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高句丽文物

高句丽文物

发布于:2007-02-22 22:46:22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转贴]揭开那轻纱一样的历史
By 长白山 发表于 2006-4-30 14:00:00

揭开那轻纱一样的历史
——吉林集安高句丽遗址探访及高句丽历史溯源
本报记者 陈帆波


  从事高句丽历史及考古研究的学者耿铁华,在高句丽故都集安做了15年高句丽王家陵墓的“守墓人”,亲自参与过发掘、研究和保护高句丽的遗址和文物工作。1997年他离开了古城王陵,调任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在那里继续讲授高句丽历史,继续高句丽研究,著书立说,执着不懈地宣传他的学术观点。

  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切地关注“世界文化遗产”问题。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全中国人都感到欢欣鼓舞,这个喜讯让吉林省东部的边陲小镇——高句丽故都集安沸腾起来。

  “申遗”成功的第5天,我来到了集安。

醉倒当年守墓人

  7月5日,我拜见了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通化师范学院院长包天仁,由于他的鼎力支持,我国学术界在上世纪末首次召开了高句丽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对于我国高句丽历史研究起到了振奋和推动的作用,并对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位重要人物,就是从事高句丽历史及考古研究的学者耿铁华。耿铁华研究生毕业后到高句丽故都集安,在这里他做了15年高句丽王家陵墓的“守墓人”,亲自参与过发掘、研究和保护高句丽的遗址和文物工作。1997年他离开了古城王陵,调任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在那里继续讲授高句丽历史,继续高句丽研究,著书立说,执着不懈地宣传他的学术观点。

  “申遗”成功当日,耿铁华彻夜难眠,成诗一首:

  家国千秋雨露新,姑苏盟会信如真。苔痕石碧王城月,墨色雕弓社稷臣。邸报枫桥催夜火,驿传龙马起轻尘。杯倾十斗天河水,醉倒当年守墓人。

  承蒙通化师院和耿教授厚意,此次集安行耿教授屈尊为“向导”。历史是讲究“信”的,有专家在旁,我亦信此行之认识不致“失真”。此行还有两位北京来的学者,他们是专门考察高句丽遗址同时到通化师院造访耿铁华教授的。因是同道人,耿教授更为高兴。

昔日王城今日事

  7月5日晚到达集安,7月6日我们一行人便开始了高句丽遗址遗物的探访。集安是高句丽的第二个都城——国内城,建于公元3年。在高句丽政权存在的705年中,国内城的时间就占425年。由于作都城的时间最长,又处在高句丽政权的改革发展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遗迹也最多、最精美、最富特色。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有43处,除五女山城在辽宁省桓仁县外,其余全部在吉林省集安市。

  今天的集安市就建在高句丽国内城的遗址上,周围被8000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所包围,这些古墓被考古学者们称为“洞沟古墓群”。来之前就看到有关报道:为了保护遗址古迹,恢复高句丽王陵和贵族墓葬的原始风貌,集安市政府已动员千余户农民将1828座现代坟茔迁出古墓保护区,而且国家还发动并帮助1150户居民迁离了文物保护区。当我们登临丸都山、造访将军坟、好太王碑、五盔坟五号墓时,已经依稀感觉出原始的风貌和神韵了。

  集安博物馆建于1958年,建国以来有关高句丽考古发掘的文物大都收藏在此,要考察集安高句丽遗迹,这里当属第一站。耿教授在这里工作了15年,他引导我们注意几个非常重要的文物——临江墓出土的人形车辖是典型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它说明那时可能驾驭马车了;太王陵出土的铜铃有重要意义,铜铃上面有铭文:“辛卯年好太王O造铃九十六”,这是好太王马身上的铃,是第96个。辛卯年是391年,正是好太王即位那年;铭文砖,长方形,青灰色,在砖的窄面上刻有文字,太王陵出土的刻有“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月”;千秋墓出土的刻有“千秋万岁永固”、“保固乾坤相毕”,每个字的中间隔有花纹。

  加了玻璃防护罩的好太王碑 在集安市东郊2.5公里处,有一大片被铁栅栏围起来的绿茵场地,从东侧门望去,远远的有一个飞檐斗拱、黄琉璃瓦顶盖的四角石亭,这就是好太王碑。自去年起,它已经被3厘米厚的、能防子弹、还防紫外线辐射的玻璃包起来。耿铁华对我的疑问这样解释:碑上的字弥足珍贵,万一被“挖走”几字,损失就大了。

