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7-01-18 08:13:18
来自:环保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复制转发]
2007年1月17日 8:52 来源:重庆晨报
谈食色变、饮水思危、忍气吞声……首次发布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令人惊心。
忍气吞声。是啊,我们忍受着各种废气和噪声。可再仔细一想,这“忍气吞声”应该分开讲:因为污染企业和少数职能部门“吞没”了公众的反污染之声,公众就只有“忍气”了。
面对污染,老百姓最多只能防御:当江泛白色泡沫、黑色油污时,当喝出自来水中的异味时,净水器很是畅销,生产净水器似乎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专家甚至说“水危机催生巨大商机”;当空气污染越发严重,人们纷纷紧闭窗户,有人甚至无奈呼吁:谁能为我生产净气机?可空气的流动不像自来水那样井井有条“娓娓道来”,只好购买空气清新剂,但二氧化硫和烟尘已入房间,洒点空气清新剂又怎能把那些“空气杀手”过滤掉?闻着一点点清新剂的香味,只算是被迫自欺欺人。
如果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为净水器、空气清新剂买单的不应是老百姓,而应该是那些排放污水废气的企业!但没法,老百姓只能“忍气”,即使发出大“声”,也无济于事。
这次发布的“环保民生指数”说: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得分都不及格。为什么只说笼统的“公众”呢?为什么不分出“普通市民”和“污染企业厂长”呢?为什么不分别得出“吞声者”和“忍气者”的得分呢?最应为污染挨板子的不是公众,而是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
谁也不能如莲般出淤泥而不染,涤脏水而不污,吸乌烟瘴气而艳丽依旧,谁也没有权力让污染企业放肆“吞声”让公众独自“忍气”!估计今后每年都会发布“环保民生指数”,你估计在哪一年,会没了“忍气吞声”这样的调查结论呢?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