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小议“鸟巢”与“伦敦碗”

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小议“鸟巢”与“伦敦碗”

发布于:2013-03-27 11:06:27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关于对“鸟巢”工程的评价问题,我已经写了几篇文章,反复重申对其批评的理由。但是说实话,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写得过分专业了。如果你不了解建筑的历史,不熟悉各种不同的建筑理论,你也许会不大理解这种批评。而且与当今全国各地所建的许多工程相比,“鸟巢”并不是最差的,所以许多人会不同意我的批评。但是,之所以我要以“鸟巢”为例,抓住不放,正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这种典型性(似乎很美的丑陋的建筑),我以为对它的批评更有现实的意义。

在对“鸟巢”等建筑的评价时,我再三强调了如下的几个建筑创作的原则
1.建造的目的性
2.建造的科学性(功能和技术)
3.建造的经济性
4.建造的真实性(建造的艺术)
在对建筑的评价中,在“形式与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我反复重申“形式追随功能”和“形式追随材料和技术”的原则。虽然这些原则的确立在欧洲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是即使在今天中国的建筑界,也并不是所有人(特别是今天建筑系的学生)都清楚地知道这些史实的。至于那些业外人士,由于在中国的报刊杂志上,建筑评论几乎没有,民众对上述我所谈到的那些原则,仍然会听不明白,不容易理解。特别是把“建造的真实性”作为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则,很多人都不知道,并不会同意;因为几乎我遇见的多数人(甚至包括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都认为:建筑的艺术就是视觉的艺术。
的确,近些年来我所谈到的上述这些建筑创作原则,曾被许多专家所忽略甚至否定。所以不少人对我的建筑观点并不赞同,认为这些说教过于陈旧。他们认为,时代已经到了21世纪,你还喋喋不休地鼓吹什么20世纪初的理论,实在是太过时了!

那么上述理论是否真的过时了呢?对这个问题,我不想陷入经院哲学式的讨论之中。其实我对于那些从书本到书本的讨论从不感兴趣,我是一个实际工作者。我不愿意纠缠在那些永远说不清的概念之中(在建筑学中这类问题实在太多),我只想用工程实例来说话。因为我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建筑历史上的很多真理被认识,都是实践走在了前面。在实践成功之前,人们可能会无休止地在争论。

到今天,“鸟巢”建成已经4年。今年是又一个“奧运年”,奧运会将在伦敦召开。伦敦的奥运场馆已经建成。近来关于伦敦这次的奥运工程的建设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了。我想,为了说明“鸟巢”的问题,不如将它与伦敦“大碗”(对伦敦奥运会主场馆的别称)作个比较。这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下面我摘引几段记者于去年(2011年)在参观伦敦奥运会场馆建设的报道:

“9月14日,来到伦敦东部的伊利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首先吸引眼球的,不是2012年奥运主场馆‘伦敦碗’,而是一栋造型扭曲夸张、泛着耀眼红色的钢铁建筑。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纷纷猜测,有人说这个建筑与点燃火矩有关,…更多人认为这是信号发射中心。当天的参观导览、伦敦奧运会总设计师杰罗姆·弗罗斯特(Jerome Frost)告诉我们:这个跟‘伦敦碗’比邻但抢去不少风头的建筑,叫做安赛乐米塔尔轨道塔(ArcelorMittalOrbit),……跟巴黎埃菲尔铁塔相比,它只有前者的1/3高(约100m),简直就是‘侏儒’,但设计公司却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高度,而是极具挑战性的结构。‘无论你喜欢或是讨厌它,你都会平心静气地将它从头到脚打量。’”

“‘伦敦碗’被誉为伦敦奧运的‘跳动的心脏’,…‘伦敦碗’的外观全部为白色,外形下窄上宽,酷似一只汤碗。…伦敦碗下沉式的碗形设计,可以让观众更近距离地观看运动员的动作。…由绳索支撑的伦敦碗的遮阳屋盖跨度28m宽,只能为2/3的观众遮阳。考虑到奥运会比赛时间处于伦敦比较干燥(不会下雨)的两个星期,赛事主席冒风险决定放弃使用有更多屋顶覆盖面积的房屋。通过6个月的研究,他们终于确定,使用2/3屋顶也不会产生强烈的侧风而影响比赛成绩,最终定下这个方案。”

“奥运结束后,这里的所有建筑,都会如‘变形金刚’一样,进行一场大规模集体变身,‘海浪’(两座矩形的白色建筑)的白色翅膀将被拆除,1.7万个座位仅留下2500个,成为对公众开放的游泳池;‘伦敦碗’则拆除左右地面上5.5万个座位,仅留下田径场和底层的2.5万个座位,奥运会结束后,建筑‘出售’给一家英超球队作为主赛场。”

“其他的奥运场馆也秉承了这种原则。在伦敦2012奥林匹克公园内,共有9处场馆建设,分成永久性建设和临时性建设。而在永久性建设的建筑物中,又被分为临时性设施和永久性设施。”

“拥有1.2万个座位的2012伦敦奥运会自行车馆奥运倾斜賽车馆(Velodrome),其中6000个座位为临时座位。在奥运会后,这里的赛道将适当改建,以便同山地车道及其他自行车运动道结合,建成一个面向社会的‘自行车运动园’。”

