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环境影响评价 \ 雾霾之解到社会创新,生态治理的深度思考

雾霾之解到社会创新,生态治理的深度思考

发布于:2014-03-07 11:56:07 来自:环保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复制转发]
本帖最后由 huanjingpj 于 2014-3-7 14:18 编辑

雾霾是怎么来的?

理解大气污染问题并不复杂。它就是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废气吸收或驱散能力与这个地区的人口废气排放量的平衡。当人排除的废气量远远大于自然环境的废气吸收能力时,就会发生空气污染现象。

  

东部地区长期持续的城市建设使大面积地表覆盖上了混凝土,废气中的微粒没有着落的地方,削弱了这个地区的废气吸收能力。冬天又是植物休息的季节,植物的废气吸收能力也处于最低状态。此外,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能量使用量的提高。原来北京人不论怎么冷,该骑车的人还是骑车,现在都变成了开车族。过去长江两岸的人冬天是没有取暖设备的,可现在也都用起取暖空调了。中国的能源主要是从煤和石油中来的。能量使用总量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废气排放的增加。在这种废气消化与排放严重失衡的基本状态下,任何一个导火索都可能造成类似雾霾这样的严重污染气象。

  

雾霾能不能治好?如何治理?

  

空气污染的治理本身很简单,肯定是可以搞好的。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蓝天就能看到空气治理的希望。但令人尴尬的是,环境污染是同经济兴旺的程度成正比的。环境污染大、废气排放高,间接地说明这里的人类活动活跃、人气旺、财气也旺。空气治理真正的难处在于如何能不过分打击这里的人气和财气,又能实现环境改善。

  

空气污染的治理可以有三个层次的解法:第一个层次是促进产业与技术升级的政策控制,既通过排气制规来惩罚污染源头,又通过奖励来鼓励低污染产业的进驻,从而实现人口、产业、设备的更新换代。比如通过汽车的排气制规来促进汽车和燃油的更新换代;通过提高企业废气排放标准,关闭或转移一些无法达标的产业。英国和日本等国都有通过这种方式成功进行污染治理的先例。

  

第二个层次是能源供应与能源利用的智慧整合,即通过对电、气、光、热的综合优化供应,延长一次能源的供应链,提高能源的总体利用效率。比如每家烧一个炉子,即使每个炉子都满足最严格的排气标准,煤的使用总量也不会减少。即使能看到每个炉子的排气都很干净,整个地区的污染并不一定会减少。但是如果一个小区1万人共用一个大锅炉,并且先把锅炉产生的蒸汽用来发电,然后把余热为小区供热。延长了能量利用链,能源供应方的利益容易提高,设备水平容易提高,能源消耗的总量也可以减少。这种思想的延伸就可以形成各种智慧小区、智慧城市等。

  

第三个层次是生活方式的进化。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同能源消费的正比关系,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逆自然生活方式的崇尚。冬天本来就该穿厚衣服,应该用自己的体温来取暖;就应该少出门,多睡觉。这种顺自然的生活方式比任何优秀的节能减排技术都更有效、更廉价。虽然让现代人回到传统顺自然生活也许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能把传统生活模式进行一些现代化的转变,就能形成更高层次上的现代解。


雾霾问题的中国难

  

第一、二层次的治理手段本质上是技术解,也就是说只要有技术可行性,就能实现经济合算,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普及,是从行政、经营、技术层面比较容易操控的解法。但可操控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同北京的雾霾可以比对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伦敦。但伦敦人口只有800多万,且周边没有源源不断的人口供应地。而北京有约2000万人口,整个东部沿海地区有5亿多人口。目前中国人的人均能量消费量只有日本的一半、美国的1/4。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即使我们把能源效率再提高一倍,中国的能量消费总量和排放总量都不一定会减少。而环境污染最终还是取决于能源的消费总量。

  

所以,中国的问题其实比发达国家的问题要严峻得多,发达国家的成功解,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中国的成功解。

  

习近平主席号召我们重学唯物辩证法,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问题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并不在于方法的好坏,也不在于中国文化的特殊,而在于量变到质变的关系。中国人口是现在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2倍。而在中国的后面,紧跟着的还有印度、东南亚等具有同样多人口背景的国家。过去发达国家的模式肯定是不适于这些高人口密度国家的。而中国必然或者说必须成为世界未来发展模式的转折点,否则整个人类都不可能有幸福的未来。

  

雾霾问题的深层原因

  

寻找雾霾的中国解,也可以说是寻找高密度人口国家未来发展模式的一个新起点。因为雾霾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过去发展道路的危险。

  

中国解在哪里?

  

从中医思想看中国的环境问题,就会发现环境问题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东部地区“聚势太盛”。由于大量人口在这个地区聚集,带动了财富、产业以及各种资源向这个地区的聚集;而这些聚集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向这个地区的进一步的聚集。中医素有“聚而不散必病”之说。雾霾其实只是这种“必病”状态的一种表现而已。从这种观点考虑雾霾问题,就可以发现以节能减排为主体的治理方法实际上还只是一种头疼治头的西医解,也许有效,但不会根治。即使我们今天能治好雾霾,明天又会有更多的人向这个地区聚集,而后天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更艰难的问题。

  

如何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导入一种“散”的机制,才是雾霾问题中国解的关键所在。

  

我们为了研究生态修复和人居环境两立的工程建设方法,在东西部之间走读了8年,最大的发现就是“生态”与“人气”的关系。一片土地的生态承载力同季节有关系,生态承载力强的季节也是这个地区能让人舒适宜居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中多聚集一些人气,对这个地区人的生活、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很有利。反之,这个地区承载力弱的季节也是这里不适宜居住的季节。这样的季节里,强制人们留下,不仅增加人的无效消耗,生态破坏效应也很大,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生态节奏同人的生活直觉其实是不矛盾的。人只要顺着自己认为自然舒适的感觉走,自然就能得到生态与人居的双赢。



  

这真是常识中的常识,但人们为什么不能跟着感觉走呢?

  

每个人都可能有每个人的理由,但如果真是能让大家有更好生活的话,其实并不是不可能的。动1个人只要命令就可以,动100个人可以用利益,动1万人需要一个产业,动100万人需要一种文化,需要一种利益机制。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wangshiwenz
    wangshiwenz 沙发
    谢谢楼主分享
    2014-05-21 17:06:2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小天下
    小天下 板凳
    进来学习一下
    2014-03-17 07:53:17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环境影响评价

返回版块

2.3 万条内容 · 13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2006——2013真题

2006——2013真题2006——2013真题2006——2013真题见附件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