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传统风貌区更新中的建筑地区性设计探讨

传统风貌区更新中的建筑地区性设计探讨

发布于:2014-09-29 15:49:29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摘要:随着具有西方现代性建筑理论和设计技术的相继引入,与我国的传统建筑理念和具体操作之间产生了相互摩擦、碰撞与交融,且在传统风貌区更新中相对来说较为明显。本文基于此背景,以内秦淮河西沿岸三公里建筑设计为例,对传统风貌区更新中建筑地区性设计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并进一步阐释了相关设计举措和效果呈现,旨在促使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传统风貌区;地区性;地区文化
  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外先进建筑设计理论、思想以及技术的流入,促使我国的城市建筑及其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经济、思想、政治等原因,我国传统地区建筑受到了破坏,失去了原有的风貌。由此,符合时代特征要求设计的重要性便可见一斑。
  一、传统风貌区建筑的特征
  传统风貌区的建筑由于年代久远,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因此,传统风貌区的建筑具有多重特征。
  1.历史性
  传统风貌区的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群体,还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作为历史遗存,具有显著历史性。其中蕴含着大量可供考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传统风貌区特定文化风貌的体现。如成都宽窄巷子,是成都市现存的相对完整的古文化街之一,体现了老成都人之前的生活场景和文化精髓。
  2.同一性
  所谓同一性,指的是传统风貌区建筑的区域共性,指的是特定范围内的建筑群体特征大体一致,这种一致性正是风貌区同一性的体现。如皖南地区的马头墙,皖南地区的民居多是合院形式,周围以高墙围护,只留出天井做采光用。
  3.地区性
  或者受地理因素影响,或者受气候因素影响,或者受文化因素影响,我国传统建筑包括人文特征以地区为单位,存在着诸多差异,体现出地区性。不同地区之间形成风格迥异的历史风貌,其关注的是特性差别,也是区别不同地区之间人文特征、建筑形态的参考标准之一。如北京胡同,空间特色以“九经九纬、经纬九轨”著称;黄土高原,其土壤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窑洞民居;广东东北部与福建西南部的客家民居,多建造在崇山峻岭中。
  二、当前传统风貌区更新中面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城市扩张速度也不断提高,使得大量的具有历史性的传统建筑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损,人们对保护传统风貌区建筑的关注力度逐渐加大。但位于开发价值较高地段的传统风貌区建筑,因城市建设的需要,得不到合理保护。
  1.保护与发展二者之间相矛盾
  “保护”,它是以传统风貌区建筑的保留为目的;“发展”则以推陈出新为原则,以符合时代要求为最终目标,因此,二者之间在实际项目的统筹规划与实施操作之间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发展受到保护的制约;另一方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凌驾于保护之上,如为了与时代要求相吻合,北京市以宣武门、安定门、崇文门、西直门以及内外城城墙为代价,将其建成了现行的车站和地铁。
  2.保护开发多会受到利益驱使
  房地产开发商或城市管理部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重视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的传统风貌区建筑的开发与改造,此行为将原有建筑功能属性进行了改变,商业经营成分明显,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损毁,还破坏了原有的人文风貌特征。
  3.对传统保留的出发点不同
  建筑的功能属性应该建立在满足人类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除了文物性质的建筑之外,传统风貌区建筑的保留、开发、保护等,应该将建筑功能属性的持续性纳入到考量范围之内。部分学者片面认为开发便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阻滞了建筑更新步伐,也使得建筑师的最终建筑设计成果体现不出价值属性。

