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这即为南北供暖线。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然而,近年来,这一延宕一个甲子的集中供暖的楚河汉界却被频频挑战。
挑战“供暖线”
以贵阳为例,据气象部门资料显示,自2007年以来,贵阳冬季(12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日平均最低气温低于6℃的天数都在90天左右,上一个冬季甚至达到了104天。而且贵阳冬季的空气湿度高,最高时可达100%,而湿度每增加10%,温度则降低1摄氏度。
不惟贵阳,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亦频频提出要求供暖线南移的议案、提案。
先行者
就在南方省市民间热议集中供暖之际,武汉、南京等地已率先“吃螃蟹”。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合肥、南京、杭州、扬州、南通等长江沿线城市都已实现部分小区的集中供暖。
南方集中供暖后,能耗是否上升成了争执焦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分析称,长久以来,南方地区居民采取的是采暖设备屋里有人则开,无人则关,而且即使采暖设备运行,屋子里的温度一般也不会像北方集中供暖住宅那样动辄达到20℃。正因此,南方实现了只是北方地区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的采暖能耗。
南方集中供暖,还是分散供暖?破冰中的多元选择
集中供暖工程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必然给脆弱的环境生态带来不利影响。虽然如今的气候常有不确定性,但是地球变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一般说来,南方寒冷的天气较短,即使是最冷的日子,给点阳光就灿烂,寒冷的感觉就会消失。还有,南方房屋较高,通风性能较好,建筑设计中从来就缺乏供暖方面的细节考虑,这些都可能使集中供暖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大打折扣。
现在的居民家庭大多装有冷暖空调,电暖设备,或者已接入天然气,之所以习惯于用身体扛住寒冷,而不是开动取暖器,更多的原因是家庭经济能力扛不住而已。一旦享受了政府补贴的阳光,寒冷的日子也将倍感温暖。政府如果要做,关键只在“集中”二字。那么,该如何“集中”呢?
首先是如何解决热源供应问题。其次,新老社区集中供暖该怎么搞?是逐步改造?还是并不一律提供?还是通过货币补贴的方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还有,推行“集中供暖”每家每户该承担多少成本?这既涉及到居民个人的实际开支,也涉及到政府和市场在供暖这一块该分别扮演什么角色。不管问题怎样多,但我相信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趁还没柳暗花明,咱先自己研究下,呵呵,抛砖引玉,听听大家的高见!
[
本帖最后由 wxlccit 于 2013-1-7 11:47 编辑 ]
全部回复(4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