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哈尔滨教堂的建筑历史

哈尔滨教堂的建筑历史

发布于:2007-09-03 21:32:03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哈尔滨的教堂建筑
--------------------------------------------------------------------------------





当前位置 >> 哈尔滨地情网 >> 认识哈尔滨 >> 早年外国人在哈尔滨




俄国东正教哈尔滨教区和哈尔滨东正教堂述略 李述笑


东正教即东方正教,又称希腊正教,是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10世纪末,东正教由拜占庭帝国传人俄国。15世纪到16世纪,随着俄罗斯统一的封建农奴制国家的形成,俄罗斯东正教会摆脱了君士坦丁堡的管辖,建立了独立教会。1721年,沙皇政府成立"东正教最高会议"。从此,东正教成为俄国国教。
17世纪,随着雅克萨俄俘的归化,俄国东正教传人中国。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建筑和经营,东正教传入哈尔滨和中国东北。俄国十月革命后,流亡在哈尔滨的东正教主教、司祭们依附于塞尔维亚俄国东正教教廷,成立了"哈尔滨独立教区"。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独立教区升为远东总主教区。1945年10月,东正教哈尔滨教区加入莫斯科全俄正教会。1956年10月,哈尔滨东正教会归属中华东正教会。
1898年6月,中东铁路工程局在哈尔滨落脚后不久,东正教司祭茹拉夫斯基便随着中东铁路护路队第二批十个哥萨克骑兵连来到哈尔滨。同年8月,圣尼古拉教堂在香坊军官街(后称军政街,现名香政街)设立。这是俄国东正教在哈尔滨,也是在我国东北的第一个司祭和第一所教堂。1899年,中东铁路工程局又在新市街(现南岗区主体部分)动工修建了圣尼古拉大教堂。1900年,俄国东正教最高会议根据外贝加尔教区建议,决定将“与外贝加尔相毗邻的北满东正教教务划归外贝加尔管辖。
1903年,在中东铁路全线通车之前,俄国东正教最高会议根据北京传教士团和一些在"北满"司祭们的要求,经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和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同意,于6月11日命令将“北满"东正教教务由外贝加尔教区移交北京传教士团管辖。库罗巴特金同意上述决定的同时,还向俄国东正教最高会议提出了"仅将中国各省我军已撤离地区的神职人员划归北京教区,而将我军仍占领地区的神职人员划归就近的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教区更为适宜"的建议。同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根据中东铁路管理局命令,铁路沿线各教堂司祭等属于中东铁路供职人员,按月领取津贴。1907年中东铁路管理局民政处成立后,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沿线教务。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1920年以高尔察克海军上将为首的沃木斯克政府及其复辟运动溃败后,俄国贵族、临时政府官员、自卫军官等亡命者及大批普通劳动者涌入哈尔滨。百余名来自俄国各地的东正教神职人员(包括4个教区的主教、许多大司祭、司祭)也汇入这个流亡群中。1922年,哈尔滨的俄侨多达20万人。同年初,流亡在哈尔滨的原俄国奥连堡和图尔盖教区大主教麦佛季(旧译米佛提、迷夫杰等)以及新上任不久的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沃斯特罗乌莫夫,以中东铁路沿线侨居俄国东正教徒多达30万人。而以与符拉迪沃斯托克教区完全失去联系为由,向塞尔维亚俄国东正教流亡教廷提出了建立新教区的请求。3月29日,塞尔维亚俄国流亡教廷发布成立东正教哈尔滨临时教区的命令(后来去掉了“临时"二字),并任命麦佛季为本教区第一任大主教。6月2日,俄国东正教哈尔滨教区成立。9月27日,东正教哈尔滨教区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教区负责宗教事务的常设机构是教务委员会。它最初由五人组成(其中有两名世俗人员),1924年,根据教廷命令改由三人组成(其中一名世俗人员)。教区还设有监察委员会,最初由四人组成,1924年改由六人组成,负责监察财务收支、财产使用和工厂生产。虽有教务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大主教却是教区内的唯一独裁者。在教区第一届代表大会上麦佛季就明确指出:"主教是教区的执牧人、统治者,教区的一切权力归主教"。