  好太王碑是闻名世界的碑石,它身上镌刻着高句丽的国史。去年,耿铁华出版了他多年研究的结晶《好太王碑一千五百八十年祭》。他认为,好太王碑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高句丽的国史,而且自高句丽灭亡后,人们是从好太王碑的发现才真正开始了对高句丽的研究。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yanyan20332033


      高句丽80万人之去向 据史书上记载,高句丽灭亡时,唐朝有关部门曾对高句丽境内的人口进行过统计,大致是:唐灭高句丽时,得176城,册籍户口69.7万户,人口348.5万,但这些人口并非全部是高句丽人。高句丽在发展时期,已从浑江、鸭绿江流域扩张到辽河流域,南到朝鲜半岛的汉江。所以灭国前高句丽的人口数量还包括有大量的汉人、鲜卑人、契丹人、革末革曷人、新罗人、百济人。高句丽族人约17.2万户,86万人左右。

      那么,这86万高句丽人都到哪里去了?这是国内外学者一直有分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高句丽灭国后,大多数遗民留在了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与当地各族融合了。近年有学者认为,高句丽灭国后,其族人主要迁入了中原或留在了中国东北。中国东北学者耿铁华认为,高句丽民族的流向大致有三誜一是迁入中原地区,二是进入新罗地区,三是留在高句丽故地。他说,据史书记载,唐朝曾两次大规模迁徙,高句丽贵族及有实力者到长安、江淮一带,共有22万多人;流入新罗地区18万人左右;留在高句丽故地,即今日辽河以东地区近20万人,朝鲜半岛北部约6万人;战争中死亡近20万人。可以说,高句丽人主要进入中原和东北地区,同那里的汉人相融合,一少部分留在了朝鲜半岛,同那里的居民相融合。

      一提起高句丽,往往有人认为“高句丽、高丽、朝鲜、朝鲜族”是一回事,其实这是对历史的误解。高句丽是早已经绝灭的民族和少数民族政权,而朝鲜族人是后来在朝鲜半岛上以新罗人为主体,又融合了其他民族逐渐形成的,高句丽族和今日的朝鲜族没有血缘上的联系。

      2000年前,高句丽人及其建立的王国曾经创造出辉煌一时的文化,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历史是人之纪实,文物则是以物证史,那些耸立的、卧躺在大地上的、寂静的历史遗迹,1000多年来默然无声地证明着一个消失了的民族和一个消亡了的王国曾经的辉煌和真实的存在。而这一切,对于现在的我们遥远迷离得似是一抹轻纱,神秘而充满魅力。对于历史,就像对一个人的背影,我们总是充满好奇。而“高句丽”历史似乎不仅是一抹轻纱,她还罩着层层纷乱的幔帐,使今天的我们对她的真面目总像是雾里看花。历史终将以自己的真面目展示给后人,因为记录昨日,方可准备今日,规划明日,毕竟我们还要走向未来……

    新闻背景:高句丽

      “高句丽”(“句”读作“勾”),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后建都于纥升骨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山城,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高句丽强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了中国吉林省的东部、辽宁省东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高句丽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管辖范围内,并与历代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管辖的地方政权,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中原王朝的强烈影响。

      高句丽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通用汉字记事,现已发现的好太王碑、中原郡碑、冉牟墓志及大量铭文砖和铭文瓦上面的汉字佐证了这一点。高句丽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但中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儒、佛、道文化盛行;特别是高句丽坚固的山城、雄伟的陵墓、辉煌的古墓壁画,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30日第8版


    2007-02-22 22:48:2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yanyan20332033


      好太王碑是闻名世界的碑石,它身上镌刻着高句丽的国史。去年,耿铁华出版了他多年研究的结晶《好太王碑一千五百八十年祭》。他认为,好太王碑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高句丽的国史,而且自高句丽灭亡后,人们是从好太王碑的发现才真正开始了对高句丽的研究。

      《好太王碑》是用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略加修琢而成的,粗糙古朴。碑高6.39米,四面环刻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合计1800余字,可以认出、读出的约1600多字。字的体势在楷隶之间,书法方整纯朴,古老厚茂,有凝重古朴、力举千钧之势。行文句式有魏晋风格,很可能是汉人或汉官所写。碑文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二是好太王统治时期征战的功绩,以及助新罗与日本开战之事,三是重申了关守墓奴的严酷法令。

