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时评】乔新生:中国不应是建筑展览馆

【时评】乔新生:中国不应是建筑展览馆

发布于:2014-11-27 16:54:27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来源:北京晨报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然而,去掉了中国文化,去掉了每一个城市的不同风格,照搬来那些世界著名的建筑,却割裂掉建筑本身的精神和文化。乔新生说:“中国成了世界建筑物的展览馆,我们在建筑上,一直在模仿,从来不超越”。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盖成真正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大楼呢?著名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说:“中国的设计师应该反省,但该反省的绝不仅仅是设计师,我们的法律、政府、官员都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三次建筑的变化

政治化的建筑风格,第一就是地标性的,站在街上,一眼就能看到,就能知道这是政府大楼。其二是西方化的,西方的被认为最好,就是高、大、上。其三是照搬西方那些最著名的建筑,最终使得我们成了世界建筑展览馆。

【记者】对于现代城市的建筑文化问题,一直都有许多批评,在您看来,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乔新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建筑的风格历经了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苏结合,实际上也是一次全盘的苏化,比如说北京十大建筑,都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苏联建筑不美观,但讲究实用,比如像铺木地板保暖,间架很高等。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建筑文化开始影响中国的建筑,开始了全盘西化的过程,追求新奇,美观而不实用。第三个时代就是现在这种政治化色彩极其浓厚的政绩工程,追求的是高大上。

【记者】它有什么特点呢?

【乔新生】政治化的建筑风格,第一就是地标性的,站在街上,一眼就能看到,就能知道这是政府大楼。其二是西方化的,西方的被认为最好,就是高、大、上。其三是照搬西方那些最著名的建筑,最终使得我们成了世界建筑展览馆。

照搬的并非现代的


我们照搬的往往不是西方现代的建筑,而是人家三百年或五百年前的建筑,这些建筑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沉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成为世界著名的建筑。但它们毕竟是过去的建筑,它们的功能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如果要新建一个建筑,就要考虑到现代生活的需要,何必去照搬一个古建筑,而让使用者将就它呢?

【记者】在您看来,我们照搬西方的建筑,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呢?

【乔新生】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照搬的往往不是西方现代的建筑,而是人家三百年或五百年前的建筑,这些建筑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沉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成为世界著名的建筑。但它们毕竟是过去的建筑,它们的功能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原本的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作为文化的象征,在今天仍旧被人们使用,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要新建一个建筑,就要考虑到现代生活的需要,何必去照搬一个古建筑,而让使用者将就它呢?

【记者】这样的建筑往往成本也很高,这也是屡受批评的原因,您认为值得建造这样的建筑吗?

【乔新生】很多时候,政绩建筑存在着盲目的攀比,别人造价多少,我就要更高。这使得建筑成本直线上升,一个县政府的大楼,动辄上亿。在我们的国家中,贫困人口还有2亿,我们的人均收入在世界上排名还很靠后,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昂造价的大楼,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我们的老百姓还在受苦,但大楼却盖得越来越高大上,这有什么意义呢?

注重器物

只重器物的开放


我们一直都有一种过分注重器物,而忽略精神的问题。表现在建筑中,就是重视建筑的外表、造价等,而忽略了建筑的人文气息、文化内涵。把人家一个古老的建筑拿回来,割裂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它还有什么价值呢?沐猴而冠,只能让人笑话,不能让人尊重。

【记者】这样的建筑往往也会显得很突兀,能否和周围的环境融合呢?

【乔新生】很难。每一座著名的建筑,都是当地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和所在城市的文化息息相关,搬到别的地方,和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格格不入,要它有什么意义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都有一种过分注重器物,而忽略精神的问题。表现在建筑中,就是重视建筑的外表、造价等,而忽略了建筑的人文气息、文化内涵。把人家一个古老的建筑拿回来,割裂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它还有什么价值呢?沐猴而冠,只能让人笑话,不能让人尊重。

【记者】您谈到地标性建筑的问题,但是地标是否也有一个和环境相适应的问题?

【乔新生】这其实是一个规划的问题。一个城市之所以和谐,在于整体规划。但很多时候,我们城市规划不得不让位于地标建筑,常常有因为某个领导的喜好,搬来一个西洋建筑,结果导致整个城市规划都要重做,伴随而来的就是大面积拆迁。不重做的也有,结果就是一座西洋建筑突兀地耸立在大街上,怎么看怎么别扭。

原创从了解传统开始


问题出在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知半解,比如说北京许多复古建筑,其实就是在大楼上加一个帽子,不管什么建筑,楼顶出来一个房檐,漆成绿色,就以为是仿古了,而那些传统建筑的灵、巧、透、秀全都不见。

【记者】建筑的原创性也是许多学者呼吁的问题,在您看来,原创不足又是什么原因呢?

