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無法獲得正確的健康知識,不如不要知道

無法獲得正確的健康知識,不如不要知道

发布于:2006-12-18 00:21:18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現在民眾重視健康的程度越來越高,所以呢,對於健康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經濟學理論中,需求增加,供給自然會增加,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問題就在這裡了:新增加的供給,是否是有效率的?

近年來,越來越多以健康為主題的刊物出現,報紙也普遍設置健康專欄,不時報導一些健康知識。但是呢,這些知識到底是否正確?這就沒人知道了。

曾經有一位患者來找我,他的主述是長年的憂鬱症,而且他為了這疾病,折騰了多時,不知道花了多少錢,他的工作也辭掉了,人際關係也變差了,家庭關係更是弄得一團亂,差點就要鬧離婚。他非常的痛苦,不知道為什麼會罹患這個疾病。

但是有趣的就是,我問起他何時開始懷疑自己有憂鬱症的時候,他的回答是:「有一天,我在某報紙上看到一則關於憂鬱症的報導,我發現我的症狀跟裡面非常相似,所以我趕緊到醫院看醫生。就從這時候,我知道我有憂鬱症了。」

經過我仔細的分析病史,越來越驚訝,而且啼笑皆非,到最後,甚至不知道到底要不要跟他講明真相,因為我怕他承受不住真相的打擊──原來,他的所有症狀,通通跟憂鬱症無關,而是藥物的副作用,換言之,他這幾年來,不斷就醫,尋訪名醫,憂心匆匆的問題,都跟憂鬱症無關,而是抗憂鬱症造成的。我把他的病史約略講述一次,讀者就會知道他有多倒楣:

首先,他自從懷疑自己罹患憂鬱症的時候,他跑到精神科就診,精神科醫師的處置是沒錯的:他開了抗憂鬱劑跟抗焦慮劑。但是醫師並沒告訴他這些藥物可能有什麼副作用,他也沒問,回去就乖乖吃了。事實上,該抗憂鬱劑的副作用有幾個,其中包括了:噁心、胸悶、心跳加速、失眠等等;而該抗焦慮劑的副作用是:嗜睡、無精打采、缺乏動力。要命的就在這裡:這幾個副作用通通跟憂鬱症的症狀一樣!

結果呢,他絲毫沒懷疑這些症狀是藥物的副作用,反而更加相信自己是罹患的憂鬱症。到了下次複診的時候,他告訴醫師說:「我的病情好像加重了,怎麼辦?」可想而知,醫師一定是增加藥物的劑量。讀者不難猜出,這會怎樣?當然是副作用更嚴重了。

他後來換了醫生,但是反應也不好,心情就越來越差,也越來越緊張,完全無心在工作,也無心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多年的老友更是沒時間聯絡了,他只一心擔心病情越來越嚴重,所以天天跑醫院。結果呢,擔心的過頭,除了憂鬱症以外,又多冒出了一個焦慮症。這下可更慘了。

由於他後來不斷換醫生,所以沒有一位醫生注意到他悲慘的經過。只知道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好像對所有治療都無效。他為此甚至難過的想去自殺。
  • bfy-ljb
    bfy-ljb 沙发
    在機緣巧合之間,他到了我的網站www.reangel.com,看到了一些我的文章,也很湊巧的,他決定死馬當活馬醫,找我談一談。我聽了一陣子,就開始覺得不對勁:他口中所有的憂鬱症壯,怎麼都是在吃藥之後出現的?後來我用紙筆紀錄下他症狀出現時間與就醫的時間,一相比較,證實了他所謂的憂鬱症症狀,根本就是藥物造成了。這下讓我為難了:倘若我真實告知,他將會發現,他這十幾年來的求醫,完全是無意義的,更慘的事,他的痛苦,還是因為求醫造成的。他要是知道這點,不知道要怎麼面對自己失去的人際關係、工作能力、家庭關係,以及這十幾年最燦爛的年輕生命。結果呢,我並沒有明講這一切,只是要他把所有的藥物通通停掉,當然,我也教導了他正確的停藥技巧。

    一個月後,奇蹟發生了,他春風滿面的來找我,興奮地告訴我他的新生活。而他所有的「憂鬱症狀」──完完全全消失了。

    這只是個案,但是在筆者實際診療過程中,卻經常發現相同病例。受害者之多,讓我自己身為精神科醫師,卻從此再也不敢推薦親友到精神科就診\。\

    倘若我們推究這件「悲劇」,醫師沒有明白告知副作用,也是一個重點,但是醫師現在的負擔過重,通常患者不主動問,是沒有時間提起的。真正的罪魁禍首是什麼?

    是那篇錯誤百出,斷章取義的報導。要不是他看到這篇報導,也就不會有以後的事情了。但是,他要向誰來討回公道呢?恐怕沒有了。

    就如讀者常常在一些報章雜誌看到一些「憂鬱症檢側表」,裡面通常列的十條左右的問句。同時文章也會跟你說:倘若您符合的項目很多,你很可能是罹患了憂鬱症。但是民眾可能不曉得:在嚴謹的學術上,要確立憂鬱症,恐怕要找到數十倍以上的症狀,而詢問症狀的問句,更可能高達數千句。

    一個十條左右的問句,能取代高達數千句的學術問卷?您認為這是可能的嗎?但是枯燥乏味的學術問卷,記者是不會刊載出來的,因為沒有人看的懂。記者只會刊載一些粗操的業餘問卷。而會被刊出來的業餘問句,卻可能造成嚴重誤判,然後讓一個人越陷越深,就像先前所說的那位先生一樣。

    所以呢,結論有兩個:找醫師,盡量不要找患者太多的──這些醫師也許功力好,但是絕對沒有時間替你平反,除非你是達官貴人或他親戚;第二就是,不要隨便閱讀一些突然之間冒出來的醫學雜誌或保健知識──因為就我與媒體們的關係,他們就自己曾經坦白講:為了能在出版市場快速佔領一席之地,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採訪各大醫院的名醫,但是可想而知,這些名醫哪有時間為你撰稿?就算願意,你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刊物,他為什麼要為你撰稿?所以內容很多都是由年輕、缺乏經驗的住院醫師代為捉刀,然後由名醫掛名。所以,慎選牌子老、注重品質而非營利化的醫療資訊來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倘若你做不到這點,那你乾脆還不如不要看的比較好──除非你想當上面所說的那位倒楣至極的先生。
    2006-12-18 00:21: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4 万条内容 · 18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不要輸在起跑點,但是,跑道在哪裡?

人們對於新生的一代,有著太多的投射。人們不斷在媒體上勾勒草莓族的形象:缺乏現實感、抗壓性低、眼高手低、服從性差等。當然,戰後嬰兒潮的這代,不會承認自己活在一個進口替代、出口擴張、處處是機會的年代;接續的一代,踩著前人的步伐向前走,雖然機會已經大幅減少,但是,勤奮還是成功的保證。然而,現在的這代呢?他們有拿不完的文憑,考不完的試,早已飽和的就業市場,還有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但是更慘的是,草莓族後面的那一代。他們該怎麼辦?過去,我們憑藉著經驗,將他們帶來這世界。但是,我們怎能擔保:在未來的世界,資本主義、知識經濟、民主政體等,依然顛仆不破?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