      颇有原始风貌的将军坟 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是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将军坟。它北依雄浑的龙山,南面是一片向阳坡地,地势高,视野开阔,坟陵气势宏伟,颇有王者之气。当年耿铁华与博物馆同志们栽种的柏树已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森林,去年这里又被种上当地人最喜欢的三叶草,现在已是一片绿茵。最有意思的是通向将军坟的路径,修成了阶梯式的,人们在去瞻仰这个古代王陵时,须一步一步登临,让人感到王者之尊。

      很多游人都误认为“将军坟”的主人就是一位将军,这是当地老百姓的误传。其实,将军坟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王陵,其造型结构是高句丽典型的方坛阶梯石室墓,有7层阶梯,由22层、1400多块石条逐层内收构成。4条底边,原本每边各有3块巨大的护坟石,有一边中间一块护坟石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知被谁拿走。墓穴入口高仅一米,弯腰矮身才能进入。墓内潮湿,石壁渗水,室内有一大一小两个棺座,应该是主人和他的王后的。

      在将军坟南侧,还有一座小型的石坟,外部已经破损,露出了内部结构。据介绍这是将军坟的陪坟。荒唐的是,有媒体记者误把这个陪坟当作“东方金字塔”将军坟,把拍的照片刊登在报纸上。

      古墓壁画要通过数字视频来观赏 在高句丽创造的历史文化中,最令人崇拜、神往的,是她那绚丽多姿、透着神秘气息的墓室壁画。在高句丽古墓遗址中,绘有相当数量的精美彩色壁画,据说这些壁画出现在高句丽建国后300多年。耿铁华向我们介绍说,高句丽壁画墓的发现是随着碑贾学人到达通沟捶拓好太王碑文而开始的。1889年,京师拓工李云从到通沟捶拓好太王碑文,得到好太王文字砖,同时发现有的古墓中“壁上现龙凤,彩色如新”,这应该是高句丽古墓壁画的最早发现。这些壁画直接反映了高句丽贵族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高句丽人的生活场景,非常形象、具体、深刻,这是在文献资料里看不到的。高句丽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而且是散见于中国古籍,所以内容丰富的高句丽古墓壁画就成为专家学者研究高句丽历史、文化、风俗等的重要考古资料。

      只是,今天我们已无缘亲临墓室去观赏它的芳容了。经过1600多年的浸水侵蚀,剥落与霉变是高句丽壁画所面临的问题。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壁画,中国境内的绝大多数高句丽壁画墓已严密封闭起来。在新建的游客中心我们看到,游客可以通过视频数字系统,欣赏到墓室中的精美壁画。

    高句丽的前世今生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早在周秦之际就生活在浑江、鸭绿江流域,中心区域在今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和吉林省的集安市、通化县一带。在这一带建立起的高句丽国也是我国古代东北地方少数民族地方政权,这是我国高句丽学者比较普遍的观点。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古代民族 高句丽的起源,学术界还存在分歧。大体上有秽貊说、夫余说、高夷说、商人说、炎帝说。比较传统的说法是高句丽民族出自我国东北的秽貊族,秽貊人很早就生活在松花江流域。《诗经·大雅·韩奕》有“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这是周宣王将韩侯封到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最好证明。有人认为,西周初年,周成王营建洛邑之后召开诸侯大会,参加会议的东北高夷是高句丽族之源。也有学者根据高句丽王族出自北夫余,将夫余说成是高句丽的族源,而“高句丽起源于炎帝族”或“起源于商人”是较为新奇的见解。东北学者耿铁华即持“商人说”,他认为,商发迹于幽燕之地,以红山文化为代表,当大部分商人入主中原之后,余部留在了东北,成为东北少数民族的祖先,也就是成了高句丽人之源。

      夫余王子建国传说与三置两迁都 城公元前37年(西汉元帝建昭二年),高句丽在汉玄菟郡内建国,这是一个民族性的地方政权。开国君王名邹牟,文献中亦记为“朱蒙”、“东明”。邹牟是北夫余王子,关于邹牟建国是以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主要记载于好太王碑上。邹牟善骑射,夫余王害怕他将来夺其权力,便想杀了他。于是邹牟就逃跑了,一逃就逃到了浑江流域,遇见三人,一人著麻衣,一人著衲衣,第三人著水藻衣,三人与邹牟至纥升骨城,于是定居下来,号曰高句丽。

      邹牟从公元前37年建高句丽国到公元668年灭亡,存在了705年,共有28位国王。在此期间,都城曾三置两迁。邹牟建国的地方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是在汉玄菟郡管辖内,其政权在此历时40年。公元3年,到第二代王时迁都到了国内城,即今吉林省集安市,以此为都长达425年。公元427年到第二十代王长寿王时期又迁都至平壤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平壤)。到公元668年,唐朝军队与新罗联合征讨高句丽,将其灭掉。

