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评】建筑师的野心与清高

【评】建筑师的野心与清高

发布于:2014-11-27 16:48:27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生活的可怕在于,当你想要拒绝平庸的时候,当你准备跨出第一步的时候,你就被习惯的力量吞噬了。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大多数人拒绝思考,保持自身的稳定结构,选择平淡的基调过平凡的一生。安藤总是这样激励年轻的建筑师:“一定要有理想,要勇敢地追求理想。”然而,有理想容易,有勇气很难。正是安藤的勇气促使他成为一个建筑师。

这个建筑师有着传奇的经历。他曾是货车司机,也是职业拳手,并有着不错的战绩。二十岁时他萌生了建筑理想,四年后用拳赛的奖金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建筑游历。在印度圣地贝拿勒斯他看到这样的景象:一边是恒河中沐浴的人们,一边是火葬的场景。恶臭、烈日、漫无边际的大地……混沌的影像仿佛显露了生存的意义。“我独自一人坐在岸边,不停地问着自己,人到底是为什么活着?”于是,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正规建筑教育开启了他非常的人生和建筑生涯。

安藤的这本自传可以说是其对于自己作为建筑师成长经历的一次完整的回顾,文字中萦绕了成长的跌绊,却又显露出勃勃的野心和傲气。书中历数了安藤自己从业以来的种种轶事。成立事务所之初,安藤主要以参加国际设计竞赛为主,他认为对于建筑师来说,这是一种发挥才能并得到社会认可的再好不过的机会。安藤虽然常常屡战屡败,却也在这磨练的过程中有了免疫力,不再将中标与否看作成败的关键,而是认知城市以及考虑与设计不相关的事情的机会。竞赛是思考力的竞争,在竞赛中安藤说他只能思考。竞赛给了安藤良好的刺激。在后来的设计中他始终都保持着创作的兴奋感和严肃的态度。之后的安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进行着大量的住宅建筑的设计,他婉拒了很多商业建筑设计的委托任务,并一直与商业性建筑项目保持一定距离,原因在于他认为建筑如果成为投机的工具,无法展现“战斗”的姿态。卷入如此的金钱游戏,会迷失自己。安藤是个注重“建筑的责任”的人。就像大多数建筑师一样,安藤对公共建筑项目也有其独特的偏好。因为只有与城市产生关系,建筑师才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从1969年安藤开办安藤忠雄建筑事务所到现在的四十年间,世界建筑经历了从现代主义的兴起到功能主义与后现代性的博弈;后现代建筑思想的运用和演化以及理性主义所引发的对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性关注等等思潮。安藤作为建筑界中举足轻重的一位建筑师,在他追逐理想的过程中影响着世界建筑的发展,同时也被影响着。

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安藤的建筑态度与思维也在不断地进化与演变。在成为建筑师的最初,安藤认为要真正理解建筑,需要自身感官的体验。安藤也正是在他二十多岁的人生阶段开始了触探建筑的第一步。欧洲传统建筑强烈的力量感震撼了安藤。谈起他在充溢着自然光线的罗马万神庙的感受时,安藤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想把这种感动着我的‘力量’称为建筑。”安藤第一次欧洲之旅想要做的一件事:拜见勒·柯布西耶。然而当他来到了欧洲,柯布却刚刚去世。上帝似乎是在安排一次对光的眷顾权的交接。欧洲之游对安藤意义重大,让他感受到了建筑的魅力与光的震撼力,使他在后来的建筑生涯中信仰般地追求着对光的运用。我们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能够清晰地读到他旅行的意义。在这一时期的安藤把对空间的原真性的讨论作为建筑的首要出发点。在他的早期建筑作品中都明显地表达出了这一点。小筱邸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安藤在这个建筑上思考了各种将光线引进室内的方法。柯布的朗香教堂证明了只追求光线也能产生建筑。小筱邸同样是尝试在排除一切装饰的混凝土中产生出光的空间。而这也正好印证了柯布用“光”来对建筑做出的定义:“建筑是对在光线照射下的体量的巧妙、正确和卓越的处理。”