麦佛季1929年升任都主教,1931年3月去世。4月1日。塞尔维亚俄国流亡教廷任命大主教梅列基为哈尔滨教区第二任首脑。梅列基原名米哈依瓦西里耶维奇扎鲍列夫斯基,毕业于俄国喀山神学院,后曾担任托木克神品学校校长、外贝加尔和涅尔琴斯克(即尼布楚)教区主教,1920年8月逃亡哈尔滨,次年应北京传教士团邀请主持哈尔滨圣母领报教堂教务,1930年升任大主教。在梅列基担任教区首脑的十几年间,东正教哈尔滨教区在日伪政权的支持下迅速发展。据统计,1932年哈尔滨教区共有教堂46所。当年的俄文刊物《亚细亚》称,"就是在国外的所有俄国东正教教堂也没有如此之多"。然而,到1940年该教区已辖有设堂区的教堂50所,未设堂区的教堂两所,学校或机关附属教堂8所,祈祷所6个,修道院3座,共有各种教阶的神职人员217人。此时,哈尔滨教区的辖区已包括了中国以外的库页岛、日本神户、印度尼西亚万隆和朝鲜等地。
1939年9月26日,在哈尔滨教区纪念梅列基任教职50周年之际,塞尔维亚教廷将他晋升为都主教,并任命他为该教廷远东地区代表,不久又任命他为远东总主教区牧首(当时塞尔维亚流亡教廷辖有西欧、北美和远东三个总主教区,三个一般教区和一个直属教区。哈尔滨是远东总主教区牧首所在地)。于是他成为了所谓"东亚俄侨的统一者"。
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和苏联出兵东北震撼了俄国东正教哈尔滨教区。这时,长期流亡在哈的原俄国堪察加教区大主教涅斯托尔(1921年来哈)和哈尔滨教区的两个助理教务主教尤维纳里、季米特里顺应时事地发表声明,宣布与塞尔维亚流亡教廷断绝关系.要求加入莫斯科全俄东正教会。同年10月,莫斯科全俄正教会代表来哈,与涅斯托尔等人签署了联合声明。东正教哈尔滨教区从此加入莫斯科全俄正教会。1956年中华东正教会成立后,哈尔滨教区改称中华东正教哈尔滨教会。
教堂是教区活动的阵地。东正教哈尔滨教区极盛时期共有教堂、祈祷所、修道院近70所。这里我们仅将哈尔滨市内东正教堂做一简要介绍。
香坊尼古拉教堂,位于军官街,建于1898年8月,1926年重建。它的第一任司祭是茹位夫斯基,新教堂落成后司祭是格尔马诺夫。这是哈尔滨,也是中国东北的第一座东正教教堂。
圣尼古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又称中央寺院,原址在现红博广场。1899年10月13日动工修建,1900年12月18日举行竣工祝圣仪式。该教堂是一座古典哥特式八面体木结构建筑,以规模宏伟,造型美观,建筑精巧闻名于世。其设计师是圣彼得堡的波特列夫斯基。起初称圣尼古拉教堂,1908年2月29日奉教廷令改称圣尼古拉大教堂。1922年哈尔滨教区成立后,成为主教所在地大教堂。1931年麦佛季死后,尸骨葬在这个教堂之下。1933年9月,增修伊维尔小礼拜堂。历任神职人员是司祭茹拉夫斯基、鲍格达诺夫、大司祭佩卡尔斯基、维克多罗夫和司祭福季。1966年"文革"中被毁。
圣母领报教堂,又译圣母报喜教堂,位于警察街(现友谊路),是北京传教士团哈尔滨代表部所在地,初建于1903年。1908年2月。一场大火将原木结构教堂焚烧殆尽,5月又建一临时教堂。1903年9月14日第三次修建砖混结构新教堂,1940年9月14日举行竣工107祝圣仪式。该教堂为图斯塔诺夫斯基设计,呈拜占庭式风格,可容纳1200人,被称为"远东最宏伟、最壮观的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道里水道街(现兆膦街)。它的前身原来是南岗懒汉屯一带的俄军第四东西伯利亚步兵旅的木结构随军教堂。1907年3月由哈埠巨商契斯恰科夫出资将其移至水道街。1912年11月,契斯恰科夫又出资重建砖石结构教堂。1923年10月14日.索菲亚教堂第三次重建,1932年11月25日落成。该教堂为奥斯科尔科夫设计,可容2000人做礼拜。1934年,哈尔滨符拉季米尔神学院曾设在这里。
1908年,哈尔滨建了两座伊维尔教堂:一座位于道里军官街(现霁虹街),是由俄国驻我国东北外阿穆尔军区修建的,是为在义和团运动和日俄战争中毙命的俄军将士亡灵祈祷的教堂。该教堂气势磅礴,五个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球形尖塔直耸云天,十分壮观。其首任住持为随军司祭勃拉杜昌,助理教务主教季米特里、活兹涅辛斯基、大主教涅斯托尔等也在这里主持过圣事。它附投的"六翼天使”,食堂和"亚斯里"托儿所当年很有名气。
另一座伊维尔教堂坐落在王兆屯懒汉街,1922年,被焚,后在铁路用房临时设堂,1946年迁斯拉夫屯(现发电厂一带)文景街。
同年修建的圣母安息教堂,又译圣母升天教堂,位于南岗东大直街俄侨新基地内(现文化公园)。该教堂为祭祀死者的教堂,造型别具一格,建筑小巧精美,钟楼与主体分离,且和谐而成一体。

