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我晓得“祖国”意味着什么

我晓得“祖国”意味着什么

发布于:2007-06-08 19:59:08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听明来意,习惯爽快的李爱珍不再沉吟,“人民日报是我们党的喉舌,我愿做有益于党和国家的任何实事。”

李爱珍
人民网报道,采访李爱珍,正赶上一个“敏感”的时候。

一个月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爱珍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一天,正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申请截止日。李爱珍第五次申请参评中科院院士。

华罗庚、夏鼐、谈家桢、冯德培、周光召、贾兰坡……迄今,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大陆科学家共11人,李爱珍是惟一没有国内院士头衔的。这一反差,成为不少媒体报道李爱珍的新闻切入点。

参选院士,原本就有所谓“静默期”之说,候选人都怕稍有疏忽,影响评委最后的投票。何况她正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被动地成为一个有些“犯忌”的话题的主角。

然而,李爱珍的平静,出乎我的意料。能找到李爱珍的地方,只有实验室。

“我不希望自已成为新闻人物。”她先是婉言谢绝。然而听明来意,习惯爽快的李爱珍不再沉吟,“人民日报是我们党的喉舌,我愿做有益于党和国家的任何实事。”

谈及围绕在她身边的议论,李爱珍也有所耳闻。“我其实不看自己的新闻,我说还是不看好静心做科研。”

美国国家科学院拥有2025名本土院士和387名外籍院士,其中200多位是诺贝尔奖得主。“成为这个顶尖群体中的一员,是我一生科研生涯的荣誉,以及与我共同奋斗的群体的荣誉……”李爱珍当时这样公开致谢。

李爱珍一直强调,自己这些年来获得不少科研设备和科研经费上的各渠道的资助,才做出得到国际认可的成果。而且,“不能用我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来作为引证自己应该当选中科院院士的理由。”

  • lmf200404
    lmf200404 沙发
    “人家是勤奋,她是拼命”

    6年前,李爱珍退休,6年后,她还是继续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工作。“人家是勤奋,她是拼命。”她的学生这样形容。

    “我不是把科研看成一个职业,如果是职业,那就上班来下班走,挣一份工资。我把科研看成我生命的绝大部分。”李爱珍轻言细语,“很多东西讲讲很容易,要把‘为国家占有一席之地’这几个字变成一件真实的事,不拼命根本不行。”

    李爱珍的研究领域是半导体材料和器件,自1980年起,开始开拓和研究半导体量子纳米结构与分子束外延单原子层生长技术这一前沿学科领域。这一年,44岁的李爱珍被公派到美国卡尼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系做访问学者。

    机会来之不易。“业务上是推荐我,但政治上认为我是华侨家庭出身,‘文革’中又被批斗过,有人怕我出去了就不会回国,争论得非常厉害。”李爱珍的丈夫甚至被要求表态,要是他同意李爱珍出国,那么李爱珍届时不回国,一切责任由他负责。李爱珍至今感谢她的恩师邹元爔院士,正是由于他当年不避风险举荐她,才促成李爱珍最终成行。

    即使在美国,分子束外延设备和技术也是相当新的领域。许多最先进的设备,她所在的实验室都还是刚到货还没开箱。面对发不出论文、完不成出国任务的风险,从未接触过分子束外延设备的李爱珍选择了迎接挑战,“我们国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一定要有一批为了国家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科学家为之努力。”

    1982年12月初,李爱珍回到祖国。一个多月后,又重新背着行李,去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厂参加合作改造我国自行研制的国产分子束外延设备。设备改造整整3年,那是一段异常艰苦的岁月。1983年的沈阳,吃的是一片片肥肉下的白片汤就馒头,打小生活在南方的李爱珍在沈阳科仪厂一呆3年,带着几个人没日没夜地工作,回了国却没回家。

    终于,在1984年分子束外延国际会议上,李爱珍报告了用国产分子束外延设备生长的材料和物性及器件应用的论文,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发展分子束外延高新技术顿时引起了与会国科学家们的关注和震动。

    1995年,59岁的李爱珍又带领课题组在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前沿新领域进行探索。3年后,这个课题组的成果使中国进入了掌握此类高难度激光器研制技术的国家行列。
    2007-06-08 19:59:0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5 万条内容 · 19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媳妇、婆婆、丈夫 大话婆媳关系

http://lady.163.com/07/0607/18/3GDGIK2S00261PJ7.html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