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探析城市规划中城市文化的挖掘

探析城市规划中城市文化的挖掘

发布于:2007-09-03 15:10:03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中国建筑劳务网http://www.zgjzlww.com/


一、中国城市发展现状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城市也变得越来越相似,昔日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城市面貌迅速消退。城不分大小,地不分南北,千城一面,趋于同一。人们从绝对的经济角度、旅游角度强调城市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城市的另一面——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是公共交流的介质和文明社会的结晶。正如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没有文化,城市就失去了她的精神维系。
  
  城市规划在过去的10年里对城市的建设和城市面貌的形成起到很大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原有的老城区严重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和人民居住环境的改善,于是开始了旧城翻新的工程。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的城市建设不仅拆迁费用极大,而且破坏了许多有价值的古建筑和古城风貌。于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冷静的、适合中国特色的新老区分离的城市规划开始实施,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新城区的建设一味追求现代化、国际化,而忽视了民族性,导致了传统的断裂,出现新一轮的文化危机。
  
  其次,城市中心是一个城市的经济、信息和金融中心,是统一化最明显的地方,同时她又是城市文化特色的窗口,双重向背的身份使得其进退两难。如何重构市中心的风采,取得传统和现代的双赢成为急待解决的课题。
  
  同时,城市边缘的文化识别和传承有待社会的关注。随着城市经济由市中心向集镇的逐步过度,城市边缘显出了相对落后的特征,而城市文化在这里却别有洞天,通常被称作“乡土文化”。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和过度开发,各式各样的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城相继建立,城市边缘懵懵懂懂地走向了现代化、科技化,原先质朴的民俗正逐渐退出生活的舞台。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城市内外逐渐被大块面的商品房充斥着,一时间“巴黎风情”、“地中海风情”、“夏威夷风情”……各式主题的居住区文化兴起。康德说过:“缺乏文化的城市生活是盲目的,脱离了城市生活的文化是空洞的”。这些文化名字背后隐藏的却是文化危机,它反映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不确定性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未知性。园林景观中的复古主义和唯他情绪也相当严重,景观的审美周期缩短至2-3年,出现了许多中看不中用的设计,在土地、资金等方面造成了浪费。
  
  二、限制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因素
  
  1、注重城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忽略了非经济意义上的文化价值
  
  我国不少城市还在走“重经济、轻文化”的道路,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硬标准,忽略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文化底蕴,甚至“先发展、再整改”的思路还存在于不少的城市建设中。
  
  2、城市规划的前瞻性不够
  
  有些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仍停留在传统的功能界定,定位于组织生产、流通的消费城市、生产城市[2]。即使有些城市逐渐认识了文化营造的重要,在建设的重心上仍然存在偏差,要么追求做大、做强,要么把服务对象定位于少部分人群,以居住区规划表现最为突出。
  
  3、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
  
  随着交流半径的增大,当人们接触到与本土文化截然不同的异域文化时,心理上的新奇感显着上升,导致短时间内对异域文化的认可率高于对本土文化的认可率,出现了城市文化的不确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将趋于客观化。
  
  4、全民素质建设与生活水平提高不同步
  
  许多市民忽视城市生存品质,文化保存意识淡薄,导致历史遗迹的破坏和消亡。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文物古迹、具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和建筑由于开发建设而遭到破坏,如长沙坡子街的福禄宫、教育街的中山纪念堂、蔡锷北路的左公堂公馆等,现已全然找不到踪迹。
  
  5、历史保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性
  
  有时历史保存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协调,导致城市文脉的断裂。如经济发展使老汉正街正在逐渐消亡,作为武汉旧城文化历史参考书的花楼街现在也已面目全非。
  
  三、城市规划中城市文化建设的途径
  
  1、促进城市的文化经济发展
  
  文化经济是指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经济模式[3]。文化经济的竞争力,根源在于文化力,主要表现为文化的生产、消费、传播、创新对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推动、导向、凝聚和鼓舞,尤其是切合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而经济技术又不十分发达的地区。如西藏、甘南和皖南等地区借助历史、资源和文化优势,实现了以文化促经济的发展策略。
  
  2、努力挖掘城市的内在潜力
  
  别人最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易忽视的。城市要超越外在影响,重塑自己的风格,不应该在求新、求变的低层次上运行,而是必须明白她的强项在哪里?她可展示的文化传统是什么?例如,自古园林出江南,但同处江南、相互毗邻的苏州和无锡在塑造城市形象上却走了不同的道路。苏州人用双面绣的坚韧和耐心把自己的城市装点成精雕细琢的园林博物馆,无锡则凭借一汪太湖而获得“鱼米之乡”的美誉。
  
  3、有策略的利用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如将旧的厂房和老建筑改建为收藏博物馆、设计中心、咖啡馆甚至音乐厅。南京的1912和上海新天地,都是尊重人性和古今文化结合的范例,改变了人们原来的视觉习惯,用这种新的地面标志和相对较低的代价重新调整了城市风貌。
  
  4、保证文化的可持续性
  
  在城市的文化建筑中,不仅需要短期的规划,以树立城市的文化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应考虑文化风格的周期性,使其长期发挥效益。这样,我们必须辨认和把握文化的载体,“就好比北京的城市文化特征不是在故宫,而是在胡同和四合院里” (冯骥才) 。
  
  5、建立健全文化保护的法律
  
  文化遗产是岁月沉积的产物,在与现代化发展的撞击中,受人们认识的滞后性或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遭遇排挤。这种时候,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将成为延续“城市之根”的有力武器。欧洲的文化能完好地保存下来,他们具有超前意识的法律制度功不可没。
  
  6、加强文化教育、增强文化保存意识
  
  人民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他们既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又是城市文明的承载者。所以必须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城市生存意识、文化保护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提升城市文明的软环境。
  
  7、从细节入手塑造城市形象文化
  
  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广告等等[2]。如果说标志性建筑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人的眼球,那路灯、站台、垃圾桶之类的城市小品,则是让人们品味真正城市的内涵。所以,城市文化建设在顾全大局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城市小品在展示城市文化方面的作用。
  
  8、维系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有和谐的城市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的特色,保护自然和因之而演化而来的文化特色[4]。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生机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9、生活是城市文化坚实的载体
  
  市民的衣食住行是城市文化组成的一个核心部分。挖掘城市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生活习俗、节庆礼仪,对于城市文化的演绎和传承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文化源于真实、源于朴素。
  
  四、结束语
  
  未来的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以文化论输赢”。在世界大融合的发展局势下, 中国城市要有开放的眼光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胸襟,更要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中,彰显自己的独特魅力,守住城市的“根”。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
  [2]赵力平.论城市文化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00(2):17-20
  [3]李春华.“文化生产力”初探——文化生产力研究之一[J] .生产力研究,2005(4):34-38
  [4]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 [J].城市问题,2005(4):30-33
  
  作者简介:
  刘彦红(1976 -),河北张家口人,南京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园林景观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刘永东(1975 -),内蒙古通辽人,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景观的研究和建造工作.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8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2007中国(青岛)国际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博览会

2007中国(青岛)国际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博览会时间: 2007.12.15-17地点: 中国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 组织机构 支 持 青岛市人民政府 中国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东省委员会主 办 青岛市建设委员会承 办 青岛市建设工程材料管理办公室 青岛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青岛市建设机械与建筑材料协会 山东杰而传播文化有限公司 青岛海宸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