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

发布于:2006-12-10 14:27:10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北京法源寺


法源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在北京城内可以说是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最初,唐太宗(李世民)为追荐东征阵亡将士,于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曾令于这里立寺,后来高宗(李治)又下诏修建,直到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六九六),才完成建寺工程,并赐名“愍忠寺”。天宝十四载(公元七五五),安禄山建塔于寺的东南隅。过了两年,至德二载(公元七五七),史思明又在寺的西南隅相对地造了另外一个塔,也就是现存于寺内石刻《无诟净光宝塔颂》的那座塔。中和二年(公元八八二),遭遇火灾,到景福初年(公元八九二或稍后),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建,并盖起三层的高阁以供奉观音。当时传说:“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从这话里就可想见此阁之大。后来辽代天禄四年(公元九五零)阁毁,至应历五年(公元九五五),又就原址重建,只是削去一层,成为两层的阁。清宁三年(公元一O五七),幽州大地震,北京地方遭到严重破坏,悯忠寺也未能幸免,寺前两塔可能就是在这次灾难中倒塌的。

全寺倾圯后随即奉诏修复,花了很长时间,才大致完成,只重盖了观音阁而没恢复原有的东西二塔,现存《大辽燕京大悯忠寺紫褐师德大众等》题名石函和《燕京大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石刻就是这次修复的记录。今天法源寺的规模应当就是当日重行修复后的规模。明正统二年(公元一四三七),寺僧相 再次修葺,被赐名“崇福寺”,现有《重建崇福寺碑记》记载重修经过甚详。至十年(公元一四四五),复建大藏经阁,颁赐了藏经一部,现仍藏于寺的最后层藏经阁上。当时曾把颁赐“敕谕”刻碑,现尚列于大雄宝殿之前,额作《敕赐崇福禅寺之碑》。据《重建崇福寺碑记》,当时观音阁是修复了的,《天府广记》载有元张翥《二月朔日登悯忠寺阁》诗:百级危梯搠碧空,凭阑浩浩纳长风。金银宫阙诸天上,锦绣山川一气中。事往前朝僧自老,魂来沧海鬼犹雄。只怜春色城南老,寂寞余花发旧红。可见观音阁当时还在,此后即不见再有提到高阁的诗文,可以推测此观音阁的倒塌是明代中叶的事,因为在万历三十四年(公元一六0六)方从哲撰的《重修崇福寺碑》(现在寺中)一文中,已不再提及观音阁事,说明这时阁已不存在了。



1165732073718.jpg


1165732073763.jpg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bfy-ljb
    bfy-ljb 沙发
    最后一进的藏经阁是两层的五开间木建筑物,阁前有数百年古银杏一株,枝干婆娑,荫覆半院;阶前两株西府海棠,也是乾隆年间物,在过去是有名的,龚自珍曾有词及之,题作[减兰],前有小序云:“偶检丛纸中,得花瓣一包,纸背细书辛幼安[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乃是京师悯忠寺海棠花,戊辰暮春所戏为也。泫然得句。”诗云:

    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

    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斑斓里。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

    千里之外,连残瓣都被词人珍惜如此,可见法源寺海棠之被人流连莫忘也。阁上供奉着三大士像,为木胎干漆塑制,乃明代所造也。四周陈列着明、清两代所刻藏经。阁的下层,在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回国巡展时大师像陈列于此。阁中四件柱础,形制与前殿两础颇相近,时代似稍晚,亦为清石所制,其莲瓣雕处,有两础保留有门限的花纹。此四础应该是景福年间重修时建观音阁之物。

    法源寺在历史上是一座名刹,宋钦宗(赵桓)被虏北来,就被拘留在寺里;金大定十三年(公元一一七三),曾把这里作为策试女真进士的考场;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一二八九),宋遗臣谢枋得被拘,即绝食寺内。到了清代,法源寺便以花木幽胜著名,使不少人流连畅咏,在不少人的诗文集中载有关于法源寺的诗篇。

    全国解放后,政府贯彻文物政策、宗教政策,特应中国佛教协会之请拨款对这历史古刹加以修葺,一九五六年在这里建立了中国佛学院。一九六三年,亚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是在这里召开的,朝鲜、日本、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等国家一些有名学者都出席了这次会议。文化大革命中,法源寺遭到破坏,一九七九年由中国佛教协会筹集人力财力,主要是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重新修复,并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这座千年古刹恢复了庄严气象。现在这里已经正式开放为参观场所,并在这里设置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恢复了中国佛学院,集中了国内一些名贵的佛教艺术品与善本书籍,使它成为一个佛教艺术和文物的展览中心,也成为一个研究佛学的学府。



    2006-12-10 14:28:10

    回复 举报
    赞同0
  • bfy-ljb
    bfy-ljb 板凳
    据清乾隆帝(弘历)《御制法源寺碑文》,在清初时,顺治帝(福临)开始命在这里设立戒坛,到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发帑重修,次年工竣,定为律宗寺庙,主持传戒事,因赐名“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公元一七七八)又重修葺,至四十五年(一七八0),乾隆帝亲自临幸,并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阐明了当初被赐名“法源寺”的含意。现在这匾依然挂在大雄宝殿上。当赐匾时又赐了一首御制诗:“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沧桑已阅久,因革率难穷名允“法源称,实看象教崇。甲寅 雍正,戊戌萁乾隆。是日落成庆,初春瞻礼躬。所期资福力。寰宇屡绥丰。”也刻了石碑安置于一些明、清石碑之列。

