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trat0fj 于 2014-3-19 11:54 编辑
单由度悬臂钢柱大震分析
塑性铰模型VS纤维模型 为了对比塑性铰模型与纤维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验证钢构件在大震作用下、材料屈服后的位移响应特点。我们采取下面单根悬臂柱。材料Q345,Fy=345MPa。钢框柱截面0.35′0.4′0.012,高度4.7m。柱上端集中质量30T,分别作用竖向压力Nz=0kN、3000kN、6500kN。其中轴压力Nz=6500kN使柱在重力作用下的应力接近于屈服承载力。为使条件统一,作用轴压力Nz不转化为质量,模型质量总恒定为30T。为简化模型,不计构件自重和质量。纤维模型计算采用佳构STRAT软件。柱采用纤维模型,纵向分10段,截面长边细分12段。塑性铰模型计算采取MIDAS软件。在不同轴压力下,采用同一地震波,分别按照100gal、200gal、300gal、400gal的波峰强度,进行弹塑性时程计算。分别绘制出顶端点的位移曲线,和柱剪力时程曲线。模型基本周期T1= 0.76645s,T2=0.69151s。地震波特征周期Tw=0.4s。
初步结论:1、轴压力对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影响很大。2、随着地震波强度的增大,结构的位移总是增加的。在400gal的强震作用下,柱产生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且在高轴压力下变形呈发散趋势。
一、纤维模型(strat计算结果)分析:1-1 位移曲线,X向
Nz=0kN
Nz=3000kN
Nz=6500kN
1-2 位移曲线,Y向
Nz=0kN
Nz=3000kN
Nz=6500kN
结果分析:纤维模型可以很好模拟结构有弹性进入塑性的过程:1)在弹性阶段 波峰波谷出现在同一位置,位移成比例。2)在塑性阶段 有明显的相位差有波峰滞后出现,随着进入全塑性 出现不可逆的塑性变形。3)在不同轴压力作用下基本合符以上趋势,但随着轴压力增大越不容易出现不可逆塑性变形。
二、纤维模型(MIDAS计算结果)分析2-1顶点位移曲线X方向
Nz=0kN 1)在Nz=0kN阶段 14s之后,较小的300gal波(蓝色)出现明显的“不可恢复塑性变形”,而较大的400gal波(黄色)反 而没有出现,明显不合理! 对照STRAT结果,只有400gal时才出现“不可恢复塑性变形”
Nz=3000kN
2)在Nz=3000kN阶段 400gal、300gal与100gal的结果相同,都是弹性反应,明显错误!说是弹性反应的原因:1)各波相位相同(波峰位置相同),2)黄线与其它线峰值等比例
Nz=6500kN
3)在Nz=6500kN阶段 明显突出了塑性铰模型的严重缺陷,计算彻底失败!表明模型根本错误!a、400gal是弹性反应,倒是100、200gal出现不可恢复塑性变形,很离奇!b、同一波形,得到相反的位移响应(蓝线在为正,绿线、红线为负) c、如果认为“一开始就出现较大的塑性变形”是可能的,但后续的反应不可能很小! 因为对于悬臂构件,卸载过程结构的刚度是弹性刚度,地震响应仍然很大,仍然有较大的振动幅度。
2-2顶点位移曲线Y方向
Nz=0kN
Nz=3000kN
Nz=6500kN
总结: 塑性铰模型不能模拟存在轴力下的大震作用下、材料屈服后的位移响应特点。在轴压力影响下其计算结果失真。不能满足工程结构设计的要求 全纤维模型 可以很好考虑轴压力作用下的大震的位移响应特点。并且随着轴压力增大越不容易出现不可逆塑性变形。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