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114.55 万条内容 · 192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毛泽东妙语点评十大元帅纵观中国现代史,毛泽东的识才智慧和驭人之术可谓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这么说并非对他老人家不敬。 驭人术并非只是帝王之道,皇家专利,领袖也是需要的,这是一种超人的智慧和谋略,在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度,没有这种智慧是打不下更坐不稳江山的。 从古到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坐,明日到我家”是很多人的信条,特别是对和自己一同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老兄弟,如何驾驭实在是难倒了许多雄主。毛泽东无疑是深谙其道的伟大人物,最会平衡各种矛盾冲突和利益关系,而且看人的眼光非常独到(文革以后的事情不算,因为人到晚年肯定要糊涂,影响判断能力)。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点评一下毛泽东对几位开国元帅的考语,便知所言不虚。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反规划的概念主要是针对人和土地关系的问题提出的。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一直是以建设为导向,政府总是根据现有的人口数量去考虑应该建设多大的城市,多大的基础设施。而实际上,人口的变量是随机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所以现实中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与危机总是无情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反规划理念的提出就是想让政府决策者认识到,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反过来考虑,先不从建设的角度去考虑土地的开发利用.而是从土地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不规划什么,不建设什么,把哪些土地.哪些河流,哪些自然资源留下来,去给今后的人们享用。至于土地的开发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市场化的问题,政府要做的是严格控制不建什么。 [B]俞孔坚设计宝笈[/B] 之一:种树,种树,种树,当你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就种树; 之二:细部,细部,细部,当你对设计没感觉的时候请注意细部, 之三:边缘,边缘,边缘,当你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下功夫时请注意边缘; 之四:简洁,简洁,简洁,少即是多。
相关链接:
[项目]浙江德清下渚湖湿地风景区规划方案 2000-01-01
[项目]陕西秦岭悠然山风景区核心区 2011-9-1
[新闻]俞孔坚博士在“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论坛”做专题报告 2000-07-04
[新闻]俞孔坚:以“反规划”设计生态人文城市 2009-06-08
[新闻]俞孔坚教授:“美丽的大脚” 2009-06-17
[新闻]俞孔坚:不要给美丽的城市缠上裹脚布 2009-06-22
[新闻]俞孔坚教授北京能源网络讲座外宾云集 2009-07-10
[论文]风景区的城市化及其对策研究 2010-02-02
[论文]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 2010-02-02
[论文]俞孔坚教授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上的总结发言 2010-02-02
[论文]景观设计博士俞孔坚:把质朴的田野带入城市 2010-02-02
[论文]俞孔坚:寻常景观造就诗意栖居 2010-02-02
回复 举报
在我的家乡,
当孩童生病发烧时,
母亲会走到村口,
将茶叶和大米撒向路面,
呼号:魂兮归来!
当孩童不幸天亡时,
族人会弃尸童坟,
碑曰:魂兮归来!
然而,亡逝的灵魂啊,
你将被指向何处?
是希腊和罗马的废墟,
还是养育你的家园?
——俞孔坚[/I]
1995年7月,32岁的俞孔坚驾车从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出发,用了整整12天的时间横跨美洲大陆,来到了位于西海岸南加州的小城尔凡(IRVIN)。一路上,他饱览着这块他生活学习了3年的异国土地的美景,设想着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以及自己的理想与归宿。背后,是历史悠久的哈佛大学,和他常流连忘返波光粼粼的查尔斯河。他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专业就是1900年在这所著名学府诞生的,而他的毕业也使他成为获得这个专业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人;前面,是他将要去任职的SWA集团,这是由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系的前两任系主任Walk和Sasakii创立的景观规划设计行业最具权威的企业,他的职位将是设计师和项目主管。 现在的俞孔坚应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成功的中国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不懈追求得到了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东西,学识、身份、绿卡、好职位、高薪,以及母亲、妻子和两个孩子组成的幸福的小家。但是心里总有一种隐隐的情绪折磨着他的神经,令他久久不能化解。 从踏上美国求学之路的那天起,他就从没想过要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久留,而现在SWA集团的任职他也只是想为今后回国发展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积累一些必要的经验。在波士顿,当地政府花费200亿美元把一条过去修建的城市干道埋入地下,并在上面修建了一条绿色生态走廊。他深为美国人的魄力和胆识折服——这是在修正他们过去的错误,这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的许多好大喜功的工程,实际是在重蹈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覆辙,而我们必定要花更高的代价来纠正。 从哈佛毕业的前夕,受中国教育部“春晖计划”的邀请,他回国进行了一次巡回讲学——香港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他的母校北京林业大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祖国这些优秀高等学府的讲学给他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几乎还是“零”。