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中英园林比较

中英园林比较

发布于:2012-10-25 11:15:25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中英园林比较

英国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同属风景式园林,二者均以大自然为创作的本源,但两者的造园理念和创作手法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总的来说,英国园林要钟情于纯自然之美,而以理性、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风景的具体实感,其创作手法式原原本本地把大自然的构景要素经过艺术地组合、相应于用地的大小而呈现在人们眼前,审美情感蕴含于被再现的景观总体之中。   英国风景式园林不同于中国的居家式园林与欧洲大陆的勒·诺特式园林,探究其自身的历史因素,以及风景园形成的历史、经济、社会、思想因素,可以发现,英式园林的形成有其必然与偶然的原因。同时正是由于这种园林的形成,填补了世界园林史上重要的一笔。   造园理念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造园指导思想来源于以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认为美是一种感性经验。总的来说,它更加排斥人为之物,强调保持自然的形态,肯特甚至认为“自然讨厌直线”。园林空间也更加整体与大气。但由于它过于追求“天然般景色”,往往源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又由于过于排斥人工痕迹,因之细部也较粗糙,园林空间略显空洞与单调。钱伯斯(W。chambers)就曾批评它“与普通的旷野几无区别,完全粗俗地抄袭自然”。   由以上分析可知,古典园林无论中西,无论是强调师法自然,还是高于自然,其实质都是强调对“自然”的艺术处理。不同之处,仅在于艺术处理的内容、手法和侧重点。可以说,各时期园林在风格上的差异,首先源于不同的自然观,即园林美学中的自然观。现代园林在扬弃古典园林自然观的同时,又有自己新的拓展。这种拓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由“仿生”自然,向生态自然的拓展。早在1969年,美国宾州大学园林学教授麦克·哈格(Ian McHarg)在其经典名著《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中,就提出了综合性的生态规划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诸如为保护表土层,不在容易造成土壤侵蚀的陡坡地段建设;保护有生态意义的低湿地与水系;按当地群落进行种植设计;多用乡土树种等基本生态观点与知识,已被设计师理解、掌握和运用。在生态与环境思想的引导下,园林中的一些工程技术措施,例如,为减小迳流峰值的场地雨水滞蓄手段;为两栖生物考虑的自然多样化驳岸工程措施;污水的自然或生物净化技术;为地下水回灌的“生态铺地”等,均带有明显的生态成分   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布景,则类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步移景异”,引导游人从诗意中穿过。一连串画意构图,以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展开,整体意境宁静而舒远,一派天然牧场般的田园风光。   同属不规整的自然式园林,中式是一种写意自然,更富想像力,但不免流于矫揉造作。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则是一种本色自然,更舒展开阔与真切生动,完全没有中国明清私家园林的那种闭锁与沉闷。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私园遭到批评最多的地方。中国古典园林的本意在纳自然万象于咫尺之中。为此,对自然景物必须要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才能体现出自然的韵味。但中国私园中却大量使用巨石大树,致使抽象写意的原旨大大削弱。园林空间之所以局促、迫塞,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对自然景物的抽象远不如日本那样彻底。至于其他的原因后文将述及。现代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极大创新。总的来说,偏重于整体构图,但极少轴线对称;有时也分区设景,但各景之间流动性更强,界线也更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从整体上说,大景重整体有气势,小景有变化简洁。   十八世纪下半叶的欧洲的并没有因为这些争论而少造过自然风致园,与此同时,一股有着浓郁异国情调的“中国风”热潮更是席卷了整个欧洲。许多达官贵人都想在私家的风景园林中增添东万的意蕴,于是都以造中国屋、中国塔、中国亭为时尚;书商们也趁机出版了介绍中国建筑的图书以适应园艺家的需求,不过今天看起来,许多都是出自臆想,有点不伦不类。在这一风潮的影响下,“英中式庭园”在许多国家兴建,可作为一时风尚的见证。欧洲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这种园林样式的杰作。比较著名的如钱伯斯参与设计的邱园,园中曾建有中国样式的孔庙、清真寺、岩洞和中国塔等,不过多数今已不存,只剩下中国塔作为园子的标志耸立其间,其蓝本据说是南京报恩寺的琉璃塔。其他国家的英中式庭院还有法国的小特里阿农王后花园、麦莱维勒林园、德国的奥兰宁堡中国园等等。不过这些欧洲园林虽说是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但本质上仍然表达的是西万人对于“自然”和“画意”的理解。漫步其中,我们尽管能找到许多东方的痕迹,总的来说却仍是异国情调的怀想。   事实上,英国风景式园林中“如画派”所主张的“如画”,概念上与计成在《园冶》中提到的“宛如画意”是可以互译的,然而英国人却一定要对“如画”的主张诘难一番?我想,这大概就是中西方自然观念上的差异所致。“布朗派”和“如画派”的造园家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即什么样的园林才能体现一种“自然”的理想状态?而“自然”这个词在英语里,既可以指伟大的造物主,又可以是眼中不完美的视像。如果把“自然”当成造物主,或者更强调这一点,自然本身理论上便应该是完美无缺的。模仿 “自然”的“理念”,重视“自然”的秩序和理想,当然就应该能够获得真实地、完美的再现。但是,如果更多地把“自然”当作“自然物”、“自然界”去理解、他在人们的眼中显然就是不完美的,而绘画通过对自然的提炼和剪裁就达到了一种理想的“自然”状态。然而,“自然”的两种概念倾向在“布朗派”和“如画派”的争论中却总是纠缠不清。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应该模仿绘画必然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而在中国的造园论中,山水与自然之间的必然联系是被文化传统所规定的,它是造园的前提。中国的山水画是一个远比西方的风景画更伟大的传统。它在知识分子的意识中本来就是要营造一个理想的家园,它的产生就是从道家所谓的“隐逸”的自然家园开始的。因此,山水画意在中国造园论中的权威是不会被怀疑的,通过表现山水画所描绘的自然画意筑造园林的理想境界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经典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园林和18世纪英国风景园都注重自然美,但环境景观却常呈现明显差异。在肯定中国园林对英国风景园的历史影响的同时,以比较的方法深入探讨两者的差异,可以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对园林环境美的追求涉及广泛的文化背景,哲学是其中之一。中国传统哲学和17世纪后的英国经验哲学以不同方式把握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此相关,中国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的象征创意,英国风景园显示肯定客观世界美的朴野。出自天成景观
  • isable817
    isable817 沙发
    :time::lol
    2013-02-27 13:26:27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7 万条内容 · 26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日本修学院离宫景观分析

