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6-12-24 22:06:24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我曾在这里生活了近二十年,我喜欢这座城市,尽管我最终选择了离开,但离开并不等于抛弃,无论自己走得多远多久,这里都是我最初的起点和最后的终点。在深圳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如同一粒尘埃,漂浮在南方潮湿的空气中,唯有回到这里,在西伯利亚寒流卷来的冷空气里,在东北人憨实的笑容里,我才会感到踏实而温暖。
——题记
《序幕》
这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我们无法沿着古老的墙垣去探寻它的过去,我们只能从那些百年建筑身上追索历史的脉络。让我们的目光回溯一百年,隆隆的车轮,高扬的汽笛,交错的铁轨,一个边陲渔村转瞬发展成沙俄殖民者的"黄俄罗斯东方大都",这个顶着“东方莫斯科”雅号的城市,它的历史像是一层迷雾。
一个世纪以前,当异域的物质与文明沿着铁路与河道向这里弥散的时候,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随着来自30多个国家各种肤色的探险家们,沿着中东铁路切入到这片寂静的荒原腹地,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诞生了这座“教堂之城”。有人说那时候的哈尔滨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各国宗教和建筑艺术的博览,每到祈祷的时刻,整个城市沉浸在教堂和寺庙或清脆或嗡颤的钟声中,仿佛一切就此凝固。
而如今已经听不见在整个城市上空蔓延回响的祈祷声和钟声,只有城市上空那道由圆穹顶、帐篷顶、尖塔楼和金瓦重檐组成的天际线,还在重温着那场历史盛宴;也只有那些拜占庭式的、哥特式的、鞑靼式的和黄瓦朱垣的建筑们,还裹着巴洛克风格、土耳其风格和晚清风格的外衣,在娓娓诉说着那段辉煌的过去。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在冰雪之城上空回旋的,应该是一部无声的交响诗,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演奏者已魂归故里,而那些五彩的音符依旧在在冰城上空回响………
全部回复(1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