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70后与80后的管理暗战

70后与80后的管理暗战

发布于:2007-09-12 08:36:12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可能在中国企业史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景象:“当权派”对他的员工感到手足无措,甚至恐慌,不知该如何跟他们对话、如何管理他们、如何面对他们的无情离去……

  这一切源于大批80后进入职场,70后登上管理舞台。尽管二者的年龄相差不过10年,但彼此在价值观、人生观上却存在很大差异。70后如何管理80后成为许多企业的关键命题。

  一个典型的案例——国内一家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几乎每天都有无法适应工作的80后黯然离开。管理者抱怨这群“我字当头的一代”,80后同样心怀怨意:“他们无法理解我们的做事方式,不信任我们,我们需要更大的空间。”

  跨国公司的中国部门也未能幸免,包括宝洁、联合利华、摩托罗拉、IBM在内的一批公司,同样遇此尴尬。

  近日,《中国经营报》联合新浪网针对70后如何管理80后的话题,推出独家调查。我们不想去探讨70后、80后的孰对孰错,只是希望通过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样本案例,为相对滞后的“80后管理方式”提供一些改进的思路。

  也许在未来,比较公开化的阳光型管理、注重沟通的动员型管理模式会变得流行。

  不要妄想让他们加班;不要妄想用上世纪7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人的那种吃苦精神去要求他们;他们自尊心特强,自我意识特浓,个人英雄主义过强,团队能力差;学习心态不端正,过于浮躁,缺乏敬业和职业精神。人们惊异地发现,80后与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模式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70后与80后的管理难题已经变为当今企业热议的管理话题。跨国公司的中国部门也开始在行动,包括宝洁、联合利华、摩托罗拉、IBM在内的一批公司,最近都开始研究针对80后的管理方式。在深圳和北京甚至出现了专门针对经理们管理80后的培训班。尽管培训内容并非那样有针对性,却吸引了为数不少的报名者。

  70后与80后在职场中的冲突到底有多大?他们是如何看待对方的?为了解两代人对彼此的看法,本报联合新浪网推出独家调查《70后与80后的权力暗战》。

  70后与80后有明显的沟通障碍近两周的线上调查表明,有78.49%的70后和72.88%的80后认为目前70后与80后之间有沟通障碍。

  零点调查集团总裁袁岳认为,80后基本上进入了心智比较简单的一代,他们想问题不愿很复杂、做事比较凭感觉、对说服性与影响力权威的接受超越了法定权威与强制性权威,这个文化特征为比较公开化的阳光型管理、注重沟通的动员型管理模式提供了机会。

  在一定程度来说,80后员工进入了一个注重交流的时代,一个追求相对民主与开放的管理文化的时代。

  80后的“小情绪”是两代人沟通的大障碍在谈到70后与80后沟通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时,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是80后自身的态度和情绪问题(见图一)。

  “80后缺乏吃苦精神、志高气傲,个人英雄主义过强,团队能力差,学习心态不端正,过于浮躁,缺乏敬业和职业精神。”“典型的草莓一族,外表光鲜,但承压能力差,我们必须时刻小心照顾他们的情绪,因为他们太容易崩溃了。也许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还养得起,压力一大就不想干了,其实他们的职业机会已经越来越紧张了,还不知道珍惜。”只有16.86%的70后认为是双方的沟通出了问题。

  80后受访者中则有一半人认为是沟通问题。“只要互相理解,是可以克服的。”其次的障碍,他们认为是“70后领导对他们的不信任,他们需要更大的空间。”

  有趣的是,在80后的管理者问卷中,当他们与同为80后人沟通时,37.29%的人坚持存在沟通问题,有40.68%的人认为存在情绪和态度问题。看来如何管理80后的小情绪,已然成为管理中的一大时代难题(见图二)。

  至于两代人沟通的解决办法,多半的70后认为,要提倡敬业精神的培养和精神层面的鼓励,80后不应只看眼前利益。而80后更希望得到多一些自我发挥的空间、管理思路和方式的改变,比如弹性工作制等。

  80后在70后眼中欠缺责任感70后认为80后在工作中的典型特征依次是负责感欠缺,遇到困难容易退缩、不喜欢受到规则的束缚、眼高手低、自我意识特浓、情绪化,抱怨多,怨天尤人,只有6.4%的70后承认所谓80后的创造力和激情,而对于80后“敢于担当,喜欢做有挑战性的事”的特性的认知度则仅有2.91%(见图三)。

  80后比70后认为的更愿意迎接挑战相比较于80后填写的问卷有些可以得到与70后类似的答案,比如不喜欢受到规则的束缚,他们同样对自己的缺点有清醒地认识,比如眼高手低(16.95%的80后选择此项)和情绪化问题。

  他们最不能认同70后对他们应对挑战的评价。就像他们认识到自己眼高手低一样,他们认为“迎接挑战”是80后必不可少的标签。

  被夸大的80后的创造力然而最令人大跌眼镜的一个数据是,也只有8.47%的80后认为自己是“有创造力,充满激情”的。看来我们要重新审视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创造力究竟有多大?有人说过:“80后是唯一没有经过大的战争和灾难的一代人,他们将来的创造性会很了不起。”其实这是很多IT技术型企业对80后员工的前提判断。于是弹性工作制等激励方法被大量采用,只是不要忘记要配合以80后员工自我约束能力的增强。

  其实,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创造力,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更特立独行,掌握更多的科技和资讯,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可以充分授权,独当一面。对于营销、销售类企业,娇纵不是最有效的方法,有时较大的压力可能激发80后的创新与突破能力。

全部回复(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zongke
    zongke 沙发
    现在关于“80后一代”的评论很多,“80后一代”也慢慢开始成为社会的主角,当然现在的“80后一代”总喜欢高调出现,这也引来了诸多关于“80后一代”的负面评论,但“80后一代”怎么了?如果没有“80后一代”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吗?