  3传统风貌区更新中的建筑地区性设计—以内秦淮河西沿岸三公里建筑设计为例
  1.区域概况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内秦淮河沿岸三公里范围内的违章建筑较多,部分建筑逼近使用寿命期限,且年久失修,原本的地区风貌已然体现不出,因此,南京市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秦淮河地区的整治工作,主要包括秦淮河沿岸、夫子庙地区的建筑及环境,以促使南京城市形象与民居环境的双改善,充分体现出现代文明与古都特色相融的城市风貌,以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率与旅游效益最大化。
  2.该案例中历史研究、现状研究等相关问题
  2.1历史研究
  随着南京工商业的发展,干鱼巷、生姜巷等此类因货物繁荣而命名的地名多见,且商人们出于维护商业利益目的,在生姜巷设立了会所。其建筑多以民居二进式院落形式存在,沿河正厅较之于次间级别稍高,明间采用五架梁结构,其它多为穿斗结构,逐渐形成了沿河城市建筑风貌。
  2.2现状研究
  基于充分调研和考察得知,内秦淮河建筑群西段的风貌整体看来较差,风貌较差部分占比达到了64%,而一般部分与较好部分的占比分别为27%、9%,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a建筑一层居多,二层、三层、四层部分较少,其中,一层、二层、三层、四层部分占比分别为77%、14%、9%、0。
  b结构形式以砖混为主,且占比达到了58%;年代较久的房子结构为砖木结构,占比为11%;三层建筑与四层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比约为4%。
  c建筑质量水平失衡,部分房屋质量极差,且年久失修,质量好的为20世纪80年代后建造,占比仅为20%。
  d建筑功能属性以住宅为主,占比为90%;其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占比为11%;具有现代性的建筑为20世纪80年代后建造,占比约为69%。
  2.3地区性研究
  自然环境: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四季分明,冬凉夏暖,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内秦淮河穿行而过。经济环境:建国初期主体结构和门窗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围护结构以砖石、小青瓦为主,后期以砖石为主;暗红色门窗、粉墙黛瓦。建筑体量小,面宽2-4m,进深6-8m;两层居多,檐高5m左右。传统功能为住宅;传统外部空间为院落或街巷。
  2.4设计内容、问题的提出
  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开发商追求经济效益与风貌延续之间的平衡;处理方式采用建筑更新;地块复杂的建筑,采取地区性定位设计;注重地区文化的展示;实现传统建筑与现代功能二者的统一。
  3.设计效果的呈现
  本着经济实用原则,选用了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摒弃了木构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突出传统特征为目的,延续了相同坡度的屋面建筑;屋顶采用斜梁架构,增加室内空间的同时,又经济实用;细部设计上采用现代化模式,摒弃了仿古模式;建筑构造上,设计为外包形式,摆脱了结构尺寸限制;立体处理上,采用穿插设计,达到了传统框架下的建筑形体与现代立面的协调。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论文发表网站,快速发表普通省级、国家级、核心正规学术期刊具有CN、ISSN刊号。论文发表、写作指导、期刊推荐、快速发表。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传统风貌区更新中的建筑地区性设计,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在保留原有风貌或人文特征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建筑理论和技术,并融入现代的建筑思想,处理好现代与传统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使传统风貌区建筑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永宝.传统风貌区更新中的建筑地区性设计研究—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J].建筑设计及理论,2010(12)
  [2]吴远航.注重地方建筑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史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建筑教育,2011(12)
  [3]曾碧青.我国城市更新中的建筑改造设计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4]郑广强,齐慧敏,王志涛.城市空间功能的提升与拓展─南京东路步行街改造背景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12(07)
  [5]许涛,吴郭泉.桂林市旧城保护与更新的地域性景观特色研究[J].山西建筑,2010(02)
  [6]吕海洋,桑雪云.浅析传统风貌区更新中的建筑地区性设计[J].建筑学报,2010(07)

全部回复(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海洋哥
    海洋哥 沙发
    不错不错墙的的楼主
    2018-07-12 09:28:1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江海之士
    江海之士 板凳

    谢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2018-02-27 09:42:27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8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求购一套一层平方住宅设计,包括土建,水电暖

求购一套一层简易平方住宅设计,包括水电暖,面积9*9,一经采纳,必有重赏,可联系QQ351221075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