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施工技术 \ 建筑施工 \ 牛!昆明惊现国际最高水平的管桩!

牛!昆明惊现国际最高水平的管桩!

发布于:2007-08-11 09:41:11 来自:施工技术/建筑施工 [复制转发]
在一些建筑工地上,经常见到基础施工用的外表光滑的混凝土预制管桩。
  
  而在昆明上庄龙泉纸箱厂内,却发现一条外形怪异的混凝土管桩。这条管桩表面有规则的凸出部分,像齿样排列着,桩体由首至尾均匀的分布着一些小洞。初次见到,不知何物。见附近有位师傅在工作,便上前打听。那位师傅告诉我说,这是他们这里专有的管桩,而且是他们这里一位郭工和昆勘院的曹总设计发明的专利管桩,这条管桩上有两项专利技术,其它的自己就不懂了。说完,他用眼神示意我到郭工所在的办公地点去询问。
  
  敲门进去的时候,一位六十岁左右慈祥的老者便映入眼中。问明来意后,老者笑了笑。当问及他是否是郭工的时候,老者微笑颔首作答。
  经过交谈,了解到郭工老家本是山东,从六盘水市设计院承包桩基础公司到昆明已经十几年了,自己一直从事桩基础施工。在多年的施工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实践经验,因此这些年一直在做桩基础技术方面的创新研究。郭工不乏山东人特有的直爽,送来茶水后,还找出一沓他所申报的专利技术受理通知书给我看,同时告诉我说,这几年他自己包括与好友曹总共申报十余项专利,其中已有六项专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批授权。
  
  当提到这条管桩的时候,郭工兴奋的说,尽管这条桩的研制花费了他们三年多的时间,投入近百万元的资金,可当这条桩完美的展现在他面前,完成它自己的使命的时候,过去的一切困难,都被成功的喜悦冲散了,根本算不上什么。问起他管桩上两项专利的事情,郭工耐心的解释说,我国至今沿用了几十年的管桩通常表面是光的,当桩体打入或压入地基土层时,进入地面下的桩体会将同样体积的土体向四周挤开,桩周土体天然结构遭到破坏,土体孔隙中的水压急剧升高形成超孔隙水压,使桩周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减小,桩的承载力相应降低。由于在施工中发现了这些不足之处,他才设计出表面齿形的混凝土预制管桩,以此提高桩体的承载力。
  
  在申报的专利受理近一年左右的时间,他得到一个消息:日本也在研究开发相似的混凝土预制管桩,只不过他们设计的齿间距有些宽,类似竹节一样。接着他又补充到,这项专利技术只起到百分之三十的作用,另外一项技术是核心内容,也就是桩体上的排水孔。桩基技术规范中规定,在深厚软土场地,当采用大片密集有挤土效应的桩时,应采用有效的消减超孔压和挤土效应的措施,可设置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进行处理。但是这种措施既提高工程造价又拖延工期,所以,他们便又在管桩上做起了文章,三年磨一剑,使这根桩具有了地基处理功能。既为建设单位节约成本,又缩短施工工期。
  
  “可以这么说,我们之前使用的管桩是传统管桩,而你今天见到的,是一条多功能全新概念的管桩!”郭工肯定的说。
  
  听完他的介绍,脑海中不禁浮出这根怪异的管桩、多功能全新概念管桩的身影。它到底、究竟、是否有郭工说的那样的效果呢?带着疑问,我们再次攀谈起来。
  
  “我们的每项专利技术,都是建立在解决施工中某种常见问题基础上的。我们不会闭门造车,申请出专利技术孤芳自赏,让它成为拿在手上的鸡肋。而是能让它对社会有用,使国家的建设受益!”郭工自信的说。
  
  据他介绍,前两天他与曹总又刚刚申报了一项发明专利,这也是一项对他们而言的成熟技术,叫做——带砂衬的齿纹面排水桩。
  
  一个月前左右,他们在昆明黄土坡某工地做相关的实验已获得成功。问及实验情况,郭工介绍说,在实验过程中,他又使用了另外两项专利技术施工,总共打下三组管桩,施工速度非常快。为准确的测试管桩的承载力,三组管桩为均未打到持力层的吊脚桩。每组桩长18米,一组为6米与12米焊接的传统光面管桩;因受管桩材料的限制,另外两组为6米长的传统光面管桩与12米专利管桩焊接。
  
  三组桩打入地基后,带进水孔的两组专利管桩很快就有地下水渗入到桩身的空心通道。当水面上升到接近实验场地天然地下水位附近,用潜水泵把通道内的水全部排出引到场外,通过十余次排水,将专利管桩周围的土体超孔隙水压进行较好的消散。因为有地下水进入管桩通道,为避免接桩的焊缝锈蚀,他们在桩体焊缝防锈技术上也有了重大的突破。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将打入地基中的三组管桩进行堆载破坏性实验。
  
  通过有效数据显示,带有专利管桩的两组,承载力皆大大超过超越传统的光面管桩。据有关专家计算,这种全新的专利管桩比传统管桩的承载力至少可提高百分之八十五乃至一倍以上,并且,直接成本降低百分之十八左右。日前,这种专利管桩得到建设部以及浙江大学的有关专家的首肯。有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在没有更好的管桩出现之前,这条专利管桩,代表目前国际管桩的最高水平!
  
  聊到最后,便问郭工贵庚,答曰:属牛,七十岁整。不由想起一句诗:“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离开时,又见到这条身上凝聚着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管桩,它依旧泰然自若的躺在地上。
  
  “大鹏如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愿它能撑起民族建设的希望!

全部回复(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cl668
    cl668 沙发
    让我想到啦挤扩多支盘
    2009-05-25 16:41:25

    回复 举报
    赞同0
  • user1000
    user1000 板凳
    做广告吧,怎么变成报到了,你可以到报社工作了,水平已经达到做广告不留痕迹
    2009-05-16 10:58: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施工

返回版块

65.73 万条内容 · 153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写给斑竹和高手的话

我是个天资鲁钝的初学土木者,常常光顾土木再线,学到了很多东西,先谢谢个位高手们吧。但是有些高手也让我气愤,我们初学者比较笨,懂的东西不多,遇到的问题多,有时问题实在幼稚但我们也是真诚的虚心的在请教啊!咋就无人理睬?我就不明白我们低手的帖子就没有斑竹或高手看到过?各位高手或斑竹难道就不能抽出一点你们的宝贵时间帮助我们这些初学者吗?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