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走向绿色景观设计

走向绿色景观设计

发布于:2013-08-23 16:18:23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一、危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
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威胁,但很多研究仍停留在人云亦云的层面。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以下数据:中国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但 1/4以上是沙漠;在西北地区,沙漠化的速度从 1970年的年每 1 560平方公里增加到 20世纪末的每年 3 436平方公里;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 10%,却要供给世界 20%的人口;更为严重的是,将近 30%的耕地土壤遭受侵蚀,只有 40%的耕地有灌溉水源,而 80%的耕地被列为中低等产量;世界 640种濒危物种中,中国占有 189种,约为总数的 25%,而且中国 15~20%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濒临灭绝;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我国有 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 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 70%的地表水受到污染, 50%的湿地已经消失, 40%的城市地下水遭受污染……中国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也面临严重破坏。世界上 1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 5个在中国,中国 4个最大的冲积盆地均被污染, 1/3的国土遭受酸雨的侵袭……这就是我国当前的生存环境状况,大地上的绿色正在逐渐褪去,人们的生存正面临着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倡导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景观理念成为时代的主题。
二、现状: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非绿色倾向
景观规划设计作为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其构成元素多为自然的山、水、树、石,具有绿色特征。但是,当前的景观设计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非绿色倾向,如很多城市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建造了大量的“标志性”景观:尺度宏大的广场、修剪规整的树木和草坪随处可见;起伏的地形被铲平,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平坦硬质铺装;原有的植被被破坏,又移植来各种名贵花木;草坪间充斥着各种园林建筑小品、精致的花坛,更有造型各异、配有音乐灯光的雕塑和喷泉,极尽绚丽与奢华,景观设计成了各种人工产品的堆积。宏伟的轴线、巨型喷泉、大面积硬质铺装成为广场规划设计必备的“三大件”,平整的草坪、大型的水面、众多的建筑小品是公园设计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事实上,这些看似大气、精美的景观既违背了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又要耗费大量的石油、水、煤炭、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对比我国资源状况的数据,不难看出,改变这种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非绿色景观设计势在必行。
三、定位:绿色景观内涵
所谓绿色景观,就是可持续的、有生命的景观,是生态化、可再生的节约型景观。
1.可持续景观
R·萨尔( Robert Thayer)指出可持续景观应具备以下五个特点:可持续景观采用的主要能源为可再生的能源,以不造成生态破坏的速度进行再生;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养分和副产品的回收,控制垃圾排放,使原材料向无法利用的位置和形式转换;尊重场地原有生态格局和功能,保持周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保护当地居民社区,为居民生活服务,不破坏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景观设计者应把技术视为次要、从属的手段,不应视其为主要的、控制性手段。
俞孔坚教授认为,“可持续的景观是生态上健康、经济上节约、有益于人类的文化体验和人类自身发展的景观”。他主持设计的河北秦皇岛汤河滨河公园,保持了原河道的自然形态;保留了天然河流的绿色与蓝色基底;保护原有植被以及历史遗留的人文痕迹。用最少量的人工干预,维持当地生态环境和景观特质,满足了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图 1~3)。
2.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是指既有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又能够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的景观。生态景观的建设不会破坏其他生态系统或耗竭资源。生态景观应能够与场地的结构和功能相依存,有价值的资源,如水、营养物、土壤以及能量等将得以保存,物种的多样性将得以保护和发展(美国景观设计教育委员会, 1988)。正如美国 Field Operations公司设计的弗莱士河公园,在 900hm2的区域内,恢复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生物多样性,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人文景观(图 4~5),从而赋予未来使用者热情和想象力。
3.可再生景观
莱尔( Lyle)指出,“生物与非生物最明显区别在于前者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断更新而持续生存。”他认为,由人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景观应当具有在当地能量流和物质流范围内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只有可再生的景观才可以持续发展,即景观具有生命力。正如树叶凋零,来年又能长出新叶一样,景观的可再生性取决于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景观设计必须采用可再生设计,即实现景观中物质与能量循环流动的设计方式。彼得·拉兹( Peter Latz)设计的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保留了原码头上所有的重要遗迹,收集工业废墟、战争中留下的碎石瓦砾,经过处理后使之与各种自然再生植物相交融;园中的地表水被统一收集,通过一系列净化处理后得到循环利用。公园景观实现了过去与现在、精细与粗糙、人工与自然和谐交融,充分体现了可再生景观理念(图 6~7)。
4.节约型景观
节约型景观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仇保兴, 2006)建设节约型景观是从中国国情特别是目前面临严峻的人地关系的客观事实出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关注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必然选择。建设节约型景观,就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落实和体现 3R 原则——即对资源的减量利用( Reduce)、再利用( Reuse)和循环利用( Recyle),这也是走向绿色景观的必由之路。彼得·拉兹( Peter Latz)的德国杜依斯堡风景公园设计是落实 3R原则的典范。设计充分保留和利用原有的工业遗迹和地形地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使用;很多工业废弃景观被再利用,并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和景观价值;园中的雨水和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得到循环使用。公园设计实现了生态与艺术、技术相结合,使人在回归历史、回归自然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当前需求的全新体验。
四、出路:走向绿色景观,从观念到行动
面对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景观规划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非绿色倾向,走向生态化、可持续化、节约型的绿色景观已经成为人类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必然选择。走向绿色景观,要树立绿色价值观。在设计取向上,不再把绿色景观设计仅仅视为可供选择的设计方式之一,或者只是当成一句时髦的口号和一个炫耀的标签,而应使绿色设计成为统领全局的主导理念,作为设计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在评价取向上,应转变单纯以美学原则作为景观设计的评判标准,使生态化、可持续的绿色景观价值观成为最基本的评价准则。此外,绿色景观尊重周围生态环境,关注人类文化体验,它展现的最质朴、原生态的独特形态与人们固有的审美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我们惊喜地看到,大量优秀绿色景观设计作品的出现,正在引导大众的审美原则向生态、可持续的方向转变。景观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已成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升生态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景观不仅是一种景观设计理念,更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方式。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1 万条内容 · 26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转】宜宾观澜上郡-----海派中式与立体景观

宜宾,这座长江第一城,在我看来她是中国的堪萨斯城,当年堪萨斯城的“圣菲小径”载着多少大篷车的故事,穿越了密苏里河,去到了墨西哥。而有那么一天,从宜宾的穿越了金沙江,就会去到美丽的马来半岛。 宜宾被金沙江与长江分割成了三部分,因为自西南向东北的带状山脉而形成了独特的带状空间。 观澜上郡位于金沙江的北侧,她的形状像一条飘带,建筑依山而建,靠水而居,朝对岸是金沙江的绿画屏。湛蓝色的江水,金色的沙滩,居住在此欣赏到的是每天的日出日落和一副旖旎的画卷。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