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7-03-06 11:15:06
来自:暖通空调/暖通制冷设备研发
[复制转发]
提供一个思路。。。请大家拍砖
目前多系统机型配置基本采用等量配置,也就是每个系统容量完全相同,以双系统为例:Q总=Q×2
我的想法是,能否采用不等量配置,一大一小,Q总=Q大+Q小?如一台65KW容量双系统机组,目前一般是采用两套各32KW的制冷系统,那么是不是可以采用45KW+20KW的双系统?原则上大系统冷量=2×小系统冷量,那么通过合理的逻辑控制便可以获得3级梯度制冷(Q小→Q大→Q总),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四季运行的负载差异。
个人补充一些关于此方案的思考:
优点:
1、三级制冷,制冷容量更加贴近负载实际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频繁起停,延长压缩机寿命,严格的说还可以节能。
2、三级制冷,在无损压缩机寿命的前提下温湿度控制更加精确。
缺点和局限性:
1、压缩机采购品种增加,增加物流管理难度。但对于具备全系列机房空调生产能力的厂家而言,其实各种型号压缩机他们应该都有库存的,这一点或许不足为虑
2、增加系统设计难度。增加了么?鬼知道。。。可能大概或许是增加了吧(设计人员高呼:当然增加了,你这个棒槌。。。)
3、外机变成一大一小,看着别扭。。别扭么?可能别扭吧。。这事得客户说了才算
4、增加结构设计难度。这个肯定是增加了,一大一小压机如何布局才能更有效的利用空间?确实比较伤脑筋
5、这个方案仅适用于需要四季运行制冷的单机多系统设备机型,对别的场合没有什么太大意义。。是酱紫的么??如果加热也按此方案设计呢?(BOSS在怒吼:你还让不让我挣钱了!!)
关于模块化理论中运用这个思路:
在模块化机房设计中运用这个思路来配置模块容量??个人认为在目前设备基础上意义不大!首先,各个模块是各自采集温湿度指标的,然后各自运行。机房的热力分布其实并不是很均匀,因此即便传感器校正的再一致,在各台模块上人为的将温度区间设定成梯度,也无法获得最佳的负载分配效率。现在的模块设计撑死了能让各个系统轮休一下罢了,还是以时间为判断依据的。
举例:某机房采用五台模块机,按冷量大小依次为Q1~Q5(机组内的热量控制最好也按此原则分配),按照5位2进制换算成10进制,理论上便可以获得32级梯度的制冷和制热输出(包括0输出)。但按照前面所说的当前模块机设计思路,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32级输出是需要一个统一指挥才能获得,梦想通过人为设置温度区间的办法前面已经说明完全不可行!!除非采用一个控制源(不排除采用温湿度多点采集然后加权计算出一个平均值的做法,因为这也是一个控制源),否则不可能实现!!这便给那个总指挥带来了相当的工作量,设计空调控制的难度增加了不少啊,脑细胞哗哗的死丫。。。因为这不仅仅是控制精度的问题,还有一个系统自动轮值的要求,比如:Q1+Q5=Q4+Q2=Q3+Q2+Q1。。。这时空调便有一个选择了,该谁值班了??所以说:哗哗的死丫。。。
据我所知目前最容易也是最接近这种方案的模块控制方式是梅兰日兰代理的STULZ空调,但它应该也是基于等量多模块配置来设计的控制逻辑。尽管如此,要说最容易达到上述效果的厂家,也非Stulz莫属!!又是老外!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个人好像还没看到地球上有哪个厂家采用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精密空调的(尽管这个思路并不难,尤其是在单机双系统的应用当中)。。。可能这种架构也有什么重大弊病也未可知,所以抛砖引玉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对此架构提出自己的看法!振兴民族空调工业!!
全部回复(1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可我觉得成熟的设计就应该是内部部件都是标准件,可以互换的那种.
这样无论是前期的设计还是后期维护,都方便.而且生产厂家在成本控制上,很有优势.
如果采取等量配置,完全可以考虑两台压缩机交替运行,比如以一周为周期.(这就是控制的问题了,应该不难解决)
现在机房里面的空间一般都不是太宽裕,机房空调的占地面积当然是越小越好了,这样的话搞个一大一小的系统,就影响美观了.否则在外型协调,尽可能减小占地空间与维护方便三者之间就不好协调吧.
至于加热,也搞成模块的好了,不够就增加好了.(机房空调的电加热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鸡肋,我觉得)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