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施工技术 \ 市政工程施工 \ 浅谈如何搞好柞蚕场水土保持工作

浅谈如何搞好柞蚕场水土保持工作

发布于:2013-12-10 10:03:10 来自:施工技术/市政工程施工 [复制转发]

*市柞蚕产业历史悠久,柞蚕放养面积占全国的18%,是我国著名的柞蚕之乡。柞蚕业是我市的一项重要产业,也是我市农民特别是中南部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柞蚕丝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民放蚕的收益也大幅增加,蚕农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

柞蚕生产在产生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柞蚕放养与水土保持本身就存在矛盾,在当前形势下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具体表现为:柞蚕场经过长期放养,退化、沙化日益严重,柞蚕单位产量降低;蚕农为增加产量,不断扩大放养面积或增加单位面积蚕场承载量;这种急功近利的掠夺式经营又进一步加剧了柞蚕场的退化、沙化,形成了蚕场生态环境恶性循环。如何破解蚕业生产与水土保持这一难题,使蚕业生产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市水土保持部门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东部山区各蚕业县区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 、**市基本情况
1.自然情况
**市位于**半岛东部,自然概貌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地区属**山地丘陵地貌类型,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台地。
**市属中温带湿润地区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降雨量为1044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为30.94亿立方米,人均613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3倍。
**市土壤在全国属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森林土壤群系,分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草甸土和淹育型水稻土五个亚类。
**市森林植被属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区,森林覆盖率为67.8%,居全省第三位。森林资源是以阔叶树为主要树种的天然次生林,木本植物350多种。阔叶树中以柞树为优势树种,以下依次为核桃楸、刺槐、杨树、椴树、柳树等。全市有天然草场14.28万亩。
2.社会经济概况
2009年**市总人口为58.7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91万人。
**市总面积5513.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3.4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4.39%;林地4083.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4.0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78.9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5%。
2009年农村各业总产值32.6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040元。
二、**市蚕业生产情况
**市柞蚕放养始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解放前受战乱影响,发展缓慢,蚕业生产大起大落。1908年我市蚕区只有41处,至1917年才发展到663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疯狂掠夺蚕茧,强迫农民放“国蚕”,柞蚕放养规模急剧扩大。1933年放养柞蚕8490把,为解放前最高峰;但到1945年萎缩至700把,产茧仅1.6万千粒,下降到历史最低点。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柞蚕生产,采取各种措施调动蚕农积极性,蚕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柞蚕放养把数由1949年的1209把增长至1966年的24435把;自此之后的二十多年中,柞蚕放养面积虽有波动,但多数年份均维持在20000把以上。蚕茧产量受天气条件影响起伏很大,但总体仍呈现快速发展趋势。1976年全县蚕茧总产347871千粒,是1949年的9倍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采取“扶桑建柞,柞桑并举”的方针,残次蚕场停蚕还林,蚕场经营推行“四权到户”(使用、管理、建设、继承)生产责任制,蚕业生产进入平衡发展阶段。1979-1996年16年间,年均放养面积15755把,年均总产1033685千粒,单产67.8千粒。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市实施了科技兴蚕战略,大力推广优良茧种、混合液消毒等技术,还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蚕农养蚕素质,蚕业生产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最近几年,全市柞蚕茧平均单产达70千粒,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增长10%,增加农民收入800多万元。我市还大力兴办柞蚕茧深加工企业,全市现有蚕茧加工企业40余家,年创产值2亿多元,为国家创税2000多万元。

柞蚕放养与水土保持本身存在矛盾。经过长期放养,又缺乏有效水土保持措施的柞蚕场,会依次出现“鳞状斑蚀→爪状沟蚀→片状面蚀”的侵蚀过程,最终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我市的蚕场总面积为166万亩,根据蚕场植被情况和蚕茧产量可分为好、中、差三种类型。好蚕场为一类蚕场,中等蚕场为二类蚕场,差蚕场为三类蚕场。一类蚕场、二类蚕场、三类蚕场大致比例为2:4:4。各类柞蚕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一类蚕场植被层次分明,密度较大,轮伐更新前,林相明显,郁闭度达0.7以上,侵蚀级别一般为轻度;二类蚕场柞树墩偏稀,轮伐更新前,柞树郁闭度在0.5-0.7之间,蚕场内灌草植物明显少于一类蚕场,侵蚀级别介于轻度和中度之间;三类蚕场柞树缺株少墩较多,轮伐更新前,柞树郁闭度在0.5以下,草灌植物明显退化,只生长少量旱生物种,侵蚀级别为中度或中度以上。

