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idadada 于 2013-5-2 13:25 编辑
上图应是多层的砖混住宅。此建筑物正在施工过程中,还未进行装修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建筑物的外墙来进行粗略判断。
砖混结构
1:墙体的砖是每层砌筑的(因为砖混结构墙体是主要的受力构件,楼板要等墙体砌筑完成后有了强度,才能够进行浇筑,这样楼板就才可以支撑在四边的墙体上)。
2:大部分的柱子为
构造柱(注意了,
承重柱和
构造柱是不一样的,框架的
承重柱是要受力的,而在设计概念上砖混结构的
构造柱是不受力的。),判断此为构造柱的方法,就是看到柱子的两边有一排至上而下的小洞洞(看红色矩形框内),这些小洞洞是浇筑
构造柱时候,为钉模板预留的孔洞。
框架结构的话,墙体是在楼板、柱子、梁浇筑成形,有了强度可以受力以后,最后才来砌筑墙体,因此墙体是后砌筑。(下图框架结构还未进行墙体砌筑,可以看到除了明显的柱子、梁、楼板外,建筑还是很空旷。题外话这楼好像是违规建筑正在被拆除。。。)
上图有明显的
柱、
梁受力构件,内部空间大,无内墙分隔,大概可以确定为框架结构。
但是要注意红色矩形框部位,是否有柱子向墙外凸出(因为一般情况下,柱子的厚度要大于墙厚)。以下分开讨论:
情况1:有柱子外凸(柱子内侧与墙体取平),可以确认为框架。
情况2:无柱子外凸,梁直接支撑在外墙墙体上,这种属于
混合承重方式,受力构件不一致(有墙有柱子),建筑物刚度不均衡,抗水平力(地震力)效果不好。
再上两图,引用农村自建房监管与预制板的死掉
柴坪一处新建的底框砖混结构。底框砖混结构在灾区仍然很受欢迎,沿街建筑大多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但这种结构形式在底层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如底层刚度小,形成薄弱层,且沿街一侧没有填充墙,层刚度分布不均匀,易引起扭转,进一步加重底层的破坏。
去晓坝镇的路上,路边一处正在建造的底框砖混结构房屋。
这种建筑大城市里面确实少有,但是城乡结合部的私人住宅、乡村的自建宅,还都采用这种结构形式。这种结构抗震很不利。
一般的住宅要是已经内装修完成的话,可多看看房间角落的梁、柱线,看以下两图。
角落有明显的梁、柱线,多观察几个房间,多找几个
梁搭在柱子的证据。看不到的话,可能是有的房间梁、柱会和墙体对齐,因此看不到清晰的梁线、柱线,(大概的情形就是楼板的四边有梁,楼板的重量传到四边的梁,梁的两端搭在柱子上,梁受到的力传向两边的柱子,柱子受到的力再往下传到下层的柱子上,一层层柱子的力传到地基上。这就是框架结构的受力情形,就跟搭积木是的,你们自己感受下。。。),框架结构,就是要找到这些梁、柱受力构件。。。
要是所有的房间都没有明显的梁、柱线,找不到明显的梁、柱的话,那估计大半就是砖混结构了。(楼板的重量传递到四边的墙体上,上层墙体受力依次向下一层墙体传递,最后传到地基上。这个是砖混结构的受力情形。。。)
最后,不要迷信框架结构就一定比砖混结构坚固的说法!
在多层(1~5层)高度20米下的情况,框架结构与砖混结构比较并没有优势。高度再往上框架的优势才逐渐体现出来,高度再上去就是框架也扛不住,有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等。。。
一个建筑是否能经受住地震的考验,并不能仅靠一个结构承重方案的选型,具体到建筑物的规则程度,抗震构造措施的完善,设计师经验,施工队水平。。。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最终影响到建筑的质量。
全部回复(10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