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暖通空调 \ 采暖供热 \ 三、 建筑节能技术的再思考。

三、 建筑节能技术的再思考。

发布于:2007-04-22 08:25:22 来自:暖通空调/采暖供热 [复制转发]
三、 建筑节能技术的再思考。
两会报道:福利供暖肯定要取消,必须要改革,但是供暖体制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系到社会稳定,尤其是在北京要暂缓。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市政管委主任陈文占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明确作出上述表示。
暂缓—不止是谨慎,它更多的含义应该是:无奈!
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已经过了十余年风风雨雨。为什么到现在要无奈地“暂缓”那。我们不妨看看这十年热改中我们的政策导向,规范要求,以及热计量相关的技术和产品存在着什么问题。
单管顺流式系统与双管变流量系统的谬与误。我很佩服商人,也很佩服现代商业营销。听起来,它和建筑节能技术不粘边,但它确实在某些商家的运用下,影响了我们对暖通技术的观念和认识。原本,单管顺流式系统和双管变流量系统各有优缺点。
单管顺流式,或称立式单管系统:热效率高,工程造价低,管理维护简单,但可调节性差。
双管变流量系统:可调节性好,工程造价高,热效率不如单管系统。(但如果能够做到设计布局合理,不随意更换原设计中的设备,施工严格),综合热能利用率较高。管理维护比较复杂。
显而易见,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但是近十年来,我们的政府为什么在新建住宅里单一要求采用双管变流量系统和分户计量那?关键还是在“分户计量”这个问题上,因为水平双管系统便于安装热量表,这就是原因所在。由于种种原因,使很多人的意识里,“建筑节能—就是计量收费—计量收费就是热改”。(我们在下文里专门探讨:建筑节能是否等于热计量)。现在先让我们的视线走出“欧洲”看看世界。
俄罗斯主要以热能与电能联合生产的热电厂,区域锅炉房及单位锅炉房作为热源,集中供热事业最为发达,城市住宅与公共建筑的集中供热率很高,供热规模在世界上也居于首位。莫斯科的供热规模最大,现有14个热电中心,54个区域锅炉房,14热电中心的供热量占全市总用热量的50%,热化率达100%。
美国过去多以区域锅炉房作为热源,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较为缓慢,但近几年也在积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城市集中供热事业。
在日本以高温水作为热媒的区域供热较为普遍,从1970年开始有计划地建筑城市集中供热系统。日本发展集中供热的一个特点是供热和供冷同时考虑,大部分集中供热系统采用四管制,其中两根作为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另外两根作为供冷系统的供、回水管。例如,东京新宿中心区,供热面积为148万平方米,供热负荷为838*1000000kj/h,共冷负荷544.7*1000000kj/h。
近年来,太阳能、原子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研究的科技成果,不断出现,使供热技术跨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太阳能利用的研究工作,很多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践,在某些方面已经进入使用推广阶段例如,在美国有几百万栋住宅 办公楼等建筑物已实现了利用太阳能取暖,已建成的一些太阳能村和太阳能城,完全利用太阳能的发电、采暖、制冷等。太阳能热水器在世界上已有几十个国家生产使用,以日本最为普遍,已有300万台进入家庭或事业单位.
原子能热电站可以提供大量热能,世界各国已建成投入运行和在建的原子能电站已有数百座。
用埋藏在地下的热水或蒸汽进行取暖最早的国家是意大利和新西兰。目前把地热用于采暖或区域供热的国家还有冰岛、前苏联、美国等办公楼等建筑物已实现了利用太阳能取暖,已建成的一些太阳能村和太阳能城,完全利用太阳能的发电、采暖、制冷等。
我们从上面的内容不难看出,建筑节能的关键不是采用什么样的供热系统,或是否分户计量。而是整个城市的供热布局和热源结构的选择与优化,以及良好地房屋围护结构。近年来,提到建筑节能,人们最先联想到地是热计量和双管变流量系统以及温控阀。这个结果不无商业运做的影响,也不能不使我们对我国政府近年来颁布的一系列关于供热改革的文件感到遗憾。我们国家的供热体制需要改;高能耗的建筑需要改;社会民众也不反对热改。关键是怎么改,从那里改。改成什么样子?政府的管理部门所欠缺的是一个明确地指导性文件。而我们的主管部门宏观上没有规划和设想,却很具体的关照到了技术和方法。这无疑约束了供热技术的探讨和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建筑节能产品的开发与尝试。这就是我国供热改革风声大雨点小的结症所在。也是因无奈而“暂缓”的主要原因。
四、 建筑节能的途径。
前面已经谈到,现在只要提到建筑节能,人们最先的反映就是热量表、温控阀、双管变流量的供热系统。似乎有了这些,我们的建筑就节能多少,特别是有些商家,为了商业利益夸大了这些产品的作用。而事实是,建筑节能是个复杂而又简单的事情。
说它复杂,因为它牵涉到城市规划,合理的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正确地施工和管理,热能用户的节能意识等等错综复杂地问题。
说它简单,只要你冬季在向西/北的外窗加个窗帘;夏季在朝南地窗子加个遮阳罩。你就可以节能20%-30%。
建筑节能主要是三个方面:政策节能,技术节能、行为节能。
1、 政策节能:政府应该制定长远的宏观规划和实施步骤;政府应该有效地制定相应的地扶植政策和鼓励措施;政府应该设法解决热改资金的来源并建立奖惩制度。我们推广热计量十年了,至今政府有关部门也没对热价地制定说出指导性的方法。这样的效率我们怎么谈“十一五”节能目标。
2、 技术节能:政府部门现行文件中的技术要求“外墙保温、必须安装热量表和温控阀、新建住宅必须采用可分户计量的水平双管变流量系统等等”无疑限制了供热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同时,热量表等产品的生产企业的技术状况急待提高,没有暖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开发的技术产品遍布暖通产品市场的状况急待改变。政府应该在一定时期内取消对建筑节能产品的限制,最好是一方面鼓励开发和使用新技术。同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取消行政干预,改由行业专家论证通过的方式。
3、 行为节能:人的行为取决于人的价值观和意识。因此,我们的电视、报刊、社区科普等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组织下,加大节能意识的宣传和推广工作。特别是供热节能知识,因为涉及到比较专业的问题,需要尽快普及。不然,装了温控阀等节能装置,不懂得如何使用,又有什么意义呢。
前边已经讲到,建筑节能是个综合性地问题,并非实行热计量收费;装几块热量表就可以全部解决地。假如外墙不做保温,门窗四面透风,热量表能解决这些热损失吗?建筑节能的根本途径是从综合改造开始。集中基金和精力,有计划地,改一片是一片,改一片就成一片,扎扎实实地走路,几年之后见效益。
  • milton121
    milton121 沙发
    不错
    2007-08-08 10:50:0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采暖供热

返回版块

20.37 万条内容 · 55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建筑节能、供热改革及热计量的反思考

引子:我国的建筑节能自1996年颁布《民用建筑节能设汁标准》算起,至今已经十余年了。这十余年里,新建住宅到底有多少真正达到了《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的要求?旧有住宅的改造又为什么会步履艰难。这十年,我们的供热改革到底面临着什么问题?是改不了,还是改错了?是群众不接受(影响社会稳定),还是改地不合理?是技术问题,还是体制问题?等等,详细地将这些问题探讨下去,需要的不止是科学精神,也许更需要地是勇气。一、热量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