__________________
http://my.nphoto.net/yanyan2033/
学习技术,提高水平,快乐作品,交流友谊。
http://forums.nphoto.net/gallery/yanyan2033/
作品就是快乐的
http://photo.163.com/photos/yanyan20332033/

http://blog.nphoto.net/yanyan2033/

美丽的丁香
http://bbs.w0451.com/forumdisplay.php?fid=42





1188826377240.JPG


1188826377297.JPG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yanyan20332033
    来自: 中国, 辽宁, 鞍山
    偶还莫去过哈尔滨呢!图文并茂,长见识啦!谢谢!
    2009-08-02 19:20: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yanyan20332033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位于南岗教堂街,原为俄军设在公主岭的随军教堂,日俄战争后迁至哈尔滨懒汉屯,后又迁阿列克谢耶夫村(小北屯),1912年再迁马家沟,建木结构教堂。教堂街因此而得名。现存的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1930年10月12日始筹建,1931年5月动工,1935年10月6日落成的。该教堂是由斯米尔诺夫设计、卡尔贝舍夫监督施工的。新老教堂曾长时间并存。1938年,原木结构教堂成为哈尔滨东正教神品学校校址。
    圣母??教堂,又译圣母守护教堂,俗称乌克兰教堂,初建于1922年,位于南岗新买卖街(现奋斗路)乌克兰俱乐部内,1930年迁东大街俄国人旧墓地(俗称老毛子坟),6月1日奠基,12月15日举行竣工祝圣仪式。该教堂的图纸是日丹诺夫1905年为圣母安息教堂设计的,当时未被采用,25年后重见天日。建筑呈拜占庭式风格,端庄浑厚。现为中华东正教哈尔滨教会所在地。
    主易圣容教堂,建于1920年3月,位于懒汉屯木兰街。该教堂为砖木结构,规模不大。教堂住持是大司祭科切尔金。以都主教麦佛季名字命名的避难所就设在这里。
    述福音约翰教堂,建于1923年,位于马家沟无线电街(后改称文艺街)。是"俄人之家"教养院(旧译"俄房教养院"附属教堂。
    圣先知约翰教堂,又称莫斯科兵营教堂,建于1923年7月,位于北安埠街(后改称北安街)。该教堂为小型木构建筑,形似舰船。1958年迁皇山墓地。
    圣先知伊利亚教堂,1921年11月创立,坐落在道里工会街(后改称工部街),是铁路机械总厂职工利用铁路板房改建的。
    圣鲍利斯教堂,位于正阳河河图街,1923年始建,1927年竣工。
    圣尼古拉教堂,位于江北船坞临江街,1923年始建,1928年竣工。
    圣彼得保罗教堂位于新安埠安丰街,1923年1月筹建,1924年2月落成,同年8月举行祝圣仪式。1942年重建。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位于南岗曲线街,原为西大直街中东路商务学堂1910年创办的附设教堂,1925年迁此重建。
    喀山圣母男子修道院,原为大司祭尤维纳里根据大主教麦佛季的建议在松花江江心岛上创建的,后因种种不便迁入市区。修士们在克特科维茨农场度过近的一年的修士生活。1924年8月,在铁路地亩处处长关达基的帮助下,修道院在马家沟定址奠基,动工修建,年底落成。它坐落的街道遂被称为十字街。后来又陆续扩建,修筑钟楼,接侧祭坛,辟果树林,设立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占地达5000余平方米,修士至45人,被塞尔维亚教廷授予一级修道院称号。1936年,修士大司祭尤维纳里调北京传教士团,修道院院长由前维也纳教区主教瓦西里?巴甫洛夫斯基继任。
    圣母符拉季米尔女子修道院,建于1924年,是女子修道院院长鲁菲娜创办的,起初设于民宅内,1927年择邮政街址建院。该院有教堂一座,是从霍尔瓦特中学迁入的:还有一所以基辅大公伊戈尔一世夫人奥尔加名字命名的孤儿院,共收养教育200多名女孩。1935年鲁菲娜去上海,院长由阿莉亚德娜继任。其最后一任院长是奴涅希亚。
