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7-01-15 09:55:15
来自:环保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复制转发]
2007年1月15日 9:36 来源:新华网
据兰州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兰州市目前每年的废水排放量为1.6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4315.79万吨,生活及其它污水1.24亿吨,而废水处理率均未达到国家标准。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黄河兰州段在环保方面存在3大“软肋”,很难保证不会再次发生大规模的污染事故。这些“软肋”也许比较特殊,但人们仍可从中对黄河污染问题“窥一斑而知全豹”。
软肋之一:排水网络异常复杂
兰州市地处“两山夹一河”的狭长河谷地带,夹在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中间,黄河自西向东穿越城区45公里。特殊的地理条件让全部排洪沟道均与黄河相连。兰州市建委统计显示,黄河两岸共有81条山洪沟道穿越兰州市城区,其中53条是泥石流沟道,流域总长度达3648.31公里,汇水总面积2179.83平方公里。
近两年来,兰州市加大了对排洪沟内淤积物的清理力度,但记者采访中仍看到,由于多年来未发生过洪水,市民们便在许多排洪沟两侧建造了房屋,而因为缺乏有效管理,大多数排洪沟已变为垃圾沟,夏季降雨时,这些垃圾就会伴随雨水进入黄河。
兰州市区中山桥西侧一条宽阔的排洪沟是名副其实的垃圾沟,记者近日从黄河沿着这条排洪沟向南步行不到1公里,就是排洪沟上游的小西湖东街,沟内堆积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而一处步行桥下面,就是一个大垃圾场。附近的居民说,由于排洪道附近没有垃圾台,一些住户索性将生活垃圾倒进了排洪沟,长此以往便成了垃圾场。
更重要的是,兰州市还拥有异常复杂的排水管网系统,这些排水管网实际上就是排污管道,它们或与排洪沟相通,或直接伸向黄河。无论哪一种,污水最终都会注入黄河。
兰州市环保局科技法规处副处长康明科说,由于资料缺失,全市排水管网究竟有多少条管道,长度是多少,走向和分布如何,几乎没有人能完全知晓。这些排水管道往往纵横交错,数十家单位可能共用一个排水管,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追查起来如同大海捞针。
此外,部分排污单位还和环保部门打起“游击战”。据统计,黄河兰州段还有五六十处隐形排污口,大多是企业私自开挖的,这些隐蔽的排污口通常白天关闭,晚上集中排污,以逃过环保监测。
复杂的排水网络,让一些企业“放心”排污的同时,也使环保部门防不胜防,如去年11月21日兰州段的黄河水被大面积染红的污染事件,虽然环保部门断定是由一家供热企业排放的锅炉水所至,但时至今日还没有查到责任单位,环保部门的说法是“很可能就此不了了之”。
软肋之二:工业布局不尽合理
环保人士在谈到黄河污染问题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计划经济时代的规划失策是导致黄河污染的历史原因。兰州是以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工业企业集中在城西的西固区,这种工业布局与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无疑是一对矛盾。
兰州一家大型国企就是这种不合理工业布局的典型代表。这家兴建于1971年的企业,先是在2006年2月份因“每天1万吨碱性废水不明去向;3000吨PVA纤维项目未进行环保验收”而被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然后是12月份将较高浓度的电石渣浆水排入黄河,导致约30公里的黄河被“漂白”。年头年尾的两次环保事件,让这家公司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
兰州市气候干燥,黄河是200多万市民日常饮用水的唯一来源,而这家公司竟然位于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上游约20公里处,厂界距黄河仅30米。
2006年下半年,西固区的两家石化企业各发生了一次爆炸事故,一些市民告诉记者,所幸这两次事故都没有对黄河造成污染,否则将又是一个“松花江污染事故”。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张明泉教授说,黄河兰州段的污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环境治理速度落后于城市发展速度,一些老工厂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布局不合理,改造成本也很高。
据兰州市环保局污染控制处副处长刘立华介绍,目前在兰州市城区饮用水水源地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还有12个排污口和5座加油站,地表二级水源保护区有19个直接排污口;地下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有3个渗坑,60眼渗井,加油站和油库各1座。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记者调查发现,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么是因经济效益欠佳难以进行环保投入;要么是因早期不重视环保而没有环保投入,导致环保欠账比较多。
上述这家国企则兼有这两个特点。该公司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公司生产经营逐渐陷入困境,虽然在1997年进行了重组,但企业并没有因此好转,2004年底,公司的前身工厂破产,企业负债接近200%,欠银行贷款8亿多元。2005年企业更名为现在的名称,此后虽然生产经营趋于好转,但无力独自承担巨额的环保投入。
他介绍说,由于过去环保标准低和环保意识不高,公司的环保设施非常缺乏。上世纪90年代初,公司对一部分环保设施进行了改造,但很不彻底,导致清洁水和污水混合排放,公司原来只有1个160吨/小时的污水处理设施,后来又上了1台,达到320吨/小时处理能力,但厂子每年产生570万吨废水,只有一半能够得到处理。
企业环保欠账还有深层次的机制上的原因。2006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王锡武对黄河沿岸一家重点污染企业调研时发现,这家企业每年因排污会受到120万元的罚款,但环保要达标至少需要投入1亿多元,相当于违法排污100年的罚款。她据此认为,违法成本远低于守法成本,是污染企业“宁愿认罚不治污”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环保问题的一大症结。
许多环保官员表示,黄河污染根本上还是发展观问题。由于GDP指标在官员考核体系中居于主要地位,大多数地方都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如近20年来,既是黄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又是黄河污染不断加重的时期,造纸、化工、制革、小冶炼等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都在这一时期内大量兴起,同期内环保投入不足,导致大量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了黄河,不彻底改变这种“铺摊子、拼资源、抢速度”的发展模式,就很难从根本上扭转黄河污染。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