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那些建筑是怎样炼成的

那些建筑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于:2013-09-17 14:28:17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寻洞穴而居,以此遮风避雨,栖息繁衍;几千年后,我们居住在钢筋水泥建造的各种建筑之中。如今的建筑,不仅仅是居住而已,譬如:南宋官窑博物馆、茶叶博物馆、西湖博物馆、浙大玉泉校区教学楼、浙大紫金港校区、国大雷迪森广场、亲亲家园小区、山水人家小区,这些建筑分别承担了不一样的功能与任务。
但凡看到这些建筑的名字,生活在杭州的人们脑中,大约都会自然而然浮现出这些名词所指代的建筑的模样。倘若要问一句,你知道这些建筑是谁设计,是谁建造的吗?恐怕,这个问题会难倒很多人。
9月6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幕的《平衡建筑—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六十周年建筑作品展》中,这些耳熟能详的建筑赫然在列。没错,这些建筑就是“他”的建筑作品之一。展览中百余件经过精挑细选的建筑作品,就宛如“他”的足迹,六十年来,从浙大教学楼开始,一步一步从杭州,慢慢走向全国:上海、沈阳、新疆、湖南……
那么多的建筑作品,远的姑且不论,且看我们身边的这些建筑作品,时间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它们拥有或古典或现代的建筑风格。它们的建筑师们,在筹建之初,又曾经过怎样的思考和绸缪,才将它们炼成现在的样子?
南宋官窑博物馆
设计关键词:遗址保护
八百多年前,南宋朝廷偏安杭州后重集名师巧匠,在皇城西南林木茂盛的丘陵地带,也就是今天的杭州玉皇山以南乌龟山西麓,重设官窑为宫廷烧制高级生活用瓷和艺术陈设瓷。八百年多后,一座博物馆在官窑遗址上建成。
如若去过南宋官窑博物馆,对那里最深刻的印象,可能不是馆内展示的那些官窑器皿,也不是那些官窑残片,而是遗址区域,宽敞的空间,充满棚屋感觉的顶棚,还有那被一条沿着山坡而建的长廊所保护着的古窑遗址。
这些内部空间的结构设计都出自原浙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裘涛及其同事之手。他与另外三个同事,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设计规划博物馆内部结构。上世纪80年代并没有电脑,所有的设计图纸都必须手工绘制,他们保持平均3天左右出一张图纸的速度,前前后后为博物馆结构设计了一百多张图纸。我们今天看到的博物馆,就是在这样的一笔一划中,慢慢成形。
“遗址保护,是我们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重点。”裘涛说。虽然遗址区域也是博物馆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并没有设计成厚重的水泥砖瓦结构建筑,考虑到遗址处在山坳之中,从筹备阶段,他们就决定采用大跨度网架。什么是网架?裘涛介绍说:“网架钢结构在现在的建筑应用中比较常见,比如体育馆、机场、航站楼等等,但在那个时候,这个在浙江省都是比较早的。”
而遗址棚的外型是双屋脊双坡大屋面,在双脊之间,也就是顶上中间位置作为采光槽,光线非常自然透进来照亮遗址区域。裘涛认为,杭州是一座休闲、安静、不张扬的城市,这样用新手法构建而成,有着古典民间棚屋韵味的遗址棚,坐落在山野之中不会显得十分突兀,又符合城市的特质,更添几分野趣。
当我问及在设计过程中他们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时,裘涛笑答:“博物馆项目的设计建设还算是比较顺利,准备的时间也不及一些大型项目那么繁复,一般大型项目花费四到五年的时间去设计规划比比皆是。”
我闻言,作为一个外行人,不禁咂舌,原来造房子也没那么简单,说造就造的啊!
山水人家和亲亲家园A区
设计关键词:中国风、街坊邻居、抽烟室
造房子自然没有外行人看到的那么简单,不管是文化建筑,还是商业建筑,甚至是我们居住的小区,建筑设计师们在其背后花费的时间和心血,往往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博物馆之类的建筑确实是需要精心设计规划,至于我们身边的住宅小区,不过就是在地块上面造住的房子,这又没什么难的。恰恰相反,使用率和亲密度最高的,就是我们居住的房屋。因此,建筑设计师们往往会从小区的整体规划到房屋内部的户型设计上动足脑筋,最大程度给予居住者们最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
亲亲家园A区和山水人家小区是浙大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丹申院长的作品之一。山水人家始建于1998年,位于杭州天目山路以北、丰潭路以西,依山面水,临近浙江大学高新产业园区,有着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山水人家美林泉、诗家谷组团为小区一期部分,于2003年6月竣工交付使用。
在接到这个住宅小区项目之后,董丹申特地去外地调研,因为当时杭州的住宅设计水平普遍不如广州、深圳等地。在调研吸取了别人的先进住宅理念后,董丹申着手开始设计山水人家小区。
