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建筑加固 \ 第4章 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

第4章 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

发布于:2012-08-14 15:22:14 来自:建筑结构/建筑加固 [复制转发]
第4章 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
4.1岩土的分类
第4.1.1条 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第4.1.2条 岩石应为颗粒间牢固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作为建筑物地基,除应确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外,尚应按4.1.3-4.1.4条划分其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
第4.1.3条 岩石的坚硬程度应根据岩块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frk按表4.1.3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和极软岩。当缺乏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资料或不能进行该项试验时,可在现场通过观察定性划分,划分标准可按本规范附录A.0.1执行。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分为未风化、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

岩石坚硬程度的划分 表4.1.3
坚硬程度类别 坚硬岩 较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
准值frk(MPa) frk>60 60≥frk>30 30≥frk>15 15≥frk>5 frk≤5



第4.1.4条 岩体完整程度应按表4.1.4划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当缺乏试验数据时可按本规范附录A.0.2执行。

岩体完整程度划分 表4.1.4
完整程度等级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完整性指数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15
注:
完整性指数为岩体纵波波速与岩块纵波波速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有代表性。




第4.1.5条 碎石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碎石土可按表4.1.5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

碎石土的分类 表4.1.5
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粒组含量
漂石
块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棱角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
50%
卵石
碎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棱角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
50%
圆砾
角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棱角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注:
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第4.1.6条 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按表4.1.6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碎石土的密实度 表4.1.6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
锤击数N63.5 密实度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N63.5≤5 松散 10< N63.5≤20 中密
5< N63.5≤10 稍密 N63.5>20 密实
注:
1.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小于等于50mm且最大粒径不超过100mm的卵石、碎石、圆砾、角砾。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的碎石土,可按本规范附录B鉴别其密实度;
2.表内N63.5为经综合修正后的平均值。




第4.1.7条 砂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的土。砂土可按表4.1.7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砂土的分类 表4.1.7
土的名称 粒组含量
砾砂
粗砂
中砂
细砂
粉砂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25%-50%
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85%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注:
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第4.1.8条 砂土的密实度,可按表4.1.8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砂土的密实度 表4.1.8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密实度
N≤10 松散
10 〈N≤15 稍密
15 〈N≤30 中密
N>30 密实
注:
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判定砂土的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第4.1.9条 粘性土为塑性指数Ip大于10的土,可按表4.1.9分为粘土、粉质粘土。

粘性土的分类 表4.1.9
塑性指数Ip 土的名称
Ip>17 粘土
10< Ip≤17 粉质粘土
注:
塑性指数由相应于76g圆锥体沉入土样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




第4.1.10条 粘性土的状态,可按表4.1.10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

粘性土的状态 表4.1.10
液性指数IL 状态 液性指数IL 状态
IL≤0 坚硬 0.75 0< IL≤0.25 硬塑 IL>1 流塑
0.25< IL≤0.75 可塑

注:
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或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判定粘性土的状态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第4.1.11条 粉土为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塑性指数Ip≤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第4.1.12条 淤泥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当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粘性土或粉土为淤泥质土。


第4.1.13条 红粘土为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粘土。其液限一般大于50。红粘土经再搬运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45的土为次生红粘土。


第4.1.14条 人工填土根据其组成和成因,可分为素填土、压实填土、杂填土、冲填土。
素填土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等组成的填土。经过压实或夯实的素填土为压实填土。杂填土为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冲填土为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第4.1.15条 膨胀土为土中粘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其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粘性土。

第4.1.16条 湿陷性土为浸水后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加固

返回版块

1.64 万条内容 · 31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专业解决地下水浮力问题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发展正越来越严重地受到土地资源紧缺、水资源匮乏、交通堵塞、人口密集度过高等城市综合症的制约,地下空间利用逐步成为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手段,大量城市地下铁道、地下管廊、地下商业、地下交通、地下停车、综合交通枢纽等地下工程投入建设。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是优化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结构、实现城市用地内涵式扩展、发掘城市用地开发潜力的重要途径,而地下空间需求及特殊建设深基坑开挖工程往往直接面对的就是基底下水浮力的问题。有别于传统的基底抗浮工艺昂贵、费时、污染公害高的缺点,CMC静水压力释放技术是一种采用复合式材料安装在基底,用以控制基底水压力的工艺技术,具有施工周期短、造价低廉、节约材料、污染公害小等优点。CMC静水压力释放层技术可全面或局部排除基底地下水浮力,并适当控制基底水压力,可完全或依据设计要求达到防止基础底板施工缝及结构裂缝渗水的情况;在全面受水浮力控制区域,当基础下伏土层或岩层承载力满足荷载条件下,可全面取代抗浮桩。当结构物基底浮力解除可能造成基础下伏土层或岩层承载力不足时,或按规范要求结构设计时须补足风力、地震力等侧向力作用时,则可与桩基合并设计。由于相同条件的承载桩效能较抗浮桩效能多出很多,因此无论全面取代抗浮桩或与承载桩合并设计,均能减少高污染工程材料使用,达到降低工程费用及节能减废的效果,同时还能达到降低地下室潮气的功能;如果将此工法用于人防工程中,还能解决人防工程中用水问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