“手球并不是英国人热衷的体育项目,手球馆将改头换面,成为当地的健身中心。”
“外表为白色的奧运篮球馆将为预赛和四分之一决赛提供1.2万个座位,在奥运会后则将被彻底拆除并可能在他处重建。弗罗斯特告诉记者,伦敦有不少公司提供运动场馆和设施租赁工作,这个篮球馆或许会出现在别的国家的运动会上。”

“2006年亚洲运动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由于当地没有自行车场馆,主办方向伦敦一家公司‘租借’一个自行车馆,航运到多哈,花费1200万美元。相比之下,‘租赁场馆’既省钱又环保。”

“英国首相卡梅隆则希望:‘2012年之后,奥运会能留下一份厚重的遗产’;不仅复兴伦敦东区,而且推动英国经济走向繁荣,鼓励新一代人积极行动起来,参加体育活动。”

“记者在英国的三天采访中,‘遗产’(Legacy)是听到最多的单词。‘如果奥运场馆几乎不复存在,会不会觉得奥运遗产,少了点什么?’记者问‘伦敦碗’主设计师本·维克里(BenVickery)。维克里回答道:‘真正的奧运遗产是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的。举个例子,1992年巴塞罗那奧运会,过去这么久,还有人记得当时的游泳馆是什么样子吗?’没人记得。但很多人印象很深刻的是,美国《时代》杂志刊登的一张跳水女王伏明霞凌空跃起的封面照,以及她的那段跳水传奇。”

关于“鸟巢”和“伦敦碗”的设计比较,“伦敦碗”主设计师本·维克里有着精辟的看法,他说:“中英两国的设计哲学很不相同”,“‘伦敦碗’将缩小2/3,我们一点都不沮丧,反而很兴奋。我们已设计了太多地标性建筑……,而‘伦敦碗’将是我们设计的第一座临时性体育场。”

北京“鸟巢”曾被《泰晤士报》评为全球的“最强悍的建筑”,被美国当代著名的建筑理论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肯尼思·弗兰姆普敦称作是“如此肆无忌惮和丧失理性”;被日本的川口卫先生认为:“鸟巢”的结构相当于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恐龙,巨大体量支撑的不过是自己本身的重量,成为非常没有效率的构造物。而英国的本·维克里则表示“伦敦碗”是比“鸟巢”“更聪明的建筑。”他说:“‘伦敦碗’不是那种以壮观的外形取胜的体育场。”在这里维克里的表达最为含蓄,因为‘伦敦碗’是他所设计的。

奥运工程曾经是中国人的头号“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鸟巢”在奥运工程中又是重中之重。为了它的设计和施工,可以说是倾国家之力。但是费了力气,又花了钱,效果却不好。4年过去了,“鸟巢”等奥运场馆,一直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这些场馆在经济上入不敷出。许多场馆无法被民众所使用,一用便亏本。

很多人以为,经济上的入不敷出,是经营问题,从建筑设计角度来看,“鸟巢”的形象还是很漂亮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就是建筑艺术的创新。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偏偏西方建筑界没有一人买这个账,无一人去肯定这个建筑,这个设计获得的是不断的来自世界各国建筑界的批评。这是为什么呢?许多人想不明白。现在‘伦敦碗’建成了,***已经大白!

英国人的设计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原来英国人设计建筑,是把建筑作为伦敦经济发展的一个部分去设计的,他们思考问题是从历史的角度,是从伦敦的未来出发的。他们不需要把奥运会的建筑作为“遗产”而永垂史册,他们认为一切“虚名”都毫无意义。他们不以建筑的雄伟和壮观为美,他们不认为建筑是“面子”。他们把巧妙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得最为重要,他们认为这就是建筑师的“聪明之处”,这种“聪明”也就是建筑师的“艺术”,这种“艺术”反应在他掌控功能、空间、技术、经济和形式的综合素质上。

无论是政府还是建筑师,英国人都只把建筑当作完成奥运会的必要的设施。在完成这个历史任务时,他们有着严格的经济技术指标,在达到同样的建筑性能时,钱花得越少越好!但是如何少花钱又能为人们提供最好的服务呢?这就要靠智慧和科学与技术。这个“智慧”就是所谓的“现代设计”的精髓。

这次伦敦奥运会的建设在奥运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建筑创新,英国人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把奥运场馆当作临时建筑来建设。他们认为,体育场馆甚至可以设计成可拆卸、又可重新组装的、可重复使用的建筑。这个概念的提出,意义之大将不言而喻。161年前,也是在伦敦,发生了几乎完全相同的一件事:为了召开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他们创造了“水晶宫”,他们第一次把大型展览馆变成了“临时建筑”,会议之后易地重建。这一次他们又要这样做了,随着运输业的发达和依靠现代商业的力量,体育场馆的漂洋过海已经成为可能,而且英国人已经准备实施这个想法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的解决,我似乎已经看见了新的途径。



1.jpg


2.jpg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vincent殷
    vincent殷 沙发
    鸟巢其实是一个时代的需要,已经不在一个普通建筑的范畴
    2013-03-27 21:59:27

    回复 举报
    赞同0
  • zhangdongxing1980
    应该向外国学习
    中国确实和人家有差距
    2013-03-27 20:28:27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7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地下停车的车道的布置心得

刚刚画施工图,希望有经验的老同志能给些指导,首先地下停车的车道的布置的规则是什么,为了解决疏散问题,在车道旁边会分隔布置一个人行通道,跪求前辈的指导。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