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设计的某一次课堂上,我就开始疑惑这个问题,空间真的能改变人吗?
我指的,当然是人的内心。
这些年我得到的答案大多是,空间要是能改变人,要警察干嘛?
让我再一次重新到这个话题,是在宁波历史博物馆:
作为第一个获得普里兹克建筑学奖的中国公民,王澍的作品充满了叙事性,走在这里,很多空间构造都会让你忍不住去回忆、思考与想象,博物馆最重要的并不是你看见什么,而是感受之后想到什么。
另一次是东京之行,必到的两个地方当然是明治神宫和浅草寺:
有人说,踏上碎石子路走向东京明治神宫时,起初能清晰听见自己和周围的脚步声,当接近净手池,脚步声都消失了!
因为碎石子路和两旁的草木,构成了一个让人静心的空间,心静了,走着走着自然脚步就放轻了。这不是“请勿大声喧哗”之类的告示牌可以实现的,而是空间感的自然作用。
还特别想去这些地方,总在想或许去的地方多了,有一天答案就会灵光一现吧……
新加坡
S
别墅:
位于新加坡圣淘沙岛畔,面朝中国南海。曲线形的平面创造了一个没有
“
前
”“
后
”
方向的连续空间;首层楼板向建筑中心倾斜,创造了一个被玻璃墙封闭的内向焦点空间。这些空间,会带给人什么?
挪威山顶小舍:
由于该区域属于高度禁区,限制诸多,因此住宅的建筑材料、屋顶的角度以及小舍的高度都要经过当地权威机构的许可。最终住住宅的屋顶设计成了经典的
23
度角。
日本o house小宅:
在日本土地与人口僧多粥少,设计师通常会把重点放在往高处发展和制造宽阔感。就如建筑师
Hideyuki Nakayama
在京都设计的这幢名为
o house
的小宅,在狭长的两层楼中,一扇连接两层楼的超长落地窗制造的空间感,到底怎样?
成都黄龙溪谷:
成都由于地理上的限制,很少有靠山的房子,牧马山一个坡地都被发展成了别墅聚居区。而我期待黄龙溪谷的理由,起初是因为“雨林精灵”,后来是因为李旻果的天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梦想,是否能在成都创造另一种山居,改变成都的人与自然的空间感受?
全部回复(1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