    慈心院,1927年建于马家沟营部街,是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教区大主教涅斯托尔创办的。该院附设有圣母悲哀教堂、尼古拉二世和塞尔维亚亚历山大大公纪念教堂。1945年哈尔滨教区归属莫斯科正教会后,这里遂成为教务委员会所在地。
    还有一所圣尼古拉教堂,1928年建于哈尔滨监狱内。
    综上所述,哈尔滨共建有俄国东正教教堂2l座,其中有13座建于20年代。东正教在哈尔滨得到如此迅速地发展,在世界宗教史上可能也是罕见的。
    上个世纪20年代,哈尔滨有大批宗教刊物问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东正教在哈尔滨掀起的宗教热。据统计,至1927年哈尔滨有宗教刊物17种,其中绝大多数是东正教刊物,如《信仰与生活》、《传教士》、《基督之路》、《圣赐食粮》等。其中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当首推双周刊《圣易食粮》。该刊原系喀山圣母修道院于1926年1月创办的,尤维纳里和瓦西里先后担任主编。1938年8月教区教务委员会接办,苏马洛科夫任主编。该刊发行远及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它的发行人曾不无自豪地说:"可以直言不讳,《圣赐食粮》目前在全世界是唯一的(东正教)杂志。"
    哈尔滨还有一个神学院,其影响绝不仅限于本市和我国东北,而是"远东宗教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的中心"。它的前身是圣伊尔教堂1928年2月创办的神学讲习班。1934年8月经伪满洲国文教部第195号部令批准,在此基础上开办哈尔滨符拉季米尔学院。学院下设工业、东方经济和神学三个系,暂在原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学开课,大主教梅列基任名誉院长。后来工业和东方经济系停办,学院自然成了神学院。该学院不仅为本教区培养高级神职人员,而且还幻想“为将来从渎神政权解放出来的俄国准备宗教人才”。
    1938年2月,哈尔滨教区还在马家沟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办了一所神品学校,其施教方针也不外乎是"为未来之俄国培养忠实的儿子"。
    东正教在哈尔滨传人、传播和哈尔滨教区的成立、兴衰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笔者认为,在政治上,俄国东正教哈尔滨教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充当了沙皇俄国侵华的工具,成为帝俄残余势力和白卫军反苏复辟运动的精神支柱,沦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发动“大东亚圣战”的鹰犬;在意识形态上,因为其教徒主要是俄侨,以及语言障碍,它并未对中国人民产生重大影响;在文化上,它对中俄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曾为西洋音乐、绘画传人中国的一条渠道,许多教堂建筑被视为哈尔滨建筑艺术的精品;在社会生活中,它也办了不少慈善事业,如开医院、设孤儿院、办救济所等,做了些有益的工作。篇幅有限,不再赘述。


    2007-09-03 21:33:03

    回复 举报
    赞同0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5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东北中东铁路的老建筑

中东铁路的老建筑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HEILONGJIANGRIBAOBAOYEJITUAN 原中东铁路西线两座东正教堂唐戈   五一长假期间,我又踏上了寻访中国现存东正教堂之旅。这一次寻访地点是原中东铁路西线。先前笔者曾在这一地区寻得两座东正教堂,满洲里的谢拉菲姆教堂和海拉尔以东札罗木得村的不知名小教堂。满洲里一位从事当地史志研究的同志说这条线上还有一座东正教堂,就在扎兰屯-海拉尔之间的铁路边上,从火车车窗里就能看见。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