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概念及结构模型,在以前的印象中,结构荷载的传递为:楼板——次梁——主梁——柱——基础,但是其他详细的构件,例如对独立基础的受力进行分析的话,应该用什么模型来分析及进行计算还没有准确的概念,后来才知道,可以把基础当作一个倒置的悬挑结构来分析,应该考虑基础受弯、受剪、抗冲切的性能。
从这个事例推广开来,大到整个建筑的结构,小到一个构件的受力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建筑的结构型式及主要受力的构件,对建筑结构作个整体的分析,哪些构件是主要的承力构件,然后对每个构件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包括正截面和斜截面的受弯、受压、受拉的计算,当然在实际的设计当中,要根据具体的受力情况确定大、小偏心的受压、受拉,不同的受力形式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斜截面应该进行受剪承载力的计算。除此之外,对受到比较大的集中荷载的构件应该进行抗冲切计算,有的需要进行局部受压的计算,对于跨度比较大的构件,需要考虑截面抗扭计算。根据实例表明,结构遭到破坏主要的原因有:1、荷载漏算、少算;2、不满足规范的构造要求,3、结构的受力钢筋承载能力与实际荷载相差太多。其中主要是抗弯、抗剪能力不足。
任何一个构件的计算都有一个基本的计算公式,就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中的公式,不论是后面讲到的梁、板、柱的计算,或者是基础、悬挑结构等的计算公式,都是有这几个公式考虑实际受力进行的放大系数、调整系数或改变表达方式等来计算的。不管是后面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还是《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都是这样,对于高层、抗震设计放大系数应用的更多。
结构的模型,例如板,根据实验证明,跨中板带承受的弯矩只占板所有弯矩的1/3,梁上板带承受的弯矩要占2/3, 但是板的受力还是以跨中弯矩为主。
二、构件的选型
在规范中,或是给出的参考书中,梁、板、柱的选型都给出了一个范围,这就需要在设计当中根据构件的受力特性来进行取值。例如主梁为多跨连梁的话,截面高度为h=(1/14~1/8)l,选用的时候1/14与1/8截面高度相差很大,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系数,对于承受荷载大、产生的弯矩大的地方,选取的系数应该靠近1/8,反之则靠近1/14,设计方便,一般选择1/10。
对于独立基础的尺寸选择,轴心受压就取A=N/fc,事实上完全轴心受压的很少,绝大多数是偏心受压并附加有弯矩的基础,这样就需要把轴心受压计算的面积放大一个系数1.2~1.4。
而对于柱截面的选择,一般的应该取A=(1.2~1.4)N/fc,有系数是因为柱不可能完全达到100%的承受能力,必须留有余地。如果规定了轴压比,则有A=N/μnfc。
还有一些构件需要考虑使用什么材料和型式。例如电梯基坑,考虑基坑位于地面以下,这就需要考虑地下水、附近土压力、安装工艺等要求,则需要基坑底部有抗渗、抗冲切的要求,设计的时候需要在地面以下用混凝土浇注。
三、
pkpm
软件应用
pkpm软件是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来公司之前,我接触过这个软件,但是很多具体的细节还不是很清楚,很多功能还是没有使用过。通过在这里学习,我知道结构设计时的荷载、构件的截面、构件的配筋信息、构件的受力信息在什么地方,知道图纸审查需要输出的数据。
但是pkpm软件的东西太理论化了,直接用来施工,给施工带来很多不便,需要进行调整。调整的原则是根据计算得出的配筋信息,能归并的尽量归并,使能拉通的钢筋尽量拉通,这样有利于结构整体的刚度。对于构造上的要求一定要保证满足,例如,整榀框架需要在上部设置两根通长的角筋。梁的钢筋最好采取小直径小间距,这样有利于抗裂。对于相差不大的配筋可以归并,是施工当中减少钢筋种类,使配筋简单明了。
但是使用pkpm软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是构造要求的短柱需要全柱加密等的信息,软件并不能自动的全部给出,需要设计人员在后期的绘图中自己添加上去;对于框架结构,需要在楼梯房间的四周设置柱,在填充墙中设置构造柱。
结构施工图中的构件定位是很重要的,在施工图中一定要和建筑图配合,根据外观的需要,来决定梁柱的定位。对于次梁等在pkpm中不能显示轴线的构件,必须在后期的施工图绘制中添加上去。
四、工程绘图
工程绘图,需要体现简单明了、匀称、丰满、美观的要求。这就需要一套工程图纸使用的字体样式和大小要一致,尺寸线之间的距离要一致,尺寸数字大小要一致且大小符合规范和实用,图框的大小要适中,图标的字体、大小要一致。
对于用pkpm自动生成的图纸,要根据需要改变字体样式,符合美观的要求。应使用探索者的外部接口工具来改变字体、编号、尺寸等。要对照施工图设计深度文件看漏掉什么内容,在后期的施工图绘制过程当中补充进来。有些内容在pkpm中不能表现的,需要在这里发现并添加。
全部回复(1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