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对钢混结构现代抗震思路及我国设计规范抗震设计方法的理解 和讨论

对钢混结构现代抗震思路及我国设计规范抗震设计方法的理解 和讨论

发布于:2014-01-27 08:15:27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美国的权威人士G.W.Houser 导出了第一条地震反应谱和对地震激励下的弹性反应规律的研究很快被学术界接受后,人们很快发现了一个与当时的抗震设计方法相矛盾的问题,那就是例如对一个第一振型周期为0.5s~1.5s,阻尼比为0.05 的结构,结构地震反应加速度约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的1.5~2.5 倍,比如赋予上述结构一个不大的地面运动加速度0.15g,则根据反应谱导出的结构反应加速度已达到0.23g~0.375g,而世界各国当时的设计规定中一般用来确定水平地震力大小的加速度只有0.04g~0.15g,但让人不解是,震害表明,虽然设计用的反应加速度很小,但结构在地震中的损伤却不太大。这么大的差距是不能用安全性或设计误差来解释的,于,各国的学术界加紧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家通过对单自由度体系的屈服水准、自振周期(弹性)以及最大非弹性动力反应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当地面运动特征(包含场地土特征)不同时,给这种关系带来的变化,我们把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关系其中R 是指在一个地面运动下最大弹性反应力与非弹性反应屈服力之间的比值,称为弹塑性反应地震力降低系数,简称地震力降低系数或者反应调节系数;μ 为最大非弹性反应位移与屈服位移的比值,称为位移延性系数;T 则为按弹性刚度求得的结构自振周期。研究表明,对于长周期(指弹性周期且T>1.0s)的结构可以适用“等位移法则”,即弹性体系与弹塑性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总是基本相同的;而对于中周期(指弹性周期且0.12s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土木1号
    土木1号 沙发
    不错的资料,感谢楼主的分享
    2014-03-27 09:32:27

    回复 举报
    赞同0
  • lzzah
    lzzah 板凳
    下载学习,谢谢了。:)
    2014-03-27 09:06:27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2 万条内容 · 214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关于《抗规》中执行涉及“烈度”的规定时烈度的意义

《抗规》中执行涉及“烈度”的规定,如6.1.4条,6.2.2条,6.2.4条,6.2.5条,6.2.8条,6.3.9-3条,6.4.5条,6.6.2-3条,6.7.1条时,上述条文中的“烈度”是指“本地区设防烈度”还是“调整后的烈度”呢?关于这个有点争议,朱总认为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确定,详见朱总的《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P4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而老庄的唐工则有不同观点,他认为这些都属于调整后的设防烈度,详见老庄唐工讲座《稀里糊涂的抗震等级》。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