日本修学院离宫景观分析修学院离宫位于日本京都市左京 区比睿山麓,是日本三大皇家园林之一。修学院的建造由后水尾上皇所设计与指导,连模型都是他亲力亲为。园林始建于1655年 ,竣工于1699年。  因园建于比睿山麓,山坡上全为农田。为了不破坏农田景观,整个离宫分成三个小园,称下御茶屋、中御茶屋和上御茶屋,形成园中园的结构。三园间用松道相接,道边就是农田。  下御茶屋面积4390平方米,面积最小。以寿月观为主景,前铺白砂飞石,从上御茶屋引下的水做成曲水,经两道瀑布,汇于观前水池,其中有一瀑布称白丝瀑,水池中有小岛。此外,此区还有萤泉、神形灯笼、箭楼形灯笼、弯曲阁(毁)。下御茶屋为山庄的基地,上皇曾在此举行歌会和宴会。  中御茶屋面积6900平方米。 后水尾上皇的第八皇女朱宫光子把上皇及其母东福门院的客殿和自建的乐只轩合并成林丘寺,削发为尼,在寺中修炼,1885年归于修学院离宫。现由外门、中门、乐只轩、客殿及前庭组成。此区建筑紧密 ,高低错落,不甚得宜,但是前庭空间和曲水瀑布皆妙。乐只轩前出宽檐广缘,游人可以坐此欣赏前庭的曲水、水池、石梁、瀑布等。  上御茶屋位于三园最高处,面积也最大,45900平方米,是整个离宫的精华处。上皇从音羽川引水而来,经两个瀑布雄瀑和雌瀑泻入大池,雄瀑高而雌瀑低。水池称浴龙池,池中用土堆成三个小岛:中岛、三保岛、万松坞,形成一池三山格局。中岛上建穷邃亭,中岛与山体间建枫桥,中岛与万松坞间建千岁桥。水池西面筑土堤,称西浜,为掩盖土堤大坡而在坡外植三层生长的植篱,从山下根本看不出是土堤,而是一道道绿化景观。植篱用常绿树、 落叶树混植,四季变幻着色彩。西浜全长两百多米,浜下为层层植篱,浜上为堤路,站在堤上,可内观池景,上观山景 ,下观田景。上御茶屋是舟游与回游结合的园林,园中除了有回游道路外,还有码头、舟屋和小船。  在山坡最高处建有邻云亭,亭为茶室,西南侧用鸭川石铺地,称为一二三石,亭内北面称为洗诗台,洗诗台东立有利休式石灯笼。邻云亭是专为观景而设,临池部分有宽大的檐廊和广缘,游人可坐可站,能尽情欣赏山下的大型植篱和水池景观。更可贵的是妙在借景,近借山端、松崎、定池、深泥池、北山,远借京都市区街巷、爱宕山、西山等。山坡上的大型植篱被修剪成曲线形,层层而上,层与层之间为上山蹬道,远观则见绿不见路,十分巧妙。 万松坞实为小岛,遍植松树,上面与中岛相连的千岁桥是最值得称道的景观。此桥1824年修建。桥墩用条石砌成,桥面为石条,桥上建双亭一廊,成为廊桥,远看两个桥亭一样,其实不同,东亭的屋顶为凤辇宝形,西亭为寄栋式,桥头植松, 称千贯松。园中另还有两座桥,一是枫桥,跨于山涧,为木构造;一座是土桥,立于水上,木构架土铺面,木围栏。中岛的正中建有穷邃亭,平面四方,屋顶为瓦顶,四面开窗,可以收取框景。扁 额上的穷邃二字是后水尾上皇所题写。在土桥附近的舟屋也颇有意趣,两坡竹木顶,三柱两间,立于岸边水上,一叶扁舟泊于屋内。在舟屋附近曾建有止止斋,不过在宝永年间移到仙洞御所,毁于天明年间的大火,现只存遗址。  综观修学院离宫,远离市尘却可遥望街市,离而不隔,若即若离。本为山地,曲水瀑布最宜,却强为广大水池,堆土岛构桥梁,工程浩大。但堤下以植篱掩盖,堤上宽堤如浜,显得亲切自然。最妙处为借景,在邻云亭、千岁桥、西浜各处都可借到山下、市区和远山的景观。另外,全园的祈寿主题非常明显,有寿月观、神仙岛(一池三岛)、千岁桥等主要景点,透过这些景名,那位当年已63岁还在造园的后水尾上皇的晚年心情也可略见一斑。出自天成景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