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4-09-30 10:57:30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建筑师面对市场经济,可能持有以下的三种态度之一:
第一种:无条件参与到生产与消费的机制中去。
第二种:批判并(尽可能)拒绝参与。
第三种:批判地参与,界于一、二两种态度之间。
第一种态度不质疑自由市场,经常夸张包括建筑学在内的学术与市场对立的可能性,怀疑、否定研究,最终怀疑、否定建筑学的意义,否定建筑。
第二种态度的持有者很可能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和/或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有夸张学术与市场对立的可能性的倾向,但选择学术、选择研究,进而还可能选择形而上的非物质的建筑。在现实中,拒绝参与常转化为有限参与,强调所参与工程的少/小、缓慢、选择(业主、项目等)。
第三种态度不否定自由市场,认为学术与市场没有必然的矛盾,因此建筑师可能也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建筑学的思维方式,坚持研究。这也正是非常建筑的态度。
(最近注意到建筑师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曾有过非常相近但更为清晰的论述以及类似的立场。在此向他致敬。)
态度=立场
明确立场
立场主要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互相关联的方面:
政治的立场:
建立社会民主意识。
民主意识:独立思考,互相尊重。
社会/公共意识:个人作为社会这个集体中的一员;通过改善社会以改善个人境遇。认为强调竞争的负面作用是促成阶层的分化、社会的不稳定、以及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
经济的立场:
认识市场经济:
积极的一面:经济发展创造了建筑实践的机会;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及文化变迁,又进一步创造了参与定义当代中国建筑乃至当代中国文化的机会。
消极的一面:市场经济的危险是任何事物都可能被转化为商品。建筑学以及建筑师工作的意义被消费、被消解。
社会的立场:
关注社会及其存在的问题。社会问题具有综合性:公共空间、公共(低收入)住宅等问题具有政治性,历史保护的问题具有文化性,等等。
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高密度综合体。
文化的立场:
认为当代的世界具有复杂性、矛盾性、模糊性、开放性、多元性;认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中国文化处在转型时期,当代文化,特别是都市文化,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尤其不确定甚至混乱,从而为主动性工作创造了空间。同时目前工作具有实验性也是必然的。
在建立了以上立场的基础上,可以认为:
社会实践是商业的,但并不意味着建筑师对商业主义的盲目认同。对建筑学价值观的坚持,实际上也构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社会实践的实质是通过建筑设计服务社会,但并不意味设计能解决建筑以外的社会问题。
实践的组织形式,规模,以及内容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形式:可能是大公司式的或工作室式的或其他形式。
规模:既不从利益出发追求大,也不以艺术为目的选择小。
内容:可能包括建筑设计、规划、室内设计、展览/装置设计等等。
批判地参与并不意味着与业主的利益矛盾;可能的话,与业主共同关注立场性问题。建筑业主总是属于某一个人群,但建筑最终是为了全社会的。
制订策略
策略=方向
策略是在特定立场上建筑师对进入一个工作时,在方向、方式上的决策。
方向和方式都是具体的。
建筑面临的问题很繁杂。但建筑师的社会意识可能促使他/她特别关注公共空间,将主要能量投入公共空间的创造,其他问题退到相对次要地位。这是立场直接影响方向的例子。
在更基本的层面上,一个项目不是全方位地平均地展开研究/设计,而是有必要建立起一个主攻焦点。如有些大规模低造价办公空间,结构的突破难度很高,但在功能的组织上尚有发展余地,因此决定从使用而不是从建造入手。这便是方向上的选择。又如,以多种可能性菜单或单一答案启动设计,是方式上的选择。有策略的工作是主动的工作。
方向和方式可能是阶段性的。就中国传统的问题而言,我们先后选择了空间、建造和形式作为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因为前人在继承传统形式/形象方面做了大量、成熟的工作;为了避免低效的重复,我们在实践初期决定从自己考虑更多、更熟悉的空间的角度出发探索传统。但过程不是简单线性的递进,研究积累、叠加,思考形式并不意味着放弃建造或空间。
所谓概念思维方法实质上是限定问题的方式,即对某一事物是否可以转换视角去理解?从而加深对其的认识或发掘其更根本的性质。因此是分析梳理问题的工具。在非常建筑以往的工作中,将建筑作为人造地形看待是概念思维的产物。将单体建筑设计作为城市问题处理,是社会性的同时也是概念性的决策。概念思维并不限于策略制订阶段,而是贯穿了整个工作过程。
立场/策略的意义:
明确建筑立场是试图回答为什么做建筑的问题。制
全部回复(1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