    红色的山门,左右石狮两座,门额上大理石雕镌着金色的“法源寺”三字,显示出一个古老寺庙的雄伟气象,进得山门,东西为钟鼓二楼。鼓楼前文官果树一株,在清乾隆年间已成高树,至今当在三百年以上,当时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在京时曾来游过,题诗云:“首夏入香刹,奇葩仔细看。僧原期得“果”,花亦爱名“官”。朵朵红丝贯,茎茎碎玉攒。折来堪着句,归向胆瓶看。”迎面为天王殿,甬路上一炉二狮,炉为铁铸,署款“庚戌年乙酉月”,疑是雍正(公元一七三0)时物。炉上镌八卦,或疑是道家物,实属非是,一般寺庙炉上多有字,是以之定方位者。狮为青铜所造,颇近颐和园所陈列者,似亦雍、乾时代制品。迎门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像,笑面迎人,现欢喜相。全身金朱涂漆,塑造精工。背后韦驮坐像与左右两壁四大天王,均青铜所制,猛勇威严,应出明代名家之手。

    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在宽敞阔大的平台前,左右分列明、清两代石碑六座,这上面主要是记载历次修庙的经过,是与庙史很有关系的资料。甬路中间也有一铁炉,署款“万历三年”(公元一五七五年),乃当时崇福寺主持明玉、明礼为本寺所制。大殿前为抱厦,梁间悬着乾隆帝御书“法海真源”匾额,左钟右鼓,钟乃明嘉靖十年(公元一五三一)内宫监所制,周身绿绣,每一个字的棱角都完整如新。殿中供奉着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菩萨,俗称“华严三圣”,为木胎贴金罩漆像,妙相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是北京寺庙中所少见的。两厢列十八罗汉,系木雕造像,时代稍晚,当已入清。殿中迤南两青石柱础,作卷叶莲瓣,估计是唐初建寺时原物,它的花纹与庙中业经佚失的唐开元十四年(公元七二六)石幢而保存了幢坐的花纹是极相近的,其石质也不是一般北京附近所产的白石。

    大雄宝殿后为观音殿,一名念佛台,俗称悯忠台。院中石炉一具,为乾隆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九三)所镌,须弥座衬在底下,几层重檐覆盖罩在上面,炉身雕镌八宝和云纹极为精细,在石刻炉中是少有这样精工的。悯忠台台基高一米余,周围护以砖栏,殿宇建于台上,结构也颇别致,外墙以十二柱支撑,只有故宫御花园万春亭是这种样式,大概是仿悯忠台而设计的,不过它修建的更为华丽,外观改成亭形而已。台中陈列着历代相传法源寺原藏的一些文物,如唐《无垢净光宝塔颂》(至德二载、七五七),《悯忠寺藏舍利记》(景福元年、八九三),《承进 为荐福禅师陀罗尼经幢》(应历七年、九五七),《佛顶心观世音陀罗尼幢》(重熙十二年、一O四三),《李公女陀罗尼幢》(无年月),《燕京大悯忠寺观音菩萨地宫舍利记》(大安十年、一O九四),《大辽燕京大悯忠寺紫褐师德大众等(石函提名)》(寿昌四年后、一O九一),《礼部令史题名记》(大定十八年、一一七八)等石刻。还有早已佚失在最近修理殿屋时发现的唐永徽元年毛藏妹严行等造像。这些都是关系着法源寺本身历史的文物。台之外壁,东墙上嵌有翁方纲复刻唐李邕书《云麾将军李公(秀)碑)》残础和《京都古悯忠寺今法源寺龙王菩萨灵井记》(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西墙则嵌有清张问陶绘、石韫玉撰西方接引佛像赞,清钱载等《法源八咏》等石刻。

    台之后为毗卢殿,远名净业堂,堂前巨大石钵,双层石座,雕镂极工,钵身周围海水花纹,并刻有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像,是一件稀有之物。据《日下旧闻考》卷十一说,这个石钵原是西华门内玉钵庵物。当初现存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即在庵内。这次重修法源寺,才移到这里。廊下左右陈列着明万历十七年(公元一五八九)刻观音画像石碑及万历十九年刻的达摩画像石碑。这原是附近圣安寺物,该寺衰废后移来此处。毗卢殿中供奉着一座巨大佛像,通体铜制,高齐屋顶,共三层:下层千叶莲瓣巨座,每一莲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四方佛,分别面向东、南、西、北;毗卢佛则居最高层。铜像安置于石刻须2弥座上,四面镂有力士龙云之像,古朴庄严,与铜像结为一体。

    毗卢殿后是大悲坛,这是一座三开间的殿堂,将陈列各国赠送的经象文物。堂的后檐下一间抱厦,与前屋结成一体,旧称“庄严亭”,形制特殊,当初为什么这样安排,就不得而知了。


    2006-12-10 14:28:10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5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北京太庙

在中国,古代国都布局都有一些规矩,如“左学右庙”,“左祖右社”。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的太庙也不例外:紫禁城左前方祭祖的太庙,右前方则是祭神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在天安门城楼东侧,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屡次修葺与扩建,面积达到了139650平方米。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帝登极、亲政、册立等告祭的重要场所。走近太庙,就会发现门楼异常壮观。太庙的正门位于天安门内御路东侧,称太庙街门,是皇帝祭祀太庙时所走之门。该门与天安门内御路西侧社稷坛门相对称(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正门)。而五彩琉璃门是祭殿的正门其得名于五彩琉璃的装饰。大戟门则有五个开间,当中三间均为前后三出陛,中阶九级,左右则各七级。门外东间有一座小金殿,专供皇帝祭祀时更衣盥洗所用。因为门内外曾陈列有八个戟架故得名。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