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7-06-08 10:57:08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高考过后,高中毕业生就分为两种人:高兴的、悲伤的。
黄志华(化名)属于前者,2003年7月底,他收到了华南理工大学文化传播系的录取通知书,在那些没考上大学或没考上理想大学的同窗看来,小黄“鱼跃龙门”,从此前途无忧。
四年后,黄志华大学毕业,班里的同学也分成了两种人:高兴的、悲伤的。
小黄因为临近毕业还没找到工作,这次成了悲伤人群中的一员。推迟毕业?回家创业?还是随便找份工先做着?无论哪种选择,在他看来,读了四年书,生活只是画了一个圈,又回到原点。无论他如何失望、焦虑,生活还在继续。
《南方农村报》实习生 冯达宙 记者 闫业伟(南方农村报供网易深度专稿)
大学不是象牙塔
5月20日,小黄网上给老师发去一篇论文,公共关系学这门课就算结束了。论文的题目是《提升华工新闻传播学院整体形象的策划书》,4000多字,分别从社会、学校、学院三个层次阐述,颇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味道。
小黄的论文“借鉴”了学校论文数据库的一些内容,又有同学“借鉴”了小黄论文的内容。在大家作业交齐之后,甚至有人忘记了“自己”论文的内容。相比之下,忘记这门课程是再正常不过了。
“大学不是真正的‘象牙塔’”,这是小黄论文的第一句话,也是整篇论文4000多字中的肺腑之言。用同学们的话说,学什么公关?当今社会,有了关系又会吹会拍会送会喝,什么事情都能公关成,难道企业真会招这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去做公关?最后的结论是,老师教的内容到社会上根本没用,公共关系学被列为必修课是教育系统的悲哀。
这样的“悲哀”小黄知道的太晚了,他的大学生活像高中一样纯粹而刻苦,每年都拿奖学金,作业也屡屡被同学拿去“借鉴”。不过,他慢慢发现,在大学校园,学习好并不那么被看重。一些整天逃课的同学因为身为学生干部或参与社团工作,更容易得到青睐。老师的评语中,“老实”、“刻苦”并不一定是褒义词,而“热心”、“组织能力强”等更容易博得“三好学生”、“优秀实习生”等“硬通货”。
小黄的专业是传播学,直到进报社实习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过去在校园里的很多东西都白学了,学会一套套传播理论不等于会写稿,背了十多条采访原则也不意味着善于跟采访对象打交道。
临近毕业的时候,他终于明白,在大学里,学习到的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的能力,因为,“大学不是真正的‘象牙塔’”。
全部回复(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