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马洪线-英国人的阴谋
4happy_22
18:50 PM
1913年10月,在印度北部西姆拉召开的一个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政府的代表、英国政府代表及英印政府人员和中国"西藏地方"的代表,主要讨论中国和(英属)印度的边界问题。由于(袁世凯)北京政府忙于征讨南方的革命力量(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和各方意见分歧,根本谈不成什么协议。其实,协议只不过是英国将攫取到手的权益合法化的形式而已,何况英国侵略我国西藏地方的野心根本就不受什么协议的束缚。在1914年的3月24日,(英)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享利·麦克马洪(英国政府代表)竟背着当时与会的中国政府代表,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这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它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将中国西藏地方历来有效行使统治权的地方向北压缩了一百多公里。
正是由于这种将国家领土的私相授受,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这条线的合法性。而英国人在西姆拉会议之后二十年时间,出于担心合法性不足,一直没敢公开宣布这个"条约",也没有在英国出版的地图上改变中印边界的传统划法。
图片说明:地名是后加上的,为了详细反映麦线附近的情况,麦线和山南的地名较详细,尽可能标到能找到的村等居民点,且因地方小,无法在卫片上具体定位,只能标出概略位置。其他地区西藏只标出县级和乡级的地名,印度只标了几个较大的城市。
还有一点请大家注意,在本图中按中国出版的地图标出的麦线以南地区的地名很少,麦线绝大部分地名是根据《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史》一书中的山南地区印军据点图标注的,因此有些地名可能是驻扎印军的居民点,但也可能是没有居民的单纯军事哨所,这一点目前无法区分,以后如果资料多了再改进。
道路未标,主要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表现方法,怕破坏原图。
从图片上看从进入山南的路线主要有四条:
1、错那-达旺-西山口(色拉)-德让宗-邦迪拉通道
这条道路是出入山南的最主要通道,所经过的沿途称为门隅地区,是西藏管辖权历史资料最全面的地区,西山口是关键,上世纪四十年代英军就是沿此路从南向北侵入山南,1946年占领了西山口,切断了西藏对达旺以南地区的管辖,1951年2月印军占领达旺,并控制了达旺以北的棒拉(山口)等地,这意味着在解放军进军西藏前,印军已经封闭了西藏进入山南的最主要道路。1962年这里是反击印军的主战场,中国军队前进的最南地点是查库。
本地区达旺以南有公路连接印度,1962年中国曾紧急构建了一条连接错那和达旺的“急造军路”,当时可以通行汽车。经过多年,估计已经不能用了。
2、西巴霞曲通道(隆子-陇-哥里西娘-里米金-尼乌木)
这条路附近的马及墩是中印首次冲突的地点。1962年中国在该方向投入了一个营的兵力,沿河谷前进到里米金(印军当时已撤退)。
3、雅鲁藏布江通道(墨脱-都登-里嘎)
这一条交通最困难,墨脱的公路到今天还没有解决,墨脱至今还是中国最封闭的县。1962年中国的小部队只沿江前进到都登。
4、察隅曲通道(察隅-瓦弄-金古底-前门里)
1962年中国在此方向投入130师,主力沿察隅曲前进,穿插兵力从沙马穿越打秋山口取直线,两方在汉洋底汇合。此方向是1962年战争中,中国唯一到达传统习惯边界线的地区。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这时候,我会想到,他们的家乡在哪里。
东达山,士兵们的家,就在离山口不远的地方。风雪中,在一个让人心速加快的高度,我的内心除了装有诗情、雪域和蓝天以外,我还不得不面对东达山下那个土坯墙围起来的公路养护站,那个炊烟袅袅,冰雪覆盖而寸草不生的兵营。这个兵营远离村庄,远离人群,一排简陋的房屋,将铸造高原铁兵灵魂的永恒。
我们怀着十分祟敬的心情来到了东达山公路养护站的门外。门口的旗杆上,飘舞着一面五星红旗。站里走出两个年轻的军人,高挑的个子,脸色虽然可以看出缺氧的症状,但看上去身体十分结实,显得很有力量。据他们介绍,一个是河南人,一个是四川人。一个是高中毕业,一个是初中毕业,他们今天在家里值班。所谓值班,就是为出去护路的同志做好中晚餐。两个军人都说,他们已经到东达山一年多了,因为冬天雪封山,夏天公路容易塌方,从来没有回过一次家,也没有赶过一次集......海拔5000米的十多公里路,都在他们的养护范围内......
