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探秘建筑那些事——国内生态建筑讨论(清华大学某办公楼为案例)

探秘建筑那些事——国内生态建筑讨论(清华大学某办公楼为案例)

发布于:2014-03-24 15:11:24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第一个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办公楼。

该工程为中国办公建筑绿色化研究-攻读博士学位论文的实践部分。在该次研究中,笔者基于对全球环境恶化引出的绿色建筑运动与办公建筑自身发展的趋势分析,首次对中国未来办公建筑的发展明确和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化”并且对该概念进行了逻辑的诠释,更研究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办公建筑设计策略。

  这个研究成果最终以该设计中心楼作为其实践探索来体现。所以该设计中心楼不仅仅带有了适合的设计技术和策略,更富有深刻内涵的理论含量。设计者认为办公建筑“绿色化”实质上追求工作者健康与自然环境健康的统一体。要达到这一目的,设计者认为不能单调的强调高技术的应用或所谓的低技术途径都将是不行的,而需要多种适宜手段与设计策略的成果结合。总体来说我认为设计楼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来说是中国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而在我读到了一本出版没多久的《高科技生态建筑》一书中,该建筑被收录进书本里面去了,唯一一个中文的标题,所以非常抢眼。
1.jpg

建筑工程介绍:
  清华大学设计楼位于中国北京清华大学主楼前区中心绿地(“绿十字”区)东侧,建筑面积约6800平方米。主要用作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生产、教学、科研等用房。因为获香港爱国人士伍舜德先生和伍威权先生捐助港币600万元,故称伍威权楼。

由于该在项目中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得到了足够的研究和开发建设资金,同时也自己充当了业主、设设计者以及使用者的三从角色,所以在中国建筑界来看该项工程作为实践研究项目有着起其他工程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也正因为业主的最高决策层正对绿色化运动的高度重视和研究的开展导致了该项工程成为了办公建筑绿色化的探索项目。
2.jpg

  设计楼从1997年开始进行策划,经过多轮方案演变而得的。其目标除了探索绿色(生态)建筑的试验,追求节能外,还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高效、健康的室内工作环境。 建筑包含有大小不等的设计工作室、办公室、展览室、多功能厅外,还有一个视听设备齐全、独具风格的学术报告厅。

总体设计介绍:
  设计楼建筑平面基本呈长方形,设计紧凑、完整减少了冬季建筑的热损失。长轴为东西方向,楼、电梯间与门庭、会议室等非主要工作室,布置在建筑的东西两侧,缓解了东西日照对主要工作区域的影响。工作空间划分为大开间开敞式设计工作室区域与小开间办公室,其可以根据不同功能需要加以安排,使工作室的布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建筑南向是一个3层高的绿化中庭,不但能为员工提供一个生机勃勃的良好景观与休息活动空间,而且可以有效地缓解外部环境对办公空间的影响。
3.jpg
缓冲层策略
热缓冲中庭(边庭)
  在的设计中比较明显的算是在南向的一个体积较大的绿化中庭。虽然那只是一个位于建筑南部的边庭,但是其物理功能内涵较之传统的位于建筑内心的中庭要丰富。其基本概念如图所示:在冬季,该中庭是一个全封闭的大暖房。在“温室作用”下,成为大开间办公环境的热缓冲层,有效地改善了办公室热环境并节省供暖的能耗。
4.jpg
  热缓冲中庭(边庭) 图
10.jpg

防晒墙与架空屋顶
  该建筑的主入口为西向,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西晒成为热缓冲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根据经济性的比较(其价格是一般国产双层玻璃的近10倍),以及维护方面的考虑(配件与玻璃均需要进口,不易更换、维护),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确定采用缓冲层的概念,即在西向设计一面大尺度的防晒墙,这面由混凝土制成的防晒墙完全与建筑脱开,在夏季与过渡季节,可以完全遮挡西晒的直射阳光。同时防晒墙与建筑主体之间的空隙(4.5m宽)还有利于室内空气的流通(拔风作用)并可保证主体建筑室内的均匀天光照明。
6.jpg
该建筑缓冲层概念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架空“天棚”的设计,其在夏季其对于屋顶的热缓冲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除了通过架设太阳能板,可以充分利用太阳的辐射能量并遮蔽直射阳光外,通过架空层的空气流动,也能迅速带走热量,降低屋顶表面的温度。同时屋顶的棚架结构为办公楼今后的发展也预留了一定的余地。

遮阳板系统
  设计小组认为适当的遮阳设计对减少太阳辐射进入建筑内部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所以该建筑很注重遮阳板系统的设计。目前许多比较先进的办公建筑中使用了可自动调节的遮阳装置,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季节的不同,调整对太阳能量的获得。但考虑到这类设备往往难于维护,并且造价十分昂贵。所以设计小组在设计中采用了非机械的固定遮阳板设计。通过对北京地区的气象资料研究后对遮阳板进行了计算并对计算结果折衷,选用外遮阳方式并确定南窗遮阳板长度为0.9米,每排间距为2米,材料采用反射性较好得铝合金。
7.jpg