    冲动、任性、叛逆、做事不计后果、对上目无尊长、无视领导权威、特立独行这些或许都是“80后一代”的代名词,可“80后一代”真的是这样的吗?不可否认,“80后一代”做事情是比较的冲动,但俗话不是说得好吗:初生牛犊不怕虎,如果年纪青青就没有一点朝气的话,那是不是要让这个社会永远的停滞不前下去,如果没有“80后一代”的闯劲,作为老去的一代能感受到压力吗?没有压力又何来动力?

    前段时间看到了洪晃关于对“80后一代”的论述,说什么“80一代”没有经历过“文革”,这是真的,“80后一代”的确不可能经历“文革”,但作为老去的一代就可以以此来作为基本吗?听后只会让人觉得可笑。其实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缩手缩脚,没有一点朝气,或许他们都已经习惯于安于现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难道这个社会需要的是这样的人吗?拿“文革”说事,或许用在别的地方还行,但用在“80后”的身上,似乎已经不近情理。

    或许在现在的许多科研方面“80后”还没有成气候,但这似乎需要时间的磨练,但在许多的科研方面同样少不了“80后”一代的参与,应该说现在知识面最全的还是要数“80一代”,他们缺少的只是经验,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学习生涯,“80一代”可以大声地对老去的一代说:你不如我!这不是目无尊长,也不是自高自大,这只是自信的一种表现,有了足够的自信,“80后”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老去的一代是最喜欢摆臭架子的,自以为自己经历了许多,总喜欢用“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类似的话来教训人,但老去的一代错了,经历只是代表人生的阅历是丰富了,但这也不足以成为你训人的基本。“80后”一代天生性格就有一些叛逆,他们不可能任人摆布,更不可能充耳不闻。“80后”一代不可能做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如果要让他们低头,他们只会选择离开,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磨练自己。

    一些职业是以年龄作为一个标准的,像体育竞技,现在能杠起中国体育运动的中坚力量是“80后一代”,看看姚明跟刘翔,在中国的体育竞技史上,从来没有谁比此二人更加的辉煌过,别忘了,他们是“80后”一代。在这我并不是说老去的一代如何的不行,只是想说,有些东西是有岁数在那管着的,“80后”一代可以杠起中国体育竞技十年的时间,但几年后,杠起中国体育竞技大旗的也将易人,他们将是“90后”一代,但“90后”一代能不能出现姚明和刘翔这样的人物也只能等待时间来证明,但有一点,老去的一代是没有的了。

    在这虚拟的网络世界里,“80后”一代铁定是中坚的力量,他所占的比重将持续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网络世界不可能忽视“80后一代”的存在,“80后一代”也在网络世界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当然,也因为网络而荒废了许多的“80后一代”,这都是老去的一代为“80后一代”下的套子,现在许多游戏的开发都是围绕“80后一代”而展开的,因为他们的玩家更多的集中于“80后一代”,就此,老去的一代会不会因此而感到些许的内疚与不安,“80后一代”缺乏自制是真的,老去的一代是否真的在为“80后一代”考虑过呢?

    这时又让我想起了一个事来,象郭敬明这样的“80后一代”都可以加入中国作协,可以想像一下“80后一代”在中国文坛的影响力,或许老去的一代大腕们会说起“80后一代”成不了气候,在文坛根本不算个鸟。但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个商业的社会,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老去的一代中,小说销售能过百万册的又有几人,但“80后一代”的作家却做到了,不知此时老去的一代会不会感到惭愧!

    再有一点,其实现在许多节目的开办都是在为“80后一代”而准备的,因为他们不可能忽视“80后一代”的存在,各种选秀节目,如果没有“80后一代”的参与,那他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的春晚上,导演要破除陈规,将一些“80后”的秀男秀女们引入到春晚中来的原因吧,因为春晚同样少不了“80后”,也许有了更多的“80一代”的参与,春晚至少可以少挨一些痛骂!

    “80后一代”也会成长,相信在不远的将来,“80后一代”将真正杠起社会的大旗,而现在,作为“80后一代”的我们只想说:老去的一代,请你们不要忽视我们的存在!
    2007-09-28 15:54:2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zongke
    zongke 板凳
    不要妄想让他们加班;不要妄想用上世纪7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人的那种吃苦精神去要求他们;他们自尊心特强,自我意识特浓,个人英雄主义过强,团队能力差;学习心态不端正,过于浮躁,缺乏敬业和职业精神。人们惊异地发现,80后与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模式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上面的缺点有些在我们80后里面还是普遍存在的,我们需要反省.不过我们一出生就冲在了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上,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卖不起房子!很多问题困绕着我们这一带,我怎么能不浮躁,连肚子都填不饱,又何谈敬业和职业精神
    2007-09-28 14:52:28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3 万条内容 · 18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九寨风景

九寨风景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