东达山,站在5008这个以生命的名誉书写的数字里,我不能再用一些华丽的词语来描绘你。我将用心记住一座高峰,记住站在这座高峰上的那群朴实无华的士兵。
回复 举报
由 木祥 在 2006-06-11 11:23 发表:
西藏东达山[原创]
木祥
走了西藏,我会不知疲倦地写路。
从内地去西藏,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走马观花。西藏的文章,也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走马观花式的,一种是灵魂深处的生命体验。在西藏当兵四年,二十多年以后,我才写了四五千字的《远望西藏的云》。二十年后再去西藏,可笑自己渴望写一本书,书名叫《丽江到拉萨》。
走马观花,重点在路上。西藏的路很容易成为书写的对象,许多关于西藏的文章都是从路开始,再从路结束。关于西藏的路,我不知道我会制造出什么样的新意来。但是,我写《丽江到拉萨》,基本上出于一种责任,意义在于介绍今天的旅客如何从丽江到拉萨去。所以,这里面所有的文章,关键也在写好路。
丽江是内地进入西藏的大本营,“大香格里拉”集散地的格局正在形成,写这样一本书,文本的格调在于介绍。写作这种文章,过程是轻松愉快的,一切都在路上,重温在滇藏线如何“衣食住行”,如何走马观花。所以,真正要到西藏做生命体验的人,请不要看我的这本书。
我以一个“老西藏”的名誉说话。
开始构思这本书,我便想到了写“东达山”。这是我们进入藏区的第一座超出5000米的雪山,公路悬在一个超出想象的高度上。我曾经说过,“在西藏,海拔能让我们悬浮在一个虚幻的数字里… …我想,只有自己的生命在这个高度上生存过以后,才能意会到这个海拔的高低、轻重和色彩。真的,我的理解是,海拔的高度,落实到最后,还是一种色彩。生命是有颜色的,没有颜色,万物就死了。”
正好下了一场大雪,公路两边白茫茫一片,雪的下面是冰层。我们的汽车在冰上摇摇摆摆地前进。坐在车内,看雪山耸立在蓝天之下,其实,在这里看不出雪山和蓝天哪个更高。天路,西藏的路,谁想出这样的语言,我十分钦佩。风很大,听得到它的呼啸声,地上的雪翩翩起舞,但同样不会污染空气,太阳照样很亮,与太阳的距离如此之近,在这里却触摸不到阳光的温度… …
站在东达山公路丫口,有人想写诗。
因为这里已经有经幡,有玛尼堆,朝拜的藏民,虔诚地读玛尼堆上的经文… …进藏以后,我已经知道这样一个秘密,凡是有经幡和玛尼堆的地方,总是会有许多的故事,总是一座山海拔最高的路段。下车一看,果真如此。路边上的一块钢铁做成的牌子,写着这样的字:“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保通川藏天堑,锻造交通铁军”。落款是,武警交通第四支队。
原来,经幡就是以这块牌子为依托悬挂的,玛尼堆也堆在牌子的周围。因此,进藏的内地人经过这里,都要在这里照相,做走进西藏的象征。多少电视镜头,也把这块牌子当做西藏的一道风景。
这道风景的背后,站着多少被称做“铁军”的人。
我们发现,从芒康县开始,沿途的护路人,大多是年轻有士兵。十里一道班,我们可以算一算,西藏的公路上劳作生活着多少年轻的士兵。不要说青藏线上的兵站了,单是川藏线的4000公里,开推土机的是军人,铺沙抬土的是军人,草绿色的军装,苹果色一样的脸,灿烂的笑容,让我们这些乘车的旅客不断地向他们招手致意。然而,也就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得到一个个年轻军人姿势最为潇酒的敬礼!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