五、地基基础设计
1
、正确使用地勘报告,基础选型由自己定,而不能地勘报告建议什么基础型式就用什么型式,总的来说,结构设计人员对地基基础设计比地勘人员内行。
2
、冲击振动沉管灌注桩慎用:缩颈现象较普遍。
3
、人工挖孔桩:在砂夹卵石层内施工(特别是扩孔)跨孔的可能性较大,施工有危险。桩太短(如小于
6m
),不能按桩算,应按墩算。
4
、地基处理:换填、振冲、
CFG
桩(应算沉降,地基处理规范
9.1.3
条)。
5
、地下室底板不按筏板设计,而采用所谓“抗水板”,其厚度不宜小于
300
,除地下水浮力,还有地基反力,应计算其配筋及裂缝宽度不应大于
0.2mm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 50108-2001
第
4.1.6
条
2
款)。
6
、伸缩缝、抗震缝处可不必设沉降缝。笔者见有一砌体结构
6
层住宅,设有
100mm
宽抗震缝兼沉降缝,因此抗震缝两边的条形基础为大偏心基础,极为不妥。
7
、地下室底板下的垫层应采用
C15
混凝土(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4.1.5
条)。
8
、地下室墙竖筋及水平筋应注意最小配筋率
ρ
min
。
9
、地下室墙应有水平施工缝。
10
、超长地下室只留后浇带不能解决使用期间的温度及混凝土收缩问题,应采取加强配筋、加防裂剂、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等措施。地下室外墙、底板、顶板的钢筋间距不宜大于
150mm
。
11
、沉降观测点应布置并应有观测点大样,观测方法应有说明,不能只说按某规范。
12
、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可用
《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
5.2.7
条简化公式(应力扩散角
θ
),但
Es1/Es2
<
3
时查不到
θ
,也可用基底应力公式计算。
13
、桩基(包括桩身质量、单桩承载力)检测,应有检测方法、检测数量等说明,不能只说按某规范。
14、无上部结构的纯地下室在地震区应不应该进行抗震设计?这个问题本来规范已有明确说法,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第6.1.3条3款规定“……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02》第4.8.5条也规定“……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9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二级。”但北京市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2004年12月出版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北京市建筑设计技术细则 结构专业》第5.2.1条4.2)款规定:“无上部结构之地下建筑,如地下车库等,可按非抗震设计。”对这条规定,笔者及我院不少资深结构设计人士都感到不可理解。众所周知,地震发生时,地震作用(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由地面传播的,而不是由空气传播的,地表以下也都会出现破坏现象,如“滑坡、崩塌、液化(喷砂)、震陷”和地表撕裂等,说明地表以下仍然存在地震的破坏作用,所以基础工程也会受到破坏。北京市的大部分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对无上部结构之地下建筑怎么可以按非抗震设计呢?
六、框架结构设计:
1
、柱、梁截面应合理:
由位移、轴压比、配筋率等控制,梁大跨取大截面,小跨取小截面,连续跨梁截面宽度宜相同。柱截面应每隔
3
层左右收小一次,以节约投资,每次收小时应每侧不小于
50mm
,以方便支模,也不宜大于
200mm
,以免刚度突变,最上段(顶上几层)可用
300mm×300mm
(应满足计算要求)。收小柱截面,也可相应增加使用面积。
2、混凝土强度等级:宜≥C25(留有余地),柱梁宜同,变柱截面处不变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免刚度突变。板不宜高于C40(高规4.5.2条规定)、 上海市《控制住宅工程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技术导则》(2001年12月20日以沪建建(2001)第0907号文发布)一.7条规定“现浇楼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员会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也建议“楼板、屋面板采用普通混凝土时,其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基础底板、地下室外墙不宜大于C35”,其原因是为了控制水泥用量,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水泥用量也越多就越容易开裂。
3
、柱设计:
1
)混凝土设计规范
10.3.1
条
1
款:纵筋配筋率不宜大于
5
﹪
,
10.3.2
条
4
款:纵筋配筋率大于
3
﹪
时对箍筋直径、间距、弯钩有要求,也可焊成封闭环式(与
89
规范规定必须焊成封闭环式不同了),
11.1.13
条: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5
﹪
;高规
6.4.4
条
3
款:不宜大于
5
﹪
、不应大于
6
﹪
,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5
﹪
,
6.4.9
条
4
款同混凝土规范
10.3.2
条
4
款,但未要求箍筋可焊成封闭环式。
2
)纵筋净间距应
≥
50mm
(混凝土设计规范
10.3.1
条
3
款),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
400mm
的柱,纵筋间距不宜大于
200mm
。
3
)一个截面宜一种直径,宜对称配筋,方便施工,自己设计也简单;钢筋直径不宜上大下小。有个
2
层的小工程,共
16
根柱子,
KZ1
~
16
,
1
、
2
层配筋还有不同,共有
32
种截面,何苦呢?
4
)强柱弱梁,纵筋不要太小,除一、二层框架可用
φ
16
、
φ
18
外,最好用
φ
20
以上。
5
)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
200mm
及
20d
(
d
为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
250mm
(
89
规范三级
300mm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