      高句丽王国两次迁都,这也是后人们感兴趣的一个谜。专家们深入研究后发现,第一次从桓仁的纥升骨城迁都到集安的国内城,其原因是国内城一带水深山险,地宜五谷,又多麋鹿鱼鳖之产,利于百姓生活,同时可以避免战争的威胁。

      高句丽都城建筑格局的特点是:一座平原城、一座山城,二者相互拱卫。所以集安的高句丽都城是“一都两城”,国内城是建在平原上,南邻鸭绿江,西靠通沟河,石砌方城,城垣周长2600多米,高处可达4米多,城门、排水设施及城内宫殿尚存遗迹,而且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城北2.5公里的山上是丸都山城,石砌城墙近7公里。城内有望台、戍兵营房和宫殿遗址。

      高句丽第二次从国内城迁都到平壤城,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高句丽向南发展的战略使然。更重要的是,高句丽王琏被东晋安帝封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高句丽王作为晋的征东将军,既要管理高句丽的事务,又要对东方诸国进行征讨。原乐浪地区的首府平壤正是其行使正统职权的地方,与国内城时期的繁荣发展壮大不同,这一都城的240年高句丽逐渐走向了衰落和灭亡。公元668年,这个衰落的王国终于被唐与新罗联合灭掉。

      高句丽一直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 我国学者根据文献与考古研究认为,从高句丽国家存在的整个历史看,高句丽是归属于中国历代中央政权的地方政权,并非独立国家,这种从属关系一直保持到高句丽灭亡之前。

      高句丽在建国前就已经接受了汉朝各级政权的管辖。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东北设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这是对东北地区实行郡县行政管理之始。高句丽人居住在玄菟郡高句丽县,活动区域大体上在今日浑江、鸭绿江流域。

      薛礼征东与高句丽灭亡 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礼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礼即薛仁贵,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所谓“征东”即征讨高句丽。高句丽人好战,建国以来,虽然对中原王朝称臣纳贡,但每当中原王室衰微的时候,它就不安分了,对外扩张,攻城掠地,周边地方小国经常被它侵扰。所以,中原政权对这个时叛时附的藩属国一直有“取而灭之”之心。隋朝统一南朝后,隋文帝与隋炀帝父子就多次“讨伐”高句丽。至唐太宗贞观末年便确立了收复辽东,统一中国,征讨高句丽的目标。正当其时,高句丽政权内部发生了盖苏文政变事件,唐太宗遂以讨伐弑逆、拯救斯民为名,亲驾远征高句丽,三次未果。唐太宗驾崩,高宗继位,当时高句丽表面上遣使入唐,谢罪修好,但实际上却派兵攻打早已归属唐朝的契丹部,并联合百济、革末革曷夺取新罗城池。新罗遂向唐求救,唐高宗即决心再次讨伐高句丽。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司空李责力、大将军薛仁贵等率大军征伐高句丽。是年12月,攻破平壤城,擒高句丽王宝藏,高句丽从此灭亡。

      
    2007-02-22 22:47:22

    回复 举报
    赞同0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5 万条内容 · 19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什么是真正的东北男人!!

喝酒           一桌人扎一堆儿喝酒,请客掏钱的一定是东北男人,尽管他们倾囊相宴的结果很可能是回家跪一夜搓板儿或者啃半个月方便面,只要一端起酒杯,东北男人一定不会藏着掖着假模假式。最爱呼朋唤友回家尝尝自个媳妇儿手艺的也是东北男人,情调、品位、绅士这等拿捏作态的词儿统统和喝酒的东北男人无关,他们宁愿因陋就简,一醉方休,所以喝到最后,搂着脖儿称兄道弟的一定是东北男人。东北男人喝酒的前提只有一条:“都是朋友!”,而喝酒的最高境界则是:“都在酒里!”,可正因为东北男人从不晓得在酒杯前长个心眼儿留一手,一腔赤诚做东的结果很可能是醉到分不清局长科长一概喊“亲哥”,末了还得把100元当10块零钞给了出租车司机,不过也只有东北男人才会在醉后狂歌痛哭酣然大睡。连喝酒都不忍心耍赖使奸的人,你能怀疑他不光明磊落么?喝酒时的东北男人可嘉,因为他们不小气,喝酒时的东北男人也可悲,因为他们永远在最前线抛头露面两肋插刀,从来不懂得给自己留一条可以随时开溜的后路。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