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农田土整 \ 创新灌溉技术是缓解水土能三大资源危机的治本之策

创新灌溉技术是缓解水土能三大资源危机的治本之策

发布于:2007-01-21 22:12:21 来自:水利工程/农田土整 [复制转发]
创新灌溉技术是缓解水土能三大资源危机 解决沙进人退的治本之策
邱为铎 邱克

摘要: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水土能三大资源短缺的严重挑战,分析指出实施灌溉技术创新,推广科发滴灌技术对缓解水土能三大资源危机的重大作用;采用“三低一高”开发模式,将荒漠化沙化地区建成高效农牧区、特色农牧区和永不衰败的生物能源基地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科发滴灌技术; “三低一高”开发模式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mazhangjin
    mazhangjin 沙发
    在广大的荒漠化沙化地区,推广以科发滴灌为核心形成的灌溉工程投入低,灌溉技术用水量低,种植作物需水量低,产值高的“三低一高”开发模式,即可以用很小的资金投入和水资源投入,激活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植物资源,使这些自然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利用“三低一高”开发模式种植多年生牧用灌木,便可以在收到巩固的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将荒漠化沙化地区建成高效牧业区。
    利用“三低一高”开发模式种植多年生的药用植物,同样可以在收到巩固的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将荒漠化沙化地区建成特色农业区。
    利用“三低一高”开发模式种植多年生的生物能源植物,便可以在收到巩固的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将广大的荒漠化沙化地区建成永不衰败的生物能源基地。
    黄河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地上水源,黄河水90%用于农田灌溉,推广科发黄河水滴灌技术,可以使灌区用水量节省70~80%,使一条黄河顶4条黄河。
    我国山区丘陵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70%,广大的山丘地区因为地面坡度大,保水能力差,干旱是山区种植业的主要威胁。自古以来,山区人民就有利用水窖、水池、水柜等微蓄水工程拦蓄地面径流的习惯,但是由于这些微蓄水工程蓄水容量小,一般只能作为人畜饮水水源。科发全移动式滴灌与这些微蓄水工程配套,即可实现小水大用,将这些微蓄水工程变成一种可靠的灌溉水源。一套全移动式滴灌系统在几个小水源之间巡回服务,扩大了服务面积,降低了成本,每亩投资仅需几十元。推广科发全移动式滴灌技术,为山丘地区就地拦蓄暴雨径流,就地发展灌溉创造了有利条件。2006年宁夏盐池县农业局在高国强工程师的主持下,在该县干旱山区成功地举办了全移动式滴灌试点,引起农业部和自治区农牧厅的高度重视,并召开现场会,称这项技术是干旱山区发展节水型农业的革命措施。综上所述,我们真正缺乏的是自主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意识。我们有些管理者,自己没有创新意识,也不支持别人的创新行动,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创新成果采取封杀打压的作法。所以,归根结底,我们不仅缺乏创新意识,更缺乏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更缺乏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缺失,已经形成一种“木桶效应”,一切与其相关的行业都将因为这种缺失而停滞。多年来相关部门提出的以水定发展规模、以水定产业布局、以水定农、以水定牧等等,就是这种“木桶效应”的生动写照。用一个“水”字,挡住了与它相关的各行各业的发展道路。
    有关部门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不去集中力量改变灌溉技术的落后状况,而是提出以水定这定那,不能不说这是社会责任的缺失。
    什么是解决沙进人退的治本之策?正确的办法应该是反其道而行之。第一,开闸放水让河畅其流,让下游得到原来本应该得到的水资源。第二,利用土渠(沟)输水回灌,提高流域内的地下水位,存水于地下,形成没有无效蒸发的地下水库。第三,在此基础上打机井,配套推广成本低,效能好,管理维修方便的中国自己的科发滴灌技术和以科发滴灌为核心形成的 “三低一高”开发模式。采用这种开发模式,不仅可以使经济效益比原先用大水漫灌种植粮食作物提高几倍,还避免了年年耕翻土地造成的水土流失。从而收到经济效益丰厚、生态效益巩固、社会效益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喜效果。这才是解决沙进人退的治本之策。归纳起来,只有6句话24个字,叫做河畅其流、输水回灌、地下水库、机井滴灌、“三低一高”、发展无限。
