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土保持 \ 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的必要性

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的必要性

发布于:2007-04-22 10:39:22 来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复制转发]
李敏 张丽
1.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根据公告的全国土壤侵蚀第二次遥感调查资料,黄河中游地区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a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km2,占总面积的71%。其中,水蚀面积33.7万km2,占总面积的52.7%;风蚀面积11.7万km2,占总面积18.3%。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黄河中游地区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水土流失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侵蚀强度大。据遥感普查,黄河中游地区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a的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45.4万km2,占该区土地面积的70.9%。侵蚀模数大于5000t/ km2•a的强度以上水蚀面积14.6万km2,占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32.1%,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9%;侵蚀模数大于8000t/ km2•a的极强度以上水蚀面积为8.51万km2,占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18.7%,占全国同类面积的64.1%;侵蚀模数大于15000t/ km2•a的剧烈水蚀面积为3.67万km2,占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8.1%,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局部地区的侵蚀模数甚至超过30000t/ km2•a。
二是侵蚀区域集中。研究表明,黄河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及泾、洛、渭河上游19.12万km2的多沙区是黄土高原地区的集中产沙区,该区域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约13亿t,占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t的80%以上。特别是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是黄河泥沙、尤其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多沙粗沙区的面积仅占黄河流域面积的2.2%,年输沙量却占黄河年输沙量的65.2%;三门峡库区及黄河下游河道每年淤积泥沙3.72亿t,粒径大于0.05mm的粗泥沙为1.57亿t,其中大约73%的粗泥沙来源于多沙粗沙区。
三是泥沙主要来自沟道侵蚀。该区沟壑发育,沟道侵蚀相当严重。尤其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沟谷地面积虽占总面积的40%左右,而产沙量却占总产沙量的60%以上。沟道以崩塌、滑塌、泻溜为主要形式的重力侵蚀活跃,其产沙量一般占沟谷产沙量的50-60%。
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不仅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群众贫困、经济落后,而且给下游防洪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已成为影响黄河安澜的主要原因。
一是泥沙淤积下游河床,造成黄河复杂难治。该区多年平均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亿吨沉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厘米,平均高出地面4-6米,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生命安全,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同时,据有关研究成果,黄土高原地区约有2.0万座水库已接近淤满,不能正常运行。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fanshaosen
    fanshaosen 沙发
    4.加快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建设的设想
    据分析论证,黄河中游地区尚可修建淤地坝16万多座,其中骨干坝3万多座。可以分近、中、远三期建设。设想到2010年,建设淤地坝6万座,在多沙粗沙区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沟道坝系;在黄河中游的其它地区,建成一批示范坝系,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5亿t。2011—2015年,再建设淤地坝4.7万座,在多沙区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沟道坝系,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6亿t。到2020年,累计新建淤地坝16.3万座,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主要入黄支流,建成较为完善的沟道坝系,年减少入黄泥沙达7亿t。
    建设的区域涉及39条入黄支流(片),总面积42.6万km2。在此区域内共修建淤地坝16.3万座,其中骨干坝3万座,中小型淤地坝13.3万座。
    建设的重点是多沙区,总面积21.2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设想修建淤地坝14.86万座,占建设总数的91%。
    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多沙粗沙区,总面积7.86万km2。建设淤地坝11.32万座,占本次规划总数的69%。
