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时光以北暮南城 于 2013-10-17 16:45 编辑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一个来自西部地区网友叙述童年经历~
【我们那里冬天大概是5个月左右,从10月下到3年初是需要取暖设备的。出门时候需要穿戴整齐,细数下来帽子、围巾、耳套、手套裹到全身就露出两个眼睛,就可以出门了;身上穿着棉衣,很厚实的那种,所以我和小伙伴们冬天出门会是一个个的球体向前倒腾;如果再下点雪,远看和南极也差不太多。
炉子烤火是冬日里面学校离不开的一件大事!!!
我们那冬天日头短,基本上出门上学的时候天还是黢黑的,没有路灯;走着走着,到了学校太阳公公就慢慢露出了笑脸,阳光下的学校分外肃穆有没有。
进了教室,温暖扑面而来,小伙伴们齐齐的站在火炉旁边烤烤火,暖哄哄的,将围巾上冰渣子暖和成了水,僵硬的手部和面部也渐渐有了知觉。然后就开始每日例行的交作业抄作业之类的社交活动(不能说话、不能微笑、不能写没法抄、也没人给你抄啊,微笑很重要,有没有。)。
要没有热腾腾的炉火,严重影响作业的完成率,进而影响老师的心情啊,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社会会不和谐的。作业搞定了,大家会把从家里带的饭盒,放在火墙上,按照先来后到拍好;一般是靠近烟囱的热的快些,下方的热的快些;所以第二节课下课后,下面的一层饭基本已经热了,就会被换到上方,上方的换下来。到了中午,小伙伴们就都能吃到热饭了。
对于我和小伙伴们来说,给火炉生火是个仅有的具有高度自主性的事情,我们可喜欢这个事情了。每到冬天,老师会按照往年的量,估计一下班级需要燃料(煤)和引火材料(锯末或者苞谷心),然后要求每个小朋友从家里带一定数量的然后或者引火材料,并公布燃料和引火材料的换算比例。我和小伙伴们就回家,通知爸爸妈妈,年龄小一点的就由家长送到学校,年龄大一点的就放在自行车上送过来。一般煤是给2撮箕,苞谷心是给1尿素袋。东西送过来了,就堆在教室的后面,老师组织同学们搬砖来搭个围子,下面放煤,上面放苞谷心和锯末,一般煤是散装的,锯末和苞谷心是袋装。同学们都是家里的心肝宝贝,缴上来的煤总是比预定要求的多,条件好的就多缴点,条件差的就按照老师要求缴,也没人说。不缴会被请家长的
~~~】
我们讨论西部该如何保障孩子们的取暖问题,
综合一些网友意见如下:
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火炉这种方案达到了生理的暖和,那就足够了。我们不能像中国的大学那样,各个都在硬件上像国外看齐,领导看了满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样不好,太浪费,多花点钱在该花的地方,不是更好么?另外如果某个西部某个学校,冬天的取暖能力不足,我想更大的可能不是设备的问题,而是管理能力的问题。毕竟我小时候的经验表明,在老师有限的组织下,学生和家长们也能够将取暖这个事情完成的很好。再好的楼,再好的条件,也不能解决现在西部等落后地区师资能力紧张,学校管理混乱的现状。
PS:更好的设施更好的环境毕竟是好的,我码字到最后,有一点不成熟的观点。我觉得这个情况下,制约改造暖气取暖的原因有这么三个:
- 第一个是缺乏改造资金,这个应该比较好解决,毕竟希望工程的募集款是个很大的资金池,只见被滥用,数量上没见少的;
- 第二个是管理费用较高,学校是否具备取暖设备的后期运维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是关键,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单纯的硬件投资也不过是放在那里摊折旧等着生锈的废铁;这种管理能到不足导致的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浪费,在不发达地区随处可见。
- 第三个是后期的维护使用费用,这个是技术上的,如果改取暖系统的的经济效率不高,那么也可能面临着后期被弃用的情况。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一把情况下,政府如有取暖补贴的地方,基本上都装了暖气或者改造了取暖设备了。题主说的地方很可能没有政府取暖补贴或者补贴被挪作他用,继而不得不采用火炉这种不环保落后,但取暖经济效率较高的选择。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选择一种技术效率较高的方案,另一个就是可以相地政府部门咨询了解一下,最好带个记者,也许会有补贴或被挪用的补贴落到实处。
基于此,个人认为使用土暖气会是个不错的想法。你们说说看呢?同志们发表下看法吧。。。
全部回复(2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