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地基基础
返回版块12.1 万条内容 · 68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与非饱和黄土地基处理非饱和黄土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湿陷性;对饱和黄土地基则主要是减小压缩性,提高承载力。 50年代,限于当时对湿陷性黄土的认识水平和施工条件的限制,地基处理仅针对洞穴、墓坑或杂填土进行局部处理,达不到消除湿陷性之目的。而从施工到使用,都要求地基严格防水,事实上也很难做到,往往是防不胜防。所以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曾出现过不少湿陷事故,特别在兰州地区,建筑物因湿陷开裂的情况较为普遍。由此,引起了工程界对黄土湿陷性及地基处理问题的重视和深入研讨。随后,在西安地区就逐渐采用大开挖做整片土垫层的办法,但对深厚的湿陷性黄土场地还是难以全部消除其湿陷性,仍需注意防水和采取一些防水与结构相结合的设计措施;在兰州地区采用人工挖孔混凝土井桩的办法,将建筑支承在深度5~15m的卵石层上。这些方法对消除湿陷性,减少湿陷事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费工、费时、造价高。当时苏联已广泛采用土桩深层挤密法,不用开挖换土,对地基进行深层加密处理,以达到消除湿陷性之目的。我国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开始采用这种深层挤密法,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点的灰土桩挤密法,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与水稳性。土桩或灰土桩挤密法具有原位处理、以土治土和处理深度大等优点。所以,从70年代起,在西北、华北等黄土地区很快获得推广,并于1985年由陕西省编制了专用标准《灰土桩和土桩挤密地基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DBJ24—2—85),随后,在国家有关标准中也列入了相关条文,成为我国黄土地基的主要处理方法之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