那年头的建筑都比较流行现代风格,但是,在实地考察结合前期调研之后,因为山水人家小区所在的那个地块地形并不是一马平川,而是有高低坡度,于是董丹申就利用了地形,结合“山水人家”的名称涵义,整体小区一反当前流行的现代风格,转而走了中国风,在小区环境中加入了许多中式元素,用堆坡、引水、步道、叠石、树林及绿带等手法将“山水”的小区主题贯穿在小区住栋之间。
亲亲家园A区位于杭州市城区北面,南为金家渡路,隔路为B区(一期),西为古墩路,北、东为河道,是亲亲家园的二期开发项目。这个小区始建于2001年左右,与山水人家不同之处在于,董丹申有感于现代邻里关系的疏远和冷漠,便把传统“街坊”的概念引入到小区设计规划中来,力求把小区设计到让居住者能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小区的建筑以围合、半围合的方式构成一个个大型的“四合院”模式,在围合中,机动车辆完全不进入,这样住在小区里的老人可以自由地散步,孩子们可以安全地玩耍。
除了小区环境设计的周到考虑,小区的户型设计更是贴心和充满人性关怀,用建筑设计师的话来说,户型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使用功能的可转换性,所以,他们在设计户型的时候,考虑到将来的居住者或许是第一次置业,把户型定位在中小户型,三室两厅,足够新婚或者三口之家居住。
在主卧中,他们设计了一个半圆形的八角窗,大约有2个平方的面积,设想以后居住的人可以在这个地方摆放一个小摇篮,等以后小孩子长大了,那么这里还可以改成别的用途,摆个小书桌或者其他。
更有趣的是,建筑设计师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肃,他们甚至很幽默地在主卧八角窗边上设计出一个小阳台,这个小阳台用来做什么呢?恐怕大家都猜不到,这个小阳台设计出来可不是给居住者晾衣服的,而是专门给老烟枪们准备的“抽烟室”。老烟枪们再也不会因为烟瘾犯了,而被老婆大人赶出家门去抽烟了,在自己家中悠然地打开小阳台门,就能立马拥有风景美好的“抽烟室”,想象一下这场景,是不是特别有喜感呢?
国大雷迪森广场
关键词:限高130米、最深地下室
国大雷迪森广场是杭州武林商圈中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淡黄色的建筑与国际大厦老楼相连,矗立在延安路与体育场路交叉口,这个建筑是由浙大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联合设计建造。
国大广场项目的负责人,浙大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所长王健说,设计建造国大雷迪森广场,他们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当其冲就是如何解决国际大厦老楼与新楼之间的关系。因为是黄金地段,寸土寸金,为了不浪费一点土地,他们最后选择了无缝拼接两幢楼。
其次是楼层高度,因为国大雷迪森广场距离西湖一公里不到,正好是在杭州西湖周边建筑限高130米以下的区域范围内。在不违背建筑设计之初的创意,他们就把高度设定在了130米,可就算是这样,经过反复的方案论证,专家对此还是提出了很多意见。最后,他们把建筑尽量往后挪进去,躲在老楼的后面,才算解决了设计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还有一个挺让建筑设计师很纠结的地方,杭州的土质大家都知道不是很好,越往下挖地下水就越丰富,偏偏王健他们要实现空间使用功能最大化,在广场下面设计了一个五层地下室,上面两层用于商业用途,下面三层用来停车,这在武林商圈周边建筑乃至杭州,都属于比较少见的做法,也是目前浙江省民用建筑领域最深的地下室,距离现有雷迪森酒店约20m,临近延安路地铁一号线,设计及施工难度较大。他们在基坑围护采用地下连续墙(兼做地下室外墙),厚1m,共设置5道混凝土支撑,用以防水防沉降。等到地下五层全部施工完成以后,我们可以预见对在武林商圈内生活工作的人们所能提供的便利,但是,谁想得到,国大雷迪森广场无论是地上还是地下建筑的设计建造都是如此纠结和困难?

全部回复(1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ycqycqycqycq
    ycqycqycqycq 沙发
    谢谢楼主分享
    2014-12-19 12:35:19

    回复 举报
    赞同0
  • rrhc888
    rrhc888 板凳
    学习学习。
    2014-12-18 07:47: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2 万条内容 · 15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揭秘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特征

牌楼/牌坊 牌楼,有时也称为牌坊,一般安置在一组建筑群的最前面,或者立在一座城市的市中心,通衢大道的雨头等十分显著的位置上。牌楼起源于建筑的院门,古代把城市划分为方形或矩形的里坊,里面整齐的排列住宅。里坊之门称为“闾”,另外有“表闾”的制度,将功臣的姓名和事迹刻于木牌上,置于闾门上以表彰其功德。于是闾门上既有坊名又有木牌,牌坊之名由此产生。从形式上讲,一般柱子上有屋顶的称为牌楼,没有的称为牌坊,以示区别。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