    近期(2003-2010年),在黄河中游地区建设淤地坝6万座(骨干坝1万座,中小型坝5万座);其中前三年(2003-2005年)建设淤地坝2.6万座(骨干坝4340座,中小型坝21700座)。
    这些淤地坝工程建成后,将会在黄河中游地区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土保持骨干坝为骨架,中、小淤地坝相配套,拦、排、蓄相结合的完整的沟道坝群防护体系,据分析,可新增拦泥能力400多亿t,蓄水能力170多亿m3,可发展灌溉面积20多万hm2,可淤地50多万hm2,加上已有坝地,黄河中游地区坝地将达到90万hm2左右,初步匡算,可巩固与促进3300多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可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7亿t。
    2007-04-22 10:42:2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fanshaosen
    fanshaosen 板凳
    3.3加快淤地坝建设是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关键是当地群众要有长远稳定的基本生活保证。淤地坝建设形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和饲料基地,使农民由过去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高产多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与国家退耕政策相配合,就能够保证现有坡耕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实现山川秀美。
    据分析,1 hm2坝地可促进6--10 hm2的坡地退耕。甘肃环县赵门沟流域依托坝系建设,累计退耕还林还草216.7hm2,发展舍饲养殖1575个羊单位,既解决了林牧矛盾,保护了植被,又增加了群众收入。陕西清涧老舍古流域,大力发展淤地坝后,人均基本农田0.18 hm2,人均产粮415kg,退耕1937 hm2,占原耕地面积的43.9%。绥德县王茂庄小流域,有坝地26.7 hm2,在人口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缩小的情况下,粮食总产稳定增加,大量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耕地面积由占总面积的57%下降到28%,林地面积由3%上升到45%,草地面积由3%上升到7%。实现了人均林地2.4 hm2,草地0.3 hm2,粮食超千斤。
    3.4加快淤地坝建设是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需要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修建于沟道中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它不但能够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而且能够固定沟床,抬高侵蚀基准面,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前进,减轻沟道侵蚀。
    对于淤地坝的拦泥保土作用,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在1922年所著《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一文中指出:“皆渭沟洫可以容水,可以留淤,淤经渫取可以粪田,利农兼以利水,予深赞斯说。”又说:“治水之法,有以水库节水者,各国水事用之甚多。然用于黄河,则未见其当,以其挟沙太多,水库之容量减缩太速也。然若分散之为沟洫,则不啻亿千小水库,有其用而无其弊。且有粪田之利,何乐而不为也。”提出了修建淤地坝不仅可以拦沙淤地增收,而且可以减少黄河泥沙。
    据有关资料调查,大型淤地坝每淤一亩坝地平均可拦泥8000t,中型淤地坝平均拦泥6000t,小型淤地坝平均拦泥3000t。
    由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组成的坝系拦泥效益更为显著。如内蒙古准格尔旗西黑岱小流域总面积32km2,建成淤地坝38座,形成了较完善的沟道坝系,累计拦泥645万t,达到泥沙不出沟。陕西横山县赵石畔流域面积60.68km2,建成淤地坝45座(其中骨干坝8座),总库容2982.5万m3,已拦泥2039万t。
    根据水沙基金、水保基金、自然基金和国家“八五”攻关等黄河水沙变化课题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t左右,其中库坝工程减沙占70%以上。
    黄土高原地区现有的11万多座淤地坝已累计拦泥280亿t,其中多沙粗沙区68083座已累计拦泥155亿t,占73.8%。
    大量数据和事实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对黄河减沙和黄河下游的持续安澜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7-04-22 10:42:22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

4.35 万条内容 · 20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福建省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

从2000年福建省水土流失现状图上(附图4)看出,福建省水土流失比较集中分布在戴云山山脉东坡的低山丘陵及以长汀河田为中心的西南内陆丘陵区域。水土流失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山区下降的趋势(表1.1)。沿海的泉州、漳州、宁德、福州、莆田和厦门六市,土地面积为55495.06 km2,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4.75%,其水土流失面积却占了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5.71%,达7313.15 km2,占区域土地面积的比例(简称水土流失率,以下同)高达13.18%;闽西北山区的南平、三明和龙岩三市, 土地面积为68237.43km2,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02%,而水土流失面积为5814.16km2,仅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4.29%,流失率为8.52%。也就是说,占全省土地面积不到一半的沿海,却占据全省流失面积的一半以上,流失率比内陆地区高出4.66%,反映了沿海流失大于内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