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景观实景 \ 辽宁营口名胜古迹-迷镇山娘娘庙

辽宁营口名胜古迹-迷镇山娘娘庙

发布于:2007-06-02 08:21:02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景观实景 [复制转发]
故事由来:

营口大石桥市西南的迷镇山下,有个村庄叫夏家屯,原名叫“下驾屯”。

相传很早以前,云霄、琼霄、碧霄三位娘娘云游北方,云头碰到了盖州城南的烟筒山,只见那山独峰突兀,云雾缭绕,风景独特,三位娘娘便决定在此胜境接受人间香火,施善保民,再度金身。不久,一座娘娘庙便出现在烟筒山下。现在烟筒山山城上摩崖“碧霞”二字及山城下峭壁上的“仙凡分界”四个大字,就是明万历年间根据这个故事镌刻的。

当年烟筒山娘娘庙里塑造三位娘娘金身,香火常年不断。有一老一小两个和尚侍候娘娘,晨送洗脸水,暮送浴脚汤。一天晚上,小和尚照旧用三个铜盆,分别打上温好的洗脚水,轻轻地放在殿前,又在三个水盆前摆上三个小板凳,然后便躲藏在门后,想偷偷的看个究竟。待天黑人静时,只听见有轻微的响声传出以工代殿外,小和尚透过门缝往殿内窥视,只见三位娘娘轻盈地离开宝座,到水盆前个就个位,脱鞋洗脚,吓得小和尚目瞪口呆,连大气也不敢喘了。他越不敢喘气,嗓子眼越痒,终于控制不住,咳、咳地咳嗽起来。有娘娘惊慌地说:“有凡人!”刹那间,三位娘娘都复了位。事后不久,小和尚的双目便失明了。

娘娘失了"小节"之后,便打算离开此地,另觅胜境,继续修行.一天清晨,有一辆载盐纪车由南向北赶来,车重马弱,缓缓而行.车老板是个中年人,抱着鞭子,似睡非睡地坐在车辕上.当车到山前时,只见庙里走出三个姑娘,直奔大国而来,并搭话要求车老板捎个脚.车老板思索一下,便谢绝道:"三位大姐别见怪,一车重载,牲口膘不好,这都强拉,如果你们姐仨再坐上去,我去盖州卖盐就怕赶不上早市了.再说,我一个中年男子,拉你们三位黄花秀女,如果让别人看见了,风言风语地传扬出去,对我,对你们都不好."三位姑娘诺诺称是,车老板连头也不回,扬鞭而去.这时天放大雾,对面不见人.车老板只觉得马不停蹄,车速加快,耳边生风,当他细看眼前的山峦和村庄时,方知车早已过了盖州,翻过青石岭,到了大石桥西南的迷镇山下.车老板回头看时,三位姑娘刚从车上跳下来,对车老板说:"谢谢你啦,我们要去的地方到了,你回去还能赶上早市."果然,车老板把车赶回盖州时,天才大亮.

三位姑娘下车后,老大云霄指派老三碧霄去查勘一下迷镇山.不到一袋烟的功夫,碧霄回来了,说同顶是风水宝地,地下埋有一只男靴,这山已被别人占据了.云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脱下一只绣花鞋,命令碧霄再次上山,把绣花鞋埋在男靴下3米的地方.碧霄自认"三人行小的受苦",带着无可奈何的情绪,拿起绣花鞋,怏怏而去.

云霄和琼霄在山下左等右等,也不见碧霄回来,云霄就指派琼霄上山看看。琼霄上山一看,只见碧霄已洋洋得意地坐在一座空庙的正位上。琼霄二话没说,一屁股坐在碧霄的东侧,仅次于正位的位置上,也不顾云霄了。山下的云霄等得不耐烦了,就光着一只脚,爬上山来。当她发现老三和老二都不个顾个地抢位而坐时,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倒背着脸坐在碧霄的西侧。这大概就是“倒坐观音”的来历吧。

相传每年迷镇山庙会期间,上山逛庙的妇女中,有不少人的一只脚被划破。这大概是云霄娘娘生气,对信女们的一种处罚吧。

且说三位娘娘坐定后,大施仙法,响晴天,忽然云雾大作,山上土木金石之声三日不绝。三天后,云消雾散,一座宏伟的庙宇大殿落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挑檐亮瓦,玲珑剔透。对此,曾有鲁班代修之说传于民间。

庙宇落成,惊动了埋男靴而先占迷镇山的真武大帝。由于事关重大,一时难辨,他便具告天庭。天庭经过验证,却把山判给了三位娘娘。真武大帝无奈,迁往耀州城西北的猪龙山,修建老塔寺(亦称小神庙),接受人间香火。一桩神案才到此了结。

从此,三位娘娘下驾的地方便被人们称为“下驾屯”。后来虽然改为夏家屯,但这个屯里并没有姓夏的。

全部回复(1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ruckjason
    ruckjason 沙发
    哈好好
    2007-07-19 17:26:19

    回复 举报
    赞同0
  • csyl2005
    csyl2005 板凳
    很吸引人的传说 ,景色不错,城市很漂亮。
    2007-06-02 11:24: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园林景观实景

返回版块

37.75 万条内容 · 28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的世界遗产导航专帖

世界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了第十七届会议,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注意到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另一方面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而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破坏或丢失都会使全世界遗产枯竭。   考虑到一些国家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不是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有些国家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故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使这些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得以留存,于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在1972年11月16日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