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7-03-28 17:10:28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与水库休戚与共的三门峡人民说——我们不能没有三门峡水库!
河南报业网讯:“‘废’掉三门峡!”不久前,陕西渭河边某县县长直截了当的主张在国内引起争论。去年,罕见的秋汛向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扑来,仅1800立方米/秒的小流量就造成渭河洪灾,“祸起三门峡水库”的说法开始流传,并引起国内专家的争论。
去年,水利部召集陕、晋、豫三省相关部门及部分专家学者在郑州召开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今年8月21日,来自国内水利界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受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邀请再次汇集郑州,就三门峡大坝科学运用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等问题展开讨论。与此同时,9月17日,与三门峡水库休戚与共的三门峡市也打破常规向水利部直接发去了长达5000多字的紧急请示,请示的中心内容是:“三门峡市离不开三门峡水库!三门峡人民离不开三门峡水库!”存留之争
事实上,从去年8月渭河发生水患以来,对于三门峡水库的存亡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2003年10月,水利部召集陕、晋、豫三省相关部门及部分专家学者,在郑州召开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就三门峡水库的问题展开讨论。
随后,陕西方面也多次组织专家和媒体就“废”掉三门峡水库的必要性问题进行长时间争论。
陕西方面认为,潼关高程升高,渭河排水不畅,小流量酿成大灾害,责任全在三门峡,三门峡水库该废。去年10月31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发了名为《张光斗抨击设计错渭河灾起三门峡》的专题节目,把渭河流域发生严重洪灾原因的矛头直指三门峡水电站。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直言:“三门峡水电站废弃,放掉(水),不要(发电)了。”
在今年年初的全国两会期间,陕西省的多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提出议案,要求“废”掉三门峡水库。
一个大坝的主要功能包括防洪、防凌、蓄水、供水、发电,而其主要功能的丧失便意味着大坝已经丧失了生命力。对此,河南的32名全国人大代表也联合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合理利用三门峡水库”。议案说,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枢纽运营44年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如果简单地让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或者大幅度地降低运用水位,势必打破现有的生态平衡,造成无法估量的重大生态灾难,还将引发一系列事关全局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随着争论的白热化,也有不少专家开始理智提出:三门峡水库的去留问题,应依据科学来决策。为此,今年8月21日起,30多名水利专家应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邀请,会聚郑州,对三门峡水库的利弊问题展开讨论。这些专家有黄委会原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庄景林,原黄委会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翟家瑞,原黄委会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盛明,原黄委会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一三,原黄委会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龙毓骞,原黄河水利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涂启华等。
会上大家就“三门峡水利枢纽在未来黄河治理开发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三门峡水利枢纽在未来黄河调水调沙运用中的作用”、“三门峡水利枢纽汛期敞泄的利与弊”、“如何科学确定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来实现三门峡水库小水(拦粗排细),实现与小浪底联合调水调沙运用”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专家认为:“上世纪90年代后,潼关高程的抬升属自然抬升,非渭河独有,也非潼关高程独有。气候变暖,北方来水少,而来水少、河床淤积是自然现象,整条黄河及北方的全部河道河床均在抬升之中。”“废弃三门峡水库是个错误主张”,与会专家均主张进一步完善三门峡水库的泄洪排沙功能。
9月15日,黄委会主任李国英再次就“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等问题主持会议,展开讨论。本次会议上,黄河水利科学院分别提出了“潼关高程影响因素分析”、“渭河下游河道淤积成因分析”等问题,与会专家就此展开讨论。李国英主任听过讨论后认为:在以上课题的研究上一定要严格遵循“实事求是,客观描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立足全局,辩证思维,考虑黄河治理整体战略”的原则。
与此同时,与三门峡水库休戚与共的三门峡市也开始对废除三门峡水库对该市产生的影响问题展开讨论。9月17日,三门峡市政府专门就“三门峡水库运用问题”向水利部发出紧急请示。
9月下旬,水利部将讨论三门峡水库的利弊问题并做出决策。在此背景下,陕西、河南水利界专家对三门峡水库存留与否的讨论进入白热化状态。争论由来
44岁的三门峡水库,作为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治理大江大河的大手笔,不仅带动起一座百万人口的三门峡市,造就了400平方公里的湿地,不低于3000平方公里的新型生态区,而且更可贵的是,三门峡大坝曾抵御了7次以上可能造成黄河全流域洪水的巨大洪峰。
但自从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部分专家学者又一次提出了三门峡水库的去留问题,废除、炸坝、敞泄、停运等观点再一次叫响。尤其是去年8月,由于持续降雨,渭河渭南区域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洪灾,华阴、华县等沿渭5县(市、区)56万人受灾,12.9万人一时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渭河边某县县长直接喊叫要“废”掉三门峡水库。新一场争论再起。事实上,存废三门峡水库之争的焦点在于潼关高程。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近日,借三门峡反思声讨之势,陕西省的15名人大代表就此提交议案,要求停止三门峡水库蓄水发电,尽快降低潼关高程。在去年的郑州会议上,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在汇报中尖锐地指出:“三门峡库区问题已绵延了40年,积淀的各种矛盾已非陕西所能解决。”陕西省泥沙专家夏迈定也指出,三门峡水库原有的防凌、防洪等任务可由小浪底水库承担。
对此,原黄委会总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龙毓骞认为:三门峡水库已作最大努力,潼关高程在水库首次改建后,从328.71米降低到326.64米,此后相对稳定了30余年。至于上世纪90年代后,潼关高程再次抬升属自然抬升,非渭河独有,也非潼关高程独有。事实上,进入上世纪90年代,渭河来水锐减,是气候变化导致了包括渭河在内的北方河流来水少,河床普遍抬高的现象——潼关高程的升高与三门峡水库并无直接关系。
黄河水利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涂启华也认为:近年来为有效控制潼关高程,黄河水利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3年6月,潼关高程为328.82米,到10月19日就降至327.94米。由此可见,潼关高程的升高与三门峡水库并无直接关系,不应废掉三门峡水库!
