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风水学 \ 建筑风水之朝天宫

建筑风水之朝天宫

发布于:2007-02-07 23:54:07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风水学 [复制转发]
朝天宫

朝天宫位于水西门莫愁路东侧的冶城山上。朝天宫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七万余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文庙建筑群。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曾在此设立冶炼作坊炼制兵器,故名冶山。其后历代帝王在此建寺庙宫殿,名称更迭,历经兴废。明朝建都南京后,在此建朝天宫,作为朝廷举行盛典前练习朝廷礼仪的场所,也是官僚子弟袭封和文武官员学习朝见天子的地方。朝贺天子礼仪表演是南京市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在国内著名的明史专家指导下,按照明朝的程式编排的。共有6场11项程序,即驾幸、进表、传制、进见、乐舞升平、还宫。演员阵容达250人,其中文武舞百戏、丹陛大乐和中和韶乐等,声势浩大,气势磅礴。
  南京和北京各有朝天宫一座。南京朝天宫 在江苏南京市水西门内。相传该处原为吴王夫差所筑之冶城,晋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宫,五代吴王杨溥于其地建紫极宫。宋大中祥符(1008~1016)间,改名祥符宫,续改天庆观,元元贞(1295~1296)间,改额玄妙观,寻升大元兴永寿宫。①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建,易今名。②前有三清殿,后有大通明殿,另有飞霞阁、景阳阁等。内有习仪亭,为文武官员演习朝贺礼仪之所。清乾隆二十九(1764),皇太后发帑重修,为金陵道观之最。咸丰(1851~1861)中被毁,同治四年(1865),于旧址改建孔庙,并迁鸡鸣山江宁府学于此。③北京朝天宫 在北京市皇城西北阜成门内。原址为元之天师府,明宣德八年(1433),诏仿南京朝天宫改建而成。成化十七年(1481)重修。该年所立之《御制重修朝天宫碑》云:“洪武甲子(1384),即皇城(金陵)西北建朝天宫,规模宏敞,视他观宇特异。凡遇朝廷三大节令(指元旦、冬至、圣寿节——引者注),百官预习礼于此。……及宣宗章皇帝践祚之八年,因仿南京之规,亦于皇城西北建朝天宫。……嗣是以至于今日,又五十载矣,殿宇画像,不得不敝者。……遂命官一一新之。以成化庚子(1480)二月为始,至辛丑(1481)六月讫工。首三清殿以奉天尊,通明殿以奉上帝,次普济、景德、总制、宝藏、佑圣、靖应、崇真、文昌、玄应九殿,以奉诸神。又万岁、东西具服殿,以伺驾幸之所。祠、堂各二。钟楼、鼓楼二。碑井亭五(疑为“三”——引者注):紫虚、朝天、玄都。门三,并蓬莱真境牌楼。他若道录司、斋堂、方丈、诸羽流栖息、厨浴、仓库、厢房,通数千间。神座、阶道以石,周围垣墙以土,崇深广大之观,金碧辉华之饰,既坚且美,实完实足,较之前有加矣!”④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引明宪宗诗曰:“禁城西北名朝天,重檐巨栋三千间。”⑤可见其规制之宏伟壮丽。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二云:“朝天宫本元代旧址,盛于明嘉靖时,……考《名山藏》所纪,其崇奉与大高玄殿相埒。”⑥“天启六年(1626)六月二十日夜,朝天宫灾,……十三殿齐火,不以次第及,烬不移刻,无所存遗”。⑦此后再无兴复。《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二云:“今阜成门东北虽有宫门口、东廊下、西廊下之名,其实周回数里,大半为民居矣。西廊下有关帝庙,乃土人因其余址而葺之者,然止大殿三楹。殿前甬道,绵亘数百武,砌石断续,犹见当时规制。宫后向存旧殿三重,土人呼为狮子府,盖即元天师府也,今皆废。”⑧上述二处朝天宫现皆为历史遗迹。

  明孝陵为朱元璋的陵寝,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工程前后延续达32年。而真正埋葬朱元璋本人及马皇后和46位妃嫔(一说殉葬宫女数十人,46妃陪葬)的玄宫,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定论。由于史书早已失载,缺乏必要的工程档案资料;民间还有朱元璋葬于南京朝天宫或北京万寿山之说,所以几百年来,朱元璋究竟葬于何处,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不解之谜。而孝陵地面陵宫建筑,除方城、明楼、享殿和享殿前门的基址大体保存外,其它建筑也早已荡然无存,不知所在南京南京朝天宫“六朝风采”名列全国十大陈列精品

  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公布了全国首届“十大陈列精品”,这是新设的全国陈列艺术最高奖。南京市博物馆举办的“六朝风采”陈列榜上有名。 “六朝风采”为我国第一个展示六朝文明的大型专题陈列。南京市博物馆利用六朝古都得天独厚的文物优势,精选文物珍品300余件,分经济与生活、科学与技术、思想与文化三大部分,成功地再现了“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六朝风采。该展布陈大胆创新,合理运用高科技手段,达到了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为让广大南京市民进一步了解六朝文化,国庆期间(10月1日至4日),该陈列展将在朝天宫免费向社会开放。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

4.6 万条内容 · 25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俞孔坚:谁来保佑我们的家园——风水复活的背后

济世救民是“风水”之所以出现的初衷。虽然传统的风水依旧有很大的市场,但前科学时代留下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只能给我们经验和启迪,却无力保佑我们当下的脆弱家园。我们已从田园牧歌式的怀旧中苏醒,不会指望过往的“神灵”能解决目前中国的生态安全问题。但在现代城市急剧扩张以及各种城市病不断增多的年代,我们有什么可靠的方法和途径,来保障城市和居民的健康与安全宁?就此问题,《中国国家地理》记者对景观设计专家俞孔坚教授进行了深度采访。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