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
2014过年的钟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而2015已经迫不及待的向我们走来。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每年都要写工作总结。翻看以前的记录,回想一下从前的经历,感觉就是这些经历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也正是这些经历让自己一点点的成熟,一天天的成长,一步步从一个起点走向另一个起点。
我在今年4月份入职,7月份转正。经过同事的帮助,领导的关心和自己的努力调整,现在已经完全融入了公司这个大家庭。同时对于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尤其是污水站的运营模式,工艺流程都有了深刻的了解。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里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
污水站的日常运营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工艺,二是设备。工艺为皮设备为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由于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特点,在实际生产中,二者所占的比重是不相同的。即使同一个项目的不同时期,对于二者的资源分配也会有所侧重。对于我们污水站而言,稳定运行已经有很长时间,这时候污泥中的菌种已经完全驯化成熟,对于渗滤液这种性质的污水已经具备很强的处理能力,在水质和运行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生化处理基本不会出现严重的影响生产的问题。但是,污水站的设备都有其自然寿命和技术寿命,设备在长时间的运行中不断地磨损和折旧,尤其渗滤液这种水质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更会加速设备的损坏。在我们污水站日常生产中这个现象更为明显,因此更多资源要分配到设备上,设备的稳定运行是水站的首要任务。
我们污水站的工艺采用的是渗滤液处理中较为常见的工艺,首先絮凝沉淀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去除一部分,然后进入厌氧系统,将大分子的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在UBF段通过系统间歇运行实现脱氮除磷的处理效果,后续的膜系统则能进一步的降低COD等指标含量,实现污水回用,厂区零排放。在这其中厌氧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较高,在水质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正常运行,UBF系统对于水质指标和运行环境则相对较为敏感,在进水碳氮比不均衡,环境温度较高等情况出现时,UBF产水指标会出现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UBF又会影响后续的膜处理工艺,尤其是纳滤和RO膜,进水指标不稳定会造成膜系统运行压力升高,膜组件污染加速,长时间高负荷运行,使得膜组件通量不可恢复,降低膜的使用寿命。因此,工艺流程的特点是环环相扣,某段工艺出现波动所影响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往往给后续的甚至前面的也会带来影响。实际运行中,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我们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于这个环节,而是要同时考虑前面的环节对这个环节的影响以及这个环节对于后续工艺的影响。如果仅就事论事,往往能够短期解决问题,但是从长期看来,同样的问题会不断地重复出现,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会一步步的加重,直至难以解决。综合考虑则可以实现从根本解决问题,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发现前面或者后续工艺存在的缺陷。
污水站中的设备既有结构较为简单的潜污泵、自吸泵、罗茨风机等设备,也有结构复杂精密的膜组件、自控PLC等设备。这对设备的运行及维护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懂机械也要对自控仪表电路等有所了解。我们的运行人员基本都不是机械自控及相关专业的,检修人员也没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于设备的检修,更多的是凭借自学和经验摸索。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一期一沉池液位计不准确,根据经验去清洁一下仪表的表面,检查纠正一下仪表的摆放角度,这种措施有时候会奏效,有时候却不行。这种检修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不清楚问题发生的具体原因,是设备本身的故障还是运行环境对设备的影响,无法确定。二是无法有效的解决问题,不知道原因就无法针对解决,只能坚持使用,无法使用则只能更换。这是我们工作中的短板,也是我个人认为能力急需提高的地方。设备在长时间运行后故障率也在不断地升高,这在我们工作中感受明显,例如搅拌机故障,脱泥机频繁的跑水跳停,纳滤反渗透电导率探头经常损坏等等,这不仅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其次也会增加运行成本。在我们水站人员不足和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这对管理及运行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虽然从事了几年的水处理工作,但是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我感觉自己依旧像一个刚入门的小学生,虽然懂一点点,但是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知识的匮乏。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污水站不仅有领导同事,还有许多维修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在他们身上不仅有丰富的知识,更有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臭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会将他们当作我的榜样,激励自己永不懈怠,一往直前。
最后,感谢公司各位领导认可我的工作,并让我通过了公司初级职称的评审。我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努力工作,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