“生死”决策
与会专家认为:三门峡水库在黄河干流的阶梯水库群中,处于“承上启下”关键的位置。在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中,三门峡水库与小浪底、万家寨两座水利枢纽联动运行、为首次成功塑造人工异重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再一次彰显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三门峡水库不能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黄河调水调沙,不能没有三门峡水库
黄河难治,根在泥沙。近几年,由于黄河连续来水大幅度减少、上游水库汛期蓄水,上、中游工农业用水日益增长,下游汛期水少沙多的矛盾更趋严重。
自2001年小浪底水库投运以来,黄河防总先后进行了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在这三次调水调沙中,充分发挥三门峡水库“承上启下”的中心作用,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三门峡水库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黄河岁岁安澜,不能缺少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控制了黄河中游北干流和泾、北洛、渭河两个主要洪水来源区,并对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第三个洪水来源区发生的洪水,能起到错峰和补偿调节作用。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而自从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用以来,黄河下游岁岁安澜,千里大堤安然无恙。
黄河凌汛是威胁下游安全的又一主要灾害,仅1883~1936年的54年间,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就有21年发生凌汛决口,口门有40多处,平均5年就有两次决口。三门峡水库建成以来,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黄河下游均未发生过凌汛决口。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三门峡水库任重道远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有四项主要标志,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三门峡水利枢纽从中担负着重要任务。
根据小浪底水库的设计要求,只有当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水库联合调度时,才能使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由29200每秒立方米削减到15700每秒立方米,千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由42300每秒立方米削减到22600每秒立方米,黄河下游才能达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
市、库相依
专家在论证的同时,三门峡市也在为三门峡水库的去留问题而着急。三门峡市政府得知水利部正在谈论三门峡水库的利弊问题后,也请来专家进行论证,并于9月17日就三门峡水库运用与三门峡市的危害问题向水利部发出紧急请示:三门峡市不能没有三门峡水库!三门峡人民不能没有三门峡水库!
目前三门峡市市区人口有30多万,城市供水成了维持城市居民生活、企业生产正常运转必须首先完善的重大基础性设施。1995年建成投产的以黄河水为水源、目前日供水能力为8万吨的市自来水公司第三水厂蓄水池自流进水口高程318米,自流进水时黄河水位高程一般保持在320米以上。当库水位降低运行时,只能通过一级泵站抽水。目前抽水高程下限为306米,但307米高程以下含沙量经常高于65公斤每立方米,造成调蓄池容萎缩,无法正常抽取使用。近几年市区附近地下水漏斗范围已达75平方公里,且呈逐年扩大趋势,如果三水厂因无法取水而停产,必将直接导致城市“水荒”。
在水库南侧,三门峡市所辖的陕县和灵宝63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和人畜饮水及24万亩井灌区水浇地的正常生产,完全依托水库沿岸的2200眼农用机井,6万亩灌区更是直接引黄灌溉。当初修建三门峡水库时,豫晋两省移民共11.85万人,目前返库移民已发展到30万人。如降低水位,许多民用水井也将因“漏斗效应”而干涸,30万移民必然要求或自行返迁。可预见的结果是“水库名存实亡”,从而引发严重的生态和社会问题。
有着“天鹅湖”美誉的三门峡水库,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如果因降低水库水位而导致水面、湿地萎缩和水体污染加剧,三门峡市将失去以水库为依托的“黄河游”所带来的每年近1800万元的旅游业直接收入,相关产业收入减少近3亿元,6万多个就业岗位亦将不复存在……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在今年5月向全国人大农工委调研组汇报时指出:三门峡水库已形成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几万只白天鹅及几十种鸟类在此越冬、栖息。沿库周修建了多座引黄泵站,库区水成了上百万人的生命之水。综合这多方面因素,三门峡水库应保持非汛期水位320米、汛期平水期305米运行,才能基本满足三门峡城市及库区两岸农业灌溉用水的需求,才能够保持三门峡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才能基本维持库区已形成的生态平衡。
三门峡水库离不开水,三门峡市人民更离不开三门峡水库。留住三门峡水库不仅是他们的心愿,也是科学决策所必需的。(大河报 本报记者韩景玮通讯员蔡红标/文记者刘洲立/图)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