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环境影响评价 \ 绿色新闻与中国环境记者群之崛起

绿色新闻与中国环境记者群之崛起

发布于:2007-05-17 22:46:17 来自:环保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复制转发]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环境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政府、环境组织、媒体的介入,绿色题材变得多姿多彩,环境报道作为后起之秀忝列新闻学之中,从星星之火到灿若星河,中国业已形成一个成熟的环境新闻记者群。

  中国的绿色新闻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大体经过了呐喊、理性主义、融入全球化三个阶段。在近30年的时间里,绿色问题升格为社会主流话题,环境报道日益对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呐喊(1980~1990)

  中国环境新闻学的推进首先得益于国际环保运动的大气候。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保护日”,显示出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它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首批国际环保作品的引进,比如《寂静的春天》、《只有一个地球》等。1973年,专业杂志《环境保护》创刊。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随着中国政府将人口、资源、环境列入基本国策,绿色新闻有了实质性的进展:1984年《中国环境报》正式创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一批报刊先后开辟了关注环境的专栏,至此,中国首批环境记者走上了社会舞台,环境新闻开始成为人们每天传递的重要信息之一。

  1986年,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旨在团结全国环境新闻工作者,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推进环境保护。一些独具慧眼的新闻记者率先对国人破坏环境、自食恶果的境况进行了披露。时任北京晚报记者的沙青是扛起环境报道大旗的最重要的前驱之一。1986年,他发表了全景式报告文学《北京失去平衡》,文中通过大量真实具体的资料,报告了北京缺水的尴尬状态———自来水源减少,就大量抽取地下水,结果使北京的水位下降,地面失去平衡。1987年,沙青的《皇皇都城》反映了北京面对的大量城市垃圾问题。1988年,沙青再接再厉的成果《依稀大地湾———我或我们的精神现实》将镜头对准了黄土高原,反映了由于一代代地滥垦、滥伐、滥牧、滥挖造成的水土流失的严重局面。

  几乎与沙青行动的同时,原人民日报记者徐刚也站出来了。1988年,他在《新观察》上发表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报告了国内很多地方大肆砍伐森林,造成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的现状。作者赞美森林带给人类的福祉,控诉了肆意毁坏森林的野蛮行径,为维护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发出了呐喊:“阳光下和月光下的砍伐之声,遍布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同胞砍杀的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肌体、血管,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天天在流血的国家……”。他呼唤道:“让我们放下斧子!人啊,你应该忏悔!”在当时的时代大潮中他的呼喊是微弱的,但是他“仍要在地球上放号———无论我的声音是多么细小———伐木者,醒来!”《伐木者,醒来!》可谓中国环境史上的警世力作。有人认为它可与美国的环境报道名篇《寂静的春天》媲美,甚至称徐刚为中国的“卡森”。
http://cjr.zjol.com.cn/05cjr/system/2007/05/10/008408769.shtml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zhuangkongzao
    zhuangkongzao 沙发
    呵呵 楼上的说得有道理!!!!
    2007-05-24 23:36:24

    回复 举报
    赞同0
  • marks130
    marks130 板凳
    恕我愤青一点,中国的环境报道要不就是报喜不报优,要不就是帮助某些单位(管经济建设的部门,是哪些就不点名了)把责任全部推给环保局这个管得了钥匙开不了锁的小丫鬟身上。与其说是“绿色新闻与中国环境记者群之崛起”不如说是“留于表面的报道与中国新吃拿卡要狗仔队之崛起”。


    2007-05-23 15:53:23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环境影响评价

返回版块

2.32 万条内容 · 13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当沙尘刮起的时候

不知是应该感谢3月31日长城脚下的那场沙尘暴,还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反正,这两个有代表性的新闻要素,被我的一张颇具戏剧性的照片瞬间凝固。  这张照片在《第一财经日报》刊发后,成为第二天的热门新闻。  在5月12日播出的央视《对话》节目中,主持人陈伟鸿把这张照片带到了现场,调侃起前来做客的嘉宾潘岳。而潘岳也首度对此作出回应:“那天非常巧,我带着一批名人植树就赶上了沙尘暴,网上就说这是大自然给环保局的报应,但也有朋友给我们喊冤,说沙尘暴不归环保局管。我当时是有点感觉冤。”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