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施工技术 \ 建筑施工 \ 小渗漏大危害 根治建筑渗漏须提升防水质量

小渗漏大危害 根治建筑渗漏须提升防水质量

发布于:2013-09-17 14:31:17 来自:施工技术/建筑施工 [复制转发]
我国防水界曾流传过一句霸气的“名言”:这个行业的人永远都不会失业!说这话的理由是我们国家的建筑总量年年增加、多数建筑年年漏,漏了就要维修,结果是越漏越修,越修越漏。这话虽然带有调侃的味道,却也道出了一个事实:2012年12月7日,由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主办的2012年建筑防水行业年会上,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梅建华提供了一个数字:“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内65%的新房屋1-2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渗漏占房地产质量投诉的65%,65%的建筑防水工程6-8年后需要翻新。”3个65%,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建筑渗漏,不但影响了国民正常的工作、生活,也缩短了建筑物的寿命,成为侵蚀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毒瘤”!   小渗漏的大危害
  在建筑工程整个组成中,防水板块因为其隐蔽性和投资比重低往往不被投资商重视,甚至很多人还认为,不就是小小的渗漏吗,修修就好了。
  但往往就是这不起眼的渗漏,造成的损失却令忽视者瞠目结舌:
  德州高地世纪城顶楼漏水的业主有149家之多,尤其是二期的房子,15幢楼所有顶楼住户都漏雨。1号楼60个地下车库因渗漏积水数十厘米,业主无法使用;
  少海地产有限公司开发的森林湖高档小区,因为地下室渗漏,上百业主要求退房,甚至到政府部门集体上访,经济损失、企业品牌损失、政府形象损失不可估量;
  央企保利地产是著名的地产大鳄,然而他们在全国各地的房地产项目多数存在渗漏问题,北京一业主花了1700万元购买的西山林语别墅,因渗漏等问题严重,最后只得搬出别墅租房居住。
  东莞市有一个业主,由于长期的渗漏,他把房地产开发商告上了法庭,同时向法庭提供了一份由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房屋质量鉴定报告,这个鉴定报告认为房屋50年的使用寿命,现在仅剩30年了。该名业主据此向法院申请赔偿200万。一审判决法院支持赔偿他120万,其中70万是由于房屋寿命折减而给他的赔偿。
  以上房地产项目只是全国防水失败例子中的九牛一毛,业内人士甚至这么说,在每个城市的住宅小区中,几乎每栋楼都存在或轻或重的渗漏现象。
  不仅是民用建筑存在渗漏,很多投资巨大的公用建筑以及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同样渗漏严重:
  远者如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刚刚启用半个月后在一场暴雨后其B区屋顶就出现漏水,旅客们和机场安检人员都被淋湿。在这个总投资超百亿元的大型建筑中,还发现了航站楼主楼地下室等部位漏水;
  同样,获得国家级大奖的项目也难逃渗漏厄运,南京九华山隧道工程在问鼎鲁班奖3个多月之后,2006年1月19日晚上开始,在靠近龙蟠中路出口附近多处开始渗水后积水严重,造成一股车道约400米长路段不能通行。专家到现场后发现隧道顶上左边有多处渗水,最严重的出水量跟家里水龙头的出水量差不多;
期的例子有上海静安寺地铁站7号线换乘通道内漏水十分严重,甚至放了大量水桶接水。乘客说“已经从滴水发展成小水柱了,好像打开的水龙头一样,真是奇观”。
  北京地铁10号线的20个车站中,除了农展馆站和知春路站不漏水外,其余18个车站都存在漏水问题。
  这么严重的渗漏,怎能让乘客们不担心地铁的安全?
  建筑渗漏造成的直接损失是可以计算的,而带来的间接损失往往是难以估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最终是建筑物报废。
  在世界建筑领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工程结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由于混凝土是一种多组分构成的多孔体系,孔缝的存在和连通性,在使用过程中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微开裂和局部损伤。如果这些损伤部位不能及时修复,不但会影响到混凝土材料的强度,而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酸雨和氯化物等有害物质极易通过裂缝侵入混凝土内部,使混凝土发生碳化,并腐蚀混凝土内的钢筋,从而影响到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并缩短其使用寿命。
  建筑物通过防水处理后不但能让建筑没有渗漏,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据专家介绍,我国每年因建筑渗漏造成的损失高达几十上百亿元,并且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渗漏原因何在
  尽管国家对建筑渗漏问题非常重视,出台了多部法规制定了多项规范杜绝漏洞,但建筑渗漏就像癌症一样,愈治愈犯,越治越多,形成了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现象,以致建筑界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不裂、不漏不算建筑。”