维护系统体系的缓冲:
  维护结构相信是缓冲设计概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根据中国的现有建造技术,外墙材料选用了300厚的陶砾空心砖,屋顶为100厚钢筋混凝土板加50厚的聚胺酯发泡材料,其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在窗户选材上,设计小组选用了性能较好的双层玻璃,其中南侧玻璃幕墙选用的是6C+12A+6C的中空玻璃(其中C表示通明玻璃,A为空气层),传热系数为冬季2.61, 夏季2.53。西侧东侧以及北侧玻璃选用了6C+9A+6C,热传热系数为冬季2.79夏2.70。南侧中庭天窗为了防止过度日晒,采用了21厚(6C+9A+6C)镀膜发射玻璃,太阳辐射的通过率仅为19.6,因此夏季能有效过渡太阳辐射能量。
8.jpg
  
深井水利用
这一方案的构想是:在地段周围共打三口深水井。其中一口井从地下80m处抽取地下水,经过板式换热器间接提供给热泵系统,以常规方式作为终端输出,从另两口井则将水回灌至地下。这种方案的优点在于能节省相当的能耗;热泵系统已有定型的、容易获得的产品;深井水回灌在国内也已有应用,因此技术上与经济上比较合理可行。
9.jpg

绿化引入室内
设计小组认为南侧中庭的绿化平台(种植有天然草皮和树木花草)不但为工作者提供了充满生机的、令人愉快的视觉效果以及一个休憩与交流的场所,同时绿色植物的存在本身亦成为一个健康的自然调节器——绿色中庭的草坪、树木等植被在促进室内空气清洁新鲜,改善空气湿度条件(北京的空气往往比较干燥,尤其是在冬季里),降低室内温度(夏季)等等方面都将起到有效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个想法,结构工程师专门对楼板进行了特殊处理,并在绿化部分的楼板下降了90MM,同时加大其承载力。

5.jpg

整体的节能方案
在设计楼的设计中,除了以上的绿色化设计策略外,设计小组的工作还涉及到其它的许多重要方面:
绿色照明
  设计楼照明系统设计希望能够突破以往办公建筑中照度不适(过高或过低)、浪费严重(“长明灯”)以及计算机屏幕眩光等许多问题,通过合理设计与选择照明灯具,达到绿色照明的目标。其基本的策略如下:

  合理照度标准:
  按照在VDT(Virtual Display Terminal)工作环境中防止昡光的标准,确定了合理的照度标准:设计室为300-500Lux, 走廊为150Lux

  分级设计 提供背景照明与工作照明两种方式:即满足低标准的背景照度水平(以柔和的反射、漫射光为主)与符合工作面照度要求的工作照明相结合。

  分区集控 对背景照明灯具进行分区的开关控制。在白天,当靠窗区域的自然光照度水平足够时,可以将该区域的背景照明关闭;在假日或夜间加班情况下,分区集控也将有效的避免浪费。

  场景设置 提供几种常见的场景照明控制面板,如阴天、晴天、会议、夜间等模式,根据不同的要求与外界情况提供背景照明,从而避免了过度设计与过度使用的浪费。


4.jpg


5.jpg


1.jpg


6.jpg


2.jpg


3.jpg


10.jpg


8.jpg


9.jpg


7.jpg

全部回复(5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quillzheng
    quillzheng 沙发

    非常好的学习资料,受教了。谢谢!
    2014-04-03 11:19:03

    回复 举报
    赞同0
  • 一味禅
    一味禅 板凳
    不错的资料,感谢楼主,辛苦了
    2014-04-02 16:23: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7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建筑话题】如何看待中国建筑现状及未来发展呢?

偶然看到一个丰富的建筑讨论,感觉对建筑设计的有一些借鉴意义,特转来给大家看看,请大家多讨论分析下建筑设计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未来建筑发展呢。 喜迎大伙“顶”,“评分”! 甲:我觉得未来二十年到五十年后,中国文化与建筑将得到空前的发展。其间会出现中国的柯布西埃,中国的路易斯·康并领导中国建筑,他们也会永垂青史。 乙:说来听听。 甲 :新中国成立,我们把文化中该抛弃的抛弃了,而在此后的文化大革命把不该抛弃的也抛弃了。中国的文化存在一个断层。这也就是中国的近代直至现在跟在西方后面走的原因。老师在我们刚进校的时候,就对我们说过文脉的重要性。但我们却找不到。我们对待文脉的方式变成了对周围建筑的尊敬。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