真正的建筑师都是有野心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安藤逐渐开始参加国际性的设计竞赛。瑞典现代美术馆的国际设计竞赛可以说是安藤第一次踏上国际舞台的起点。也是在这个阶段,他作为建筑师的控制力和征服欲慢慢地开始显现。如果说安藤在这之前的作品是对建筑的原真性以及建筑本体研究和关注而诞生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纯粹的建筑师的纯粹的建筑作品。在没有受到过多的外界的影响下,安藤作为建筑师的野心体现在对建筑单体空间的随心驾驭上。他并不满足于此,在接触到的设计任务类型、层次、场面多元化的情况下,他对单体空间的征服欲开始扩张到城市空间。当然这种想法在他刚刚成为一个建筑师的时候就一直存在着,这是需要积累与等待的事情。二十八岁的安藤就曾经对大阪府提出过一个串联都市计划,虽然不断提案,不断被拒绝,但这鲁莽的挑战也成为安藤在日后如“中之岛计划案”、“淡路岛梦舞台”群体方案设计中耗尽心力工作的原动力。

安藤在书中这样说道:“都市的丰裕,源自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凝刻了岁月恒基的痕迹的空间。人们生活和聚集的场所,是不能当成商品拿来消费的。”但是我们看的是在快速消费的时代,建筑连同它的设计师一起在这物质丰裕的年代被消费着。安藤也不例外。 

当项目扩张到海外,并且比例逐渐提升的时候,安藤也面临着不同地域文化和行为方式的冲击。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快速建设的国家。安藤的建筑师的身份似乎被弱化,因为就像安藤自己所言:“突然接到在日本无法想象的大规模建筑项目委托,工程却在尚未谈妥合约的条件下就展开了……”,由此看来,“安藤”成为建筑的附属品,被“造势者”纯熟地运用于各场秀。安藤来到了上海,去了海南,又去了南京。从海南半山半岛的音乐厅和美术馆到海建筑文化中心,到最近的雨润集团在千岛湖的项目。

建筑往往在动工之前建筑师就得开始履行他的社会职能,仿若电影首映礼。建筑和建筑师以自身形象作为文化符号与商品一起构成一组完整的信息,被纳入目标品牌的传播系统中,并传达给消费者。“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持续的世界体制和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如今正汹汹然发生着大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建筑不仅是艺术品或者工业产品,同时也是一种媒介。其更多的意义不在于传统建筑学范畴内的功能或形式问题,而在于它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有效,它不但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元的信息,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

建筑成为社会事件的一部分,其核心价值在于是否占据了足够多的社会主义力资源,而其本身作为一种媒介,又是否传递出足够丰富和多元的信息。如果说这座建筑获得了成功,其意义是建立在社会学而非建筑学之上的,它作为社会信息主体所具有的价值含量要大于建筑形态本身。建筑师、社会和消费人群之间也正是通过这种信息的表达方式建立起不仅限于建筑学意义上的多元互动对话关系。

也许建筑师就是这样一个纠结的矛盾体吧,既有着征服世界的野心,也有着宅居桃源的清高。从“游击队长”到享誉国际的建筑大师,安藤还是以“光与影”作为其自传的最后章节,坦然而自如地在这样的平行世界里游荡。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江海之士
    江海之士 沙发

    谢谢楼主分享!

    2018-02-21 19:05:2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weiyihai008
    weiyihai008 板凳
    感谢楼主的技术文章,学习了!
    2015-08-07 06:52:07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6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每周建筑热点】日本拟建海上漂浮城市,遇极端天气可潜入海底

日本计划未来建造巨球状海上漂浮城市,在遭遇极端天气时还可潜入海底。每座巨球状城市可容纳5000人,并可依托该城,在海床上执行科学研究。 漂浮球”未来城市直径约500米,配有旅馆、居民区和商业区。这种未来漂浮城市名为“海洋螺旋”,由日本东京清水建设株式会社(Shimizu Corp)与东京大学、日本海洋与地球科技研究社(Jamstec)联合设计推出。清水公司希望打造多座漂浮城市,以抵御日本频发的地震等极端天气。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