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农田土整 \ 蔬菜需水量与灌溉

蔬菜需水量与灌溉

发布于:2007-10-03 12:34:03 来自:水利工程/农田土整 [复制转发]
蔬菜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与其他农作物相比,蔬菜对水分的反应尤为敏感。蔬菜生长期间灌水较为频繁,灌水及时与否对产量有明显影响。大棚蔬菜等保护地种植,采用自动化灌水的先进技术,不仅有利于增产、节水,也有利于改善蔬菜的品质。与大田作物相比,蔬菜的灌溉更表现为现代化与科学化。

(一)水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1.水是蔬菜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是含水量很高的作物,如大白菜、甘蓝、芹菜和茼蒿等蔬菜的含水量均达93%~96%,成熟的种子含水量也占10%~15%。任何作物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每个细胞由细胞壁、原生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只有当原生质含有80%~90%以上水分时,细胞才能保持一定的膨压,使作物具有一定形态,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

2.水是蔬菜生长的重要原料和其他作物一样,蔬菜的新陈代谢是蔬菜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有机体在生命活动中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3.水是输送养料的溶剂蔬菜生长中需要大量的有机和无机养料。这些原料施入土壤后,首先要通过水溶解变成土壤溶液,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并输送到蔬菜的各种部位,作为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同时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也只有它的参与才能正常进行。如:黄瓜缺氮,植株矮化、叶呈黄绿色;

4.水为蔬菜的生长提供必要条件水、肥、气、热等基本要素中,水最为活跃。生产实践中常通过水分来调节其他要素。蔬菜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蔬菜的生长.由于水有很高的比热容(4.184焦/℃)和气化热容(2.255×103焦/克),冬前灌水具有平抑地温的作用。在干旱高温季节的中午采用喷灌或雾灌可以降低株间气温,增加株间空气湿度。叶片能直接从中吸收一部分水分,降低叶温,防止叶片出现萎蔫。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灌溉研究所在新乡塑料大棚内试验,中午气温高达30℃时,雾灌黄瓜,株间温度降低3~5℃,空气湿度提高10%,叶片降温达3~5℃,相对含水量增加5%,比地面沟灌增产达15%。

蔬菜生长需要保持良好的土壤通气状况,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氧气浓度。一般而言,作物根系适宜的氧气浓度在5%~10%以上,如果土壤水分过多,通气条件不好,则根系发育及吸水吸肥能力就会因缺氧和二氧化碳过多而受影响,轻则生长受抑制、出苗迟缓,重则"沤根"、"烂种"。

土壤水分状况不仅影响蔬菜的光合能力,也影响植株地上部与地下部、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之间的协调,从而间接影响棵间光照条件。黄瓜是强光照作物,如果盛花期以前土壤水分过大,则易造成旺长,棵间光照差,致使花、瓜大量脱落,降低了产量和品质。又如番茄,如果在头穗果实长到核桃大小之前水分过多,叶子过茂,则花、果易脱落,着色困难,上市时间推迟。

由此可见,蔬菜生长发育与土壤水分的田间管理关系十分密切。

全部回复(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westnx
    westnx 沙发
    版主,请教个问题,不吝赐教
    在西北地区种植大田蔬菜(菜心),设计固定式喷灌,设计耗水强度Ea(作物日耗水量):Ea=?
    还有这边的砂壤土的容重取值是多少?
    2007-11-06 22:24:06

    回复 举报
    赞同0
  • mazhangjin
    mazhangjin 板凳
    3.蔬菜的灌水量估算  
      (1)灌水量估算蔬菜的灌水量可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  
      各种作物的计划湿润层见表2-1,在缺水条件下计划湿润层可适当减小。黄瓜主体根分布虽浅,但整体根分布可达1米左右,计划湿润层深度可适当加大。
     (2)保护地主要蔬菜的灌水间隔和灌水量保护地蔬菜的灌水量和灌水间隔随栽培作物种类、气候条件、土壤的影响等不同而不同,表2-2列出保护地主要蔬菜灌水间隔和灌水量。就灌水量而言,各种蔬菜的灌水量相差极大,在1.1~15毫米/天之间。在气温较低、光照较弱的冬春季,在有设备设施增加温度时,宜选择最小值灌水量,间隔天数一般应在20天以上;并根据温度、空气湿度取值,一般温度较低时选最小灌水量,间隔天数较长;温度高时则相反。
    2007-10-03 12:41:03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农田土整

返回版块

5.03 万条内容 · 11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不同类型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节水灌溉的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并逐渐走向成熟。笔者认为,今后各地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节水灌溉模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不同灌溉类型,我国节水灌溉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渠灌区渠灌区面积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四分之三,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灌区先天不足,经过几十年运行老化失修严重,加之管理手段、技术落后,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较低。对于此类灌区,其节水灌溉的建设模式是:根据灌区情况,首先做到渠系配套、骨干渠道防渗、灌区内打井、井渠结合、平整土地、改进灌水技术,实行节水灌溉制度,结合农业措施,减少蒸发量,制订科学水价,逐步推行激光平地、管网化和信息管理等先进技术。渠道防渗如采用砌石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50%~60%,混凝土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60%~70%,塑料薄膜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70%~80%。渠道防渗投入较大,应视灌区土质渗漏状况而定。田间渠道有时可不防渗,而采取井渠结合的方式。井渠结合是北方平原灌区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多级渠道大型灌区,即便各级渠道水的利用系数都达到0.9,但经过6级渠道输水后,水的利用系数最终只有0.53。而井渠结合不仅可以控制地下水位,对防治土壤盐渍化、减少潜水蒸发也十分有利。另外,平整土地是灌区节水的基础措施,应予重视,可以先在国营农场发展激光平地,并逐步推广。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