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4-03-18 16:01:18
来自:电气工程/光伏太阳能
[复制转发]
自2008年之后,家电、汽车等产业开启了一轮接一轮的“下乡”攻势,政策的刺激,使得广大农村市场得到了发育,不仅成为扩大内需重要的拓展领域,也逐渐成为不少产业稳定的“大后方”。
如今,光伏产业也将目光瞄向这片行业专家眼中的万亿市场,而洛阳目前开展的“光伏下乡”工程就是一个小小“缩影”。
然而,就近几年光伏产业的发展轨迹来看,相关政策一刺激,就会激起产业的迅速膨胀。正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在如今开拓国内市场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洛阳推行“光伏下乡”工程
今年2月份,洛阳市的“光伏下乡”工程正式启动。
据记者了解,根据此项工程安排,凡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的公办敬老院、乡镇卫生院、林场等可按照程序向所属县(市、区)发改委提出安装申请。
“截至3月5号,已经有9个县区申请了111个项目,接下来,我们会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查与筛选,从而最终确定100个项目。”洛阳市发改委能源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此次洛阳市提出的“光伏下乡”工程要求2015年年底前,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各县(市、区)按1比1配套200万元,采取政府定额补助方式,支持100个乡镇或示范村。
据洛阳市发改委能源办的相关人士表示,他们之前与专业机构一道进行了核算,规定每个项目按费用不超过4万元、装机容量不低于4千瓦。
而项目建成后,交付使用单位维修与管理。市供电公司按结算周期向使用单位全额支付上网电费,余电上网部分,收益全部归使用单位所有。
洛阳市发改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虽然规模不大,但如此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即使放在全国层面上来看,也属首次。
“这是一种尝试,此次选定的对象都是一些公共设施和非营利机构,由政府出资将这些单位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拓展农村市场的试点,表明了政府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态度。”上述人士表示。
据悉,洛阳市作为国内光伏相关产业的制造重镇,打造了从多晶硅提纯、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的全产业链。“仅洛阳生产的各类光伏组件,就占国内产量的三分之一。”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而根据此次工程安排,项目将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施工,中标的企业如果优先采用本地的光伏组件,将会得到一些优惠措施。
据相关人士表示,此次“光伏下乡”工程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中标的施工方可以通过此次“锻炼”,打出自己的品牌。
“目前,我们的产品在业内很有名气,但是在应用层面,还缺乏项目建设的知名企业,缺乏品牌效应。”上述人士表示。
“下乡”进程多具地方特色
作为新能源的代表,如今光伏产业的日子并不太好过。
欧盟对于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官司,喧闹了好几年,如今,总算有了一个相对妥协的结局。
而目前,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都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正在逐步走出产业低谷的中国光伏业再次遭遇四面围堵。
面对出口不畅的局面,如何打开国内市场,早已是这个曾经严重产能过剩行业着眼的共性话题。
其实,早在几年前,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改变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困局,从而致力于推广光伏组件以及设备在国内的应用。
从2009年开始的金太阳工程,到如今大力推进的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目的均是如此。一方面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消化大量的产能,从而使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而随着家电、汽车下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之后,光伏产业的目光,也聚焦到农村市场。
据资料显示,早在2012年5月,工信部通过密集调研太阳能光伏产品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情况。调研发现,除极少数农村公立机构及偏远山区农村在零星使用外,农村地区几乎是光伏发电的“真空区”。之后,相关部门便一直在酝酿“光伏下乡”的相关配套政策,以此来唤起农村对于光伏产品的市场需求。而农业大棚、居民屋顶都是光伏一体化系统的载体,甚至有专家测算,如果“光伏下乡”工程得以推进,未来10年可以带动40万亿元的投资。
然而,到目前为止,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仍然未有进一步的消息传出。倒是许多地方政府,开始了小范围的尝试。
以洛阳为例,根据去年中央出台的光伏“国八条”,制定了《关于加快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实施意见》,一方面推行“洛阳版”的“光伏下乡”,一方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阳光工程。
不仅仅是洛阳,目前,江苏的“光伏下乡”也正式启动,其“政府补一点、地方配套一点、企业投资一点”的三方模式,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此外,江西、安徽合肥等省市都出台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光伏下乡”的政策。
政府与市场如何产生共振
如今众多地区将目光瞄向广阔的农村市场,无论是与农业设施的结合还是在家庭屋顶建设小型分布式发电站,都是培育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手段。
然而在行业人士看来,各种“光伏下乡”工程依然面对众多待解的难题,除了长久以来的并网问题之外,政府如何补也显得尤为关键。
其实,仔细观察中国光伏产业近些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政府补贴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自2007年开始,光伏行业出现了盲目扩张的“增长的陷阱”。之所处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是因为当时多晶硅价格处于高位,二是投资顶着绿色新能源产业光环的光伏业被地方政府所热衷。
于是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与各种名目的补贴将不少企业养成了体虚的“大胖子”。但随着迅速到来的产能过剩,行业大环境发生了改变,全行业陷入困境。即使是尚德、赛维这样曾经的明星企业,依然难逃厄运。
当如何打开国内市场成为产业命题时,政府补贴转向了应用端,但就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明显。
去年6月,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公告显示,在国家推行的“金太阳工程”补贴政策上,企业骗补现象严重。
金太阳工程’补的是建设端,很容易被钻空子,目前,国家大力推行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是补贴上网电价,更为理性。”一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正是有了上述经验,无论是对于光伏“下乡”的过程少走弯路还是对于产业的健康发展而言,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扶持,另一方面还需要市场的调节。双方如何产生共振?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对此,国内能源专家林伯强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认为,政府应该在光伏企业整合的过程中,尽量把手从企业当中抽出来,将企业的优胜劣汰交给市场决定。目前政府最需要做的是,从产业链的终端把国内市场做大,采取优惠政策和补贴支持,把光伏利用迅速做大,从而扩大对光伏设备的需求,弥补国外市场萎缩造成的损失。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