  根源何在?据行业专家介绍,导致建筑渗漏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种:其一,设计缺少规范化。随着防水材料研发能力的提高,规格品种的多元化,部分工程设计跟不上材料的变化,很难按照建筑物的等级进行相应的设计,导致防水施工规范要求每个工程都应附有的详图、细部结构图、节点图等资料得不到落实,施工企业在施工时只能凭传统方式进行,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其二,防水材料中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混淆材料标准现象普遍存在。因为业主对防水工程重视不足,在成本核算时不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随意压缩防水工程造价,致使多数防水工程的中标价等于或低于成本,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只能降低材料标准和施工质量。其三,施工队伍素质低、缺少固定专业工人。因为建筑防水的季节性较强,特别是北方寒冷地区,基本上一年只能工作八九个月,而很多施工企业为了降低人员费用,基本没有固定工人,有工程时就到劳动力市场随便找民工上阵,导致新材料新工艺无法发挥优势。其四项,防水施工方案缺乏严肃性。根据防水施工规范要求,防水工程中标后,应有防水专业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图纸编制施工方案,由设计单位、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业主联合对方案评审,确认后不得随意变更。但实际运作中很难按照上述程序进行。其五,各类工程施工时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由于防水工程比较复杂,有的建筑部位需先做防水,此后再进行其他作业,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后续作业单位根本不对已完成的防水层加以保护,最终导致渗漏发生。其六,业主不按照科学规律制定施工计划,盲目加快施工进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程渗漏。
  实践表明,工程一旦发生渗漏,治理费用及经济损失的代价是十分昂贵的,特别是墙面工程和地下工程,仅治理费用一项可达原防水费用的5~10倍。
  但令人不解的是,既然造成渗漏的原因都找到了,为什么不能照病施治呢?
体制不改 渗漏难治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建筑防水用油毡纸方式尚能保证十几甚至几十年不漏,为什么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却漏得更严重了?因此很多防水界的专家认为,造成渗漏的根源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因为种种原因,我国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水平较低,缺位现象突出,而且多数是“贴膏药”式的管理。在建筑防水领域,尽管有建设、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多个部门分段把关,由于管理体制没理顺,从而直接导致我国目前防水市场混乱,无序竞争、层层分包、层层剥皮、背离施工定额与优质优价的原则等问题广泛存在。虽然各地多组建了民间组织如防水行业协会,但其权力有限,缺乏威信,其所制订的一系列管理办法,如材料备案制度、公布伪劣产品黑名单等措施,因得不到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和认可而无法运作。
  ——现行的防水“保修期”制度,其实质就是允许漏,这个漏洞不堵,容易造成“漏了修,修了漏,年年修,年年漏”的恶性循环,施工单位可以在反复漏与修中获得利益。
  ——二次专业分包最低价中标导致“逼良为娼”。目前建筑市场上,工程开发单位不能把防水工程直接分包给防水专业公司,只能通过总包单位二次分包,在利益驱使下,总包单位往往把防水部分工程造价压得非常低,甚至低于成本价格。
  有的建设单位为节约成本,只图房屋交付使用时不漏,要求工程造价越低越好、防水材料越便宜越好,这导致冒牌落后的防水施工队伍打入工程中来,同时,也导致生产厂家生产便宜货,假冒伪劣材料大量涌入市场,一些正规的生产厂家为了生存,也不得不昧着良心偷工减料,可谓“逼良为娼”。
  ——技术监督执法人员、设计人员、工程监理人员缺乏防水材料、防水工程质量监督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检测手段,使劣质防水材料有机可乘。
  因此,防水界有识之士认为,要想彻底遏制建筑防水质量低下的不良趋势,需要政府部门改变管理理念,不要再把建筑渗漏视为质量通病,而是把防水质量提升到与主体结构质量同等重要的高度,从源头上铲除建筑防水市场上存在的种种漏洞。否则,建筑渗漏难绝!



  • ywwl0123
    ywwl0123 沙发
    防水界有识之士认为,要想彻底遏制建筑防水质量低下的不良趋势,需要政府部门改变管理理念
    2013-09-17 16:28:17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施工

返回版块

65.75 万条内容 · 153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构造柱设置的具体位置在哪?设定完找谁审批

知道按照规范和图纸说明,但是图纸上没有具体位置。求大神们指教。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