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角度 (根据提供的文字描述)
该软件的计算模式属于基于静力凝聚的子结构方法。存在问题:
1) 整体计算中,暗梁作为框架梁,包含空心板的刚度(弹性楼板6),梁与板重叠情况依然存在。该软件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重叠的极大影响。
2) 整体计算中,包含楼盖刚度,即楼盖参与整体作用,但是不算楼盖在整体作用下的受力。对常见的120厚左右的小板,刚度小受力小,可以忽略。但对于板式楼盖,楼盖刚度远大于梁刚度,忽略整体受力是不合理的。该软件简单套用弹性楼板的方法,没有体现板式楼盖的特点,是不妥当的。柱帽不计入整体计算中的风、地震作用力,将导致配筋偏小、存在安全隐患。
实际应用结果 (根据工程算例)
1) 将楼板作为子结构,精力凝聚后得到缩减刚度矩阵,参与整体计算,很多软件采用。对主梁+小板结构,可能有效。但对于板式楼盖、空心板楼盖,通过该软件的工程应用看,效果并不很好。
2) 该软件的暗梁受力大、配筋大。众所周知,空心板虽然空心,但弯曲刚度降低并不大,因此有“暗梁非梁”的概念。加厚柱帽+空心大板,其综合刚度远大于暗梁刚度。这种将大刚度凝聚到小刚度的处理方式,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3) 该软件对暗梁加腋处理的解释是,“单独按照暗梁本身高度…造成梁的超筋…”所以加腋。——这就反常了。众所周知,加厚柱帽部位是不会超筋的。如存在超筋,要么静力凝聚方法不准确,要么该软件处理有误。
4) 介绍说“暗梁处…按实心板计算…柱帽处…按变厚度板计算“。实际观察该软件的单元网格,并没有区分柱帽、暗梁。例如,暗梁宽度1m采用0.7m网格时,暗梁处的网格距离是1.33m,网格与暗梁宽度不一致。很明显,没有区分柱帽、暗梁。该软件应该讲真话。
5) 如前面第2)条,暗梁在端部会超筋,原因是没有按实际厚度计算帽板,而是采用等厚度板计算,或其它未知的处理方法。
其它:
提到“有的软件对暗梁照板单元模拟”。“划分尺寸、形状...影响”这是"合理的废话”,所有有限元都存在这个问题,该软件“楼板6”也存在这个问题。
“有的软件”对板式楼盖建立高精度模型,设柱截面附加梁、真实变厚度板柱帽、细分板模拟暗梁,计算合理稳定,工程大量使用,差不多已经成为标准计算模式。
“计算结果与梁单元差别大” 是必然的,是因为梁模拟暗梁不合理、存在误差。只是用板单元划分连梁,难度大、对软件要求高,该软件做不到这点,反而诋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