【乔新生】这几年我们中国建筑界,其实在外国已经拿了不少奖项,很多建筑设计都获得了国际上的好评。但也不得不承认,建筑学院设计系的教授们,为了在国际上拿奖,过分追求建筑设计的新、奇、特,把设计变成了艺术品,而不是实用品。这说明我们在设计培养的方向上出现了问题,追求好看,忘记了实用,追求新奇特,忘记了传统的中国建筑文化。

【记者】近年来复古式的传统建筑不少,但受到的批评更多,为什么会这样?

【乔新生】问题出在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知半解,比如说北京许多复古建筑,其实就是在大楼上加一个帽子,不管什么建筑,楼顶出来一个房檐,漆成绿色,就以为是仿古了,而那些传统建筑的灵、巧、透、秀全都不见。比如说我们去拙政园,里面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讲究的是一步一景,讲究的是气息通透。但现在某些富丽堂皇的大楼,进去也有气,也有风,但灵、巧、透、秀却没有了。

天人合一

古代的大家,设计房屋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讲究的是人和自然、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统一,那种曲水流觞的意境。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现在很多看似仿古的建筑,其实只得其形,不得其神,只看外在,不看建筑的功用,不看建筑对人的精神的潜移默化。

不中不洋不今不古

【记者】在您看来,建筑的误区,体现在哪些方面?

【乔新生】古代的大家,设计房屋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讲究的是人和自然、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统一,那种曲水流觞的意境。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现在很多看似仿古的建筑,其实只得其形,不得其神,只看外在,不看建筑的功用,不看建筑对人的精神的潜移默化。西方的建筑也是同样,都是当地文化的影响所致,仅仅照搬外观,割裂了文化,建筑本身的价值也就变小了。这些问题,也正是导致中国现代建筑不中不洋,不今不古的原因。

【记者】这对建筑的原创力有什么启示?

【乔新生】每一个城市的建筑,都是这个城市自然风光、人文精神的缩影。所以一个城市真正标志性的建筑,绝不是照搬来别人的建筑,也绝不是花了多少钱,盖的多豪华就能够成就的。那些看似高大上,绝不是真的高大上,真正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还是在于它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人文精神,能够和这个城市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

去日本东京旅游时,你会发现很多建筑巧妙得让人瞠目结舌,他们善于在最小的空间里建造出最好的建筑。所以说我们的建筑设计者一定要争口气,既要能得奖,也要实用。既要新奇特,也要和城市人文自然风景相和谐。

看得见的腐败

【记者】怎样改变这样的现象呢?

【乔新生】首先应该加强我们的《财政预算法》和《城乡规划法》的硬约束。加强《财政预算法》,让他们把钱管住,没钱建不成;还要加强《城乡规划法》,让法律制止随便见白宫现象的发生。其次,建筑的腐败是看得见的腐败,每一个豪华大楼后面,恐怕都有许多值得深究的阴影,应该加强群众的监督力量,让群众从大型建筑开始举报,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湖北就有群众举报超标建筑的事件。

【记者】在设计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乔新生】现在西方的设计是在探讨什么?他们在探讨如何在10平方米的土地上,设计出20平方米或者30平方米的使用空间来。再如,去日本东京旅游时,你会发现很多建筑巧妙得让人瞠目结舌,他们善于在最小的空间里建造出最好的建筑。所以说我们的建筑设计者一定要争口气,既要能得奖,也要实用。既要新奇特,也要和城市人文自然风景相和谐。

乔新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商业法研究会理事,当代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特别关注转型期制度变迁与人权保护的关系问题
  • jiangjunjie4
    jiangjunjie4 沙发
    好资料,楼主辛苦。
    2015-08-06 19:55:06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6 万条内容 · 42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评】阮仪三 呼唤中国建筑内涵的回归

说到建筑,人们一般都会想到满眼的高楼大厦。这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盖起了亿万幢的住宅楼,也出现了许多摩天楼和吸引人眼球的奇异造型的建筑物,这些都是新时代的作品,有的也很精彩。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呢?这些建筑都是外来的,是西方的文化和技术,有人说这是科学的交流与普及,是先进文化的传播。但是,纵观我国大地上这些年的新建筑,你有没有感觉到缺失了什么?我们许多富有民族特点、地方特色的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到哪里去了?你如果有机会到欧洲去看看,你会看到英国的房子就是英国式,法国的是法兰西味,意大利的是意大利风格,更不用说那些特色鲜明的北欧城市了。再说我们的近邻日本,那里的建筑无论新的、老的,大多也是日本味道十足,显然日本人十分注意自己文化的传承,没有像中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只注重速度,所谓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变成了全国万楼一面,千城一貌。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大多数的城市失去了原来的特色和风貌,城市也就失去了记忆,变得浅薄和丑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