最近几年,柞蚕茧价格逐年攀升,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地蚕农纷纷采取扩大放养面积、超载放养等掠夺式生产经营方式,短期行为十分严重,导致我市蚕场水土流失情况进一步恶化。

四、柞蚕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我市柞蚕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原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受本地区地形、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主观因素是蚕场植被遭到严重人为破坏。

1.客观因素

我市位于辽宁省东部,属千山山脉南段低山丘陵区,岩体构造中富含易风化的长石、云母等,这类岩石节理构造发达,有利于雨水和空气渗入。在剧烈冷热变化影响下,各种岩石物质的热胀冷缩系数不同,极易错动,分崩离析,在原处或下坡形成淀积砂砾母质,岩体粗糙松散,没有凝聚力,是形成沙化,导致水土流失的内在因素。

降雨也是造成蚕场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我市地处**降雨中心,降雨量大且集中,土壤易受侵蚀。根据气象资料,我市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且60%的降水集中在7、8月份;年均24小时最大降雨量100-200毫米之间。蚕场植被遭到破坏后,土体裸露,在强降雨的作用下,会引起鳞片状面蚀,形成地表径流。由于水冲砂压,下泄上塌,形成沙化,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2.主观因素

在植被较好的条件下,即使土层下面是砂砾状成土母质,也不易形成沙化。但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后,就会加快侵蚀,出现沙化。根据调查,导致我市蚕场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蚕场经营“责、权、利”不明确。

林权制度改革之前,蚕场所有权归集体,使用归个人,承包期限短,更换频繁。政策体制上的问题导致蚕农普遍缺乏长远打算,用柞不爱柞,养蚕不养树,超载放养,过度使用,掠夺经营。林权制度改革之后,蚕场经营“责、权、利”不明的问题虽基本得到解决,由于政策问题导致的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却无法在短期内得到遏制。

②蚕区能源紧张。

我市蚕区日常生活能源主要来自于蚕场轮伐更新下来的柞树枝条。上世纪九十年代,柞树枝条占蚕区能源消耗总量的80%以上。虽然液化气、电力、沼气等农村非传统能源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单纯依靠生物能源的传统结构有所改变,但在蚕区的能源结构中,柞树枝条等蚕场更新物仍占主体,所占比例在60%以上。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全球能源紧张,石油、煤炭等价格大幅上涨,超过蚕农的承受能力,迫使蚕农重新选择植物枝条等作为主要能源。为解决能源问题,本应5-6年轮伐一次的蚕场,只隔两三年就更新一次,搂蚕场的枯枝乐天堂 lett1669.com落叶当柴烧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再加上蚕区群众有在蚕场内砍架棍、打疙瘩头的习惯,植被破坏就更严重了。在养蚕过程中,我市蚕农一般采用根刈的方式进行更新,这样做虽然方便了日常管护和蚕茧采摘,但却对柞树侧枝萌发极为不利,造成新发枝条长势不旺,产叶量下降;

④生产经营短期行为严重。

我市蚕场生产经营中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期行为。林权制度改革以前主要为政策原因导致,现在主要受经济利益驱动。

近几年来,国际市场柞蚕丝价格不断上涨,带动柞蚕茧价格一路攀升。2005年之前的近十年间,本地柞蚕茧收购价格在5-6元/斤之间波动,基本保持稳定,2006年即上涨至7元/斤,之后几年陆续达到8元、9元的水平,去年突破10/斤关口,最高达到12元/斤。随着蚕茧价格的上涨,养蚕收益也随之提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蚕农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提高产量:一是加大单位面积放养量,二是扩大放养面积。加大单位面积放养量必然导致蚕场超载,影响柞树的生长发育,加剧水土流失;在现有蚕场都已充分利用的条件下,蚕农为扩大放养面积只能把目光转向已停蚕还林的生态公益林或是严禁放蚕的陡坡柞树林地,把这两种地类开辟为蚕场对水土保持设施的破坏更大,造成的水土流失也更严重。

另外,大量砍伐蚕场柞树出售枝柴对水土保持的破坏也不容忽视。以**南部蚕区为例:2000年前后一捆枝柴的价格约为0.6元,2005年就上涨至1元,今年春天达到了3元/捆,面积较大的一把蚕场可产出枝柴2000多捆,蚕农仅出售枝柴的收入就超过6000元。

超载放养、超面积放养和伐柞卖柴都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短期行为,这些行为是最近一个时期蚕场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市政工程施工

返回版块

15.08 万条内容 · 36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施工升降机的规范以及技术条件等

本帖最后由 倍儿棒007 于 2014-7-10 12:43 编辑 里面的内容包括施工升降机的技术,规范规程,以及例子,希望对大家有很大的帮助!!!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