每次讲课的时候,他都向求知若渴的学生们提一个相同的问题:什么是景观?令他遗憾的是,能够回答出这个简单问题的学生几乎没有。这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正处于全面建设和蓬勃发展时期的中国,是多么需要更多的有着先进景观规划和设计专业知识的学者。 这次回国,他不仅在讲学,他还在看,在感受,在聆听。所到城市几乎都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经历了199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度萧条后,中国又面临者一个房地产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的高潮。所有的地方都在盖楼,都在治理河流,都在美化大街小巷。中国的城市面貌正在飞速地更新,成绩是显著的,但在俞孔坚眼里,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建设规划中无一例外的盲目崇洋正在使这个有着5000年古老文明的国家失去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与个性:100年前在美国受到批判的“城市美化运动”的恶劣后果正在祖国的土地上重演;蜿蜒曲折的河流被坚硬无情的水泥、钢筋裁弯取直,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遗迹被先进的建筑机械疯狂地摧毁,并代之以千篇一律的中心广场、城市大道;甚至连一些居民小区都要请美国、法国、瑞士的设计师仿照欧洲和美国的样式设计,中国的土地上充斥着“欧陆经典”、“罗马花园”等等和这片土地不协调的建筑。这片自己深爱的土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困境,这一切令俞孔坚经常陷入深深的思索和不安中…… 回到美国以后,俞孔坚常常坐在自己的那间离海不远的办公室里,向太平洋那边的祖国大陆眺望。一次次的沉思一次次地坚定了他回国发展的意志。终于,1997年1月,在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两位教育领事的沟通下,国内几家大学同时向他发出了邀请,其中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最为热情。这一刻,俞孔坚没有丝毫的犹豫,携一家五口踏上了归国之路。 [B]北京1997——今[/B] [I] 那一年我流连于草原,旅途的静寂和情绪的干涸让我忘记了企盼。 猛然间,见一小小的男孩赤裸着沉睡于垛草之中,在辽远的天幕下,混沌的身体与澄澈的灵魂一同安眠。 怦然心动的瞬间,我穿越时空触摸到祖先从远古送来的震撼,沉重而原始的呼唤里,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我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 仿佛挣脱巨石阻隔的激流终于奔涌而出,我骤然明白,原来千里万里的追寻之后,我注定要把生命最真的渴望,坦白呈献于这绿色的天边…… ——俞孔坚[/I] 其实,直到走下飞机,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俞孔坚还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间进行着两难的取台。在心里,他更倾向于清华,因为清华的建筑系与他从事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更贴近。可是,让俞孔坚没有想到的是,他走下飞机的时候,北京大学人事处和城市环境系的老师和朋友已经站在那里迎接他了。 1997年1月,俞孔坚在北大创办了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开始了他实现自己理想的旅程:教学、著书,带研究生。但是,当他开始接触自己项目的时候却发现经费不足成了眼前最大的障碍。学校给的十几万元经费只够买一台机器和几套软件,等到需要落实自己计划的时候却是两手空空。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要把自己先进的景观规划和设计理念播种在祖国的土地上,他需要钱。于是,他只能通过向别人传播自己的设计理念来争得支持的项目。 恰好,由国家人事部和建设部搞的一个全国市长培训班使俞孔坚有机会让市长们坐在他的讲台前。对于这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决策者而言,需要的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而俞孔坚正好是这种先进理念的布道者。 最先被他的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理念打动的是广东中山市的领导。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中山凭着独有的开放态度和对新观念的接受能力成为了俞孔坚第一个正式合作伙伴。中山市将一个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设计的项目交给了他。就是从这个项目上,俞孔坚得到了自己创业的第一笔资金。 俞孔坚虽然是个洋博士,但是他身上总也挥不去的却是那种“土人”情结。俞孔坚称自己是“土人”主要有四层意思。第一是强调入与土地的关系;第二是表现他虽然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理论,但却坚决反对崇洋;第三是他对脚下的土地生而有一种无比的亲切与敬畏。用他自己的话说,当他看到坦露的泥土和平凡的野草时,就恨不得一下扑到土地的怀抱里去;最后一点是在他离开自己的家乡,走上求学之路的时候,母亲曾经将一包家乡的泥土给他带在身边,而家乡的土地也正是他灵魂最终的皈依。 带着这种对土地痴恋的情怀,1999年,他着手创办了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在创立“土人”的时候,他的“土人理念”也开始成了他设计理念的核心要义。 从1998年到2003年,5年的时间证明了俞孔坚“土人理念”的巨大生命力,也见证了他那超越于当前时代的理念所必然要承受的波折与歧视。“土人”创办之初还没有获得国家认可的设计资质,俞孔坚面临着非专业人士的困惑、不理解和专业人士的排挤、敌视,向那些项目决策人费尽口舌地解释他的想法,当他争取到一个项目的时候,甚至还会不时地接到威胁电话。直到“土人”已经从创始之初的三四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二百多人并得到国家认可的设计资质的今天,仍然有业内人士对他们投来鄙视的眼光,并称其为“个体户”。 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时代的发展可以为那些超越于时代的先行者立下丰碑。俞孔坚称自己的理念并没有超越时代,只是稍稍超前于当今,而“土人”今天的成就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时代为那些执著于理想的人建立的丰碑。 [B]金华1963——1980[/B] [I] 为什么我的眼中含满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I]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