    我们有比以色列丰富的多的水资源,我们还有造价比以色列低90%的科发滴灌技术,我们更有体现农林水,科技成果集成创新的“三低一高”开发模式,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得比以色列更好,将我国广大的荒漠化和沙化地区逐步建成高效农牧业区、特色农牧业区和生物能源基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有其他地方没有的宝贵的光热资源,有比以色列丰富的多的水资源,这里不应该是生态难民的制造场,而应该是沙海淘金者的乐园。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写”好这个“水”字。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发滴灌技术和“三低一高”开发模式,就是“写”好这个“水”字的一支神笔。
    2007-01-21 22:14:2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mazhangjin
    mazhangjin 板凳
    缺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看用什么样的技术去开发,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如果用地面灌溉的用水标准(每亩每年700方甚至1000方)来衡量,结果必然是到处缺水。如果用这个标准去做规划,很多事情都做不成。如果用滴灌的标准来衡量,情况则大不相同。用滴灌灌溉粮、棉、油等大田作物,每亩年用水150方,比漫灌节水70~80%,每亩年产值可达1000元。如果用滴灌灌溉耐旱的沙生名贵植物,每亩年用水60方,节水90%,每亩年产值可达2000元以上。这说明,在荒漠化地区种植耐旱的沙生名贵植物,不仅用水少,产值也高。综上所述,和以色列相比,我们并不缺水,我们缺少的是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的灌溉技术。确切地说,我们也不缺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的灌溉技术,因为早在20多年前我们就研发成功了造价只有以色列同类技术的1/10,抗堵塞、易维修、方便管理、性能可靠的中国式的燕山滴灌技术。进入90年代以后,科技人员又结合推广,不断地研发提高,使燕山滴灌更加完善成熟,进入了如今的科发滴灌阶段。形成了全固定式滴灌,半固定式滴灌,全移动式滴灌,温室大棚滴灌和黄河水滴灌等5种不同的滴灌系统。在设备研制方面先后获得17项实用新型专利,2005年又获得一项技术发明专利,并获得科技进步等多项国家级科技大奖。科发半固定式滴灌系统,每亩投资仅需三四百元,一次投资使用15~20年,适合灌溉除水稻以外的各种大田农作物,开创了将最省水的滴灌技术用于大田粮食作物的先河。这项技术十几年前就在甘肃西峰市推广了几万亩,至今运行良好。早在1992年,我国科技人员即用科发半固定式滴灌在山西文水县黄土高原上建成一处1000亩连片的大田滴灌系统,滴灌小麦比旱地小麦增产300%,每亩投资仅120元。农民说:“滴灌好,滴灌生出金元宝。”94年8月10日科技日报作了大篇幅的报道。科发半固定式滴灌技术,容节水、节资、节材、节能、改土、增效、就业于一身。我国现有自流灌区8.1亿亩,如果仅用该技术改造一亿亩,全年即可省水500亿立方米,远远大于全国每年缺水400亿立方米的缺水总量。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两项合计占国土面积45.58%。荒漠化地区不仅土地资源丰富,还有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自然特点,这些都是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不可缺少的光热资源。除此以外,这里还生长着许多耐旱,耐寒,耐盐碱,经济价值很高的植物资源。惟独干旱缺水,使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无法开发利用,使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成为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国广大的荒漠化沙化地区,不仅有雪山星罗棋布,还有黄河蜿蜒其间。这些雪山和黄河,不停地向荒漠化沙化地区补充地下水和地表水,许多地方都可以找到足够滴灌应用的水资源。应该承认,这是大自然给我们中华民族安排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2007-01-21 22:14:21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农田土整

返回版块

5.03 万条内容 · 11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我第一次做整理,农桥和涵的不知道怎么设计,指点一二

我学过土地规划,农田水利,但是没有学土木工程。现在做到桥涵,难住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