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名誉所长吴征镒院士在听取该所领导工作汇报时,对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工作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合理性建议。
吴征镒院士指出,我国的植物资源丰富,但总的资源量有限,许多物种仅只分布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很多特有种甚至仅分布在一个岩石上或是一条小沟谷中。植物资源有分布分散、生态环境狭小、保护困难和保护政策不容易落实等特点和植物种类的地理分布的分散性、生态狭小性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等特殊性。因此在宣传植物资源丰富的同时,一定要说明植物资源的特殊性。宣传时不要只讲优点,不讲短处,要全面,这样才有利于保护和开发。
吴征镒院士指出,关于保护,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仅只强调保护是很难做到有效保护的。资源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受到破坏,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流到国外。因此,保护一定要与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结合起来。一个物种被真正开发利用了,它也就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建议我国政府与国外政府的有关部门和各国的有志投资者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和保护方面多投资,尽快建成有效的保护网络。建议有关部门在旅游区内,选择适当的地点和适合的种类,就地引种和异地引种相结合,对一些特有的植物,特别是花卉植物进行有效引种,成片种植。这样既可以做到有效保护,也可以增强植物资源的宣传力度,同时还可以改善旅游环境,增加旅游收入。要将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到绿色文化层面上来,绿色文化是绿色经济的上层建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吴征镒院士指出,郭沫若同志在考察昆明植物所时写下的诗文:“奇花异卉,有色有香;怡神悦目,作衣代粮;调和气候,美化风光;要从地上,建筑天堂”。不仅是对昆明植物所的期望和勉励,更是对我国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高度概括和富有哲理的总结。希望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时,深刻领会郭老这一诗文的深刻内涵。
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吴征镒院士指出,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由于水体的污染、沼泽以及其它小生境的不断被破坏,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特有植物种类受到威胁或失去生存环境,植物种类不断消失。如昆明滇池原来有很多海菜花,老百姓普遍用来作为蔬菜食用,如今滇池因为污染早已没有海菜花的踪影;滇池原来有一种藻生植物,俗称“藻排子”,在中国只有滇池和台湾的日月潭有,藻排子上面生长有一种鸢尾, 现在也已经绝种了。昆明黑龙潭旁边原来有一片天然沼泽地,上面生长着一种橐吾, 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植物。随着沼泽的消失,这个物种也灭绝了。昆明西山的岩石上原有一种苦苣苔科石蝴蝶属植物,现在也看不到了。因此在注重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全部回复(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伟正在主持一个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城市湖泊水质修复与保持技术》。这一课题的研究思路是: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和污染物的吸收及分解作用,通过选择不同的水生植物及其组合来适应不同的受污染水体,通过控制水生植物的数量来调控净化能力的大小,以修复受污染水体和保持水质。该课题组将水葫芦纳入了选用范围,由于水葫芦蔓延速度十分迅速,因此专家们设想利用采收的水葫芦加工成活性有机肥和草粉饲料,也就是打通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形成良性循环。
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为水生漂浮植物,原产于南美洲,50年前被引进中国。水葫芦繁殖速度极快,其在生长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又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几乎成了“污染”的代名词,滇池、太湖、黄浦江及武汉东湖等著名水体均出现水葫芦泛滥成灾的情景,有关方面耗费巨资却无法根治。
李伟说,适量的水葫芦生长对水质的净化是有利的,关键是科学管理和转化利用。他介绍说,我国的湖泊已有65%呈现富营养状态,还有29%正在转向富营养状态。对其治理,必须考虑利用水生植物的自身治污特性。在水葫芦长到适当的时候就需要适时打捞,并通过发酵转化等后续技术将之转化利用,防止其腐烂造成的二次污染。
实际上,上海的专家已经作了一个相关实验。上海青浦县水面水葫芦生长迅速,当地专家将水葫芦加工成草粉饲料,饲养獭兔,并以兔粪和水葫芦的压滤液作为沼气发生源。结果是,这项工程一年可收集水葫芦12万吨,可从水体中带出各类污染物质和有机物近2.2万吨,年产獭兔约25万只。
近年来,沈阳市在治理该市浑河污染时,栽培“水葫芦”自然生态系统成为措施之一。
如今,浑河沈阳段的水里已经有了大量的鱼类和底栖生物,河面上的水葫芦也长得郁郁葱葱。深圳市的茜坑水库水质变差,中科院水库渔业研究所的专家开出的“药方”中,也包括栽培水葫芦。(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