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建筑师设想“2050的北京”

建筑师设想“2050的北京”

发布于:2006-11-15 19:38:15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建筑师设想“2050的北京”

马岩松、早野洋介、党群率领的年轻设计师组合MAD近日宣布,他们将于9月初在威尼斯DIOCESI博物馆推出展览“MAD在中国:一个关于未来的实践”,展出的主要部分不是建筑设计项目,而是一个对北京未来的建设规划的概念想像。

  今年早些时候,MAD赢得了加拿大多伦多的超高层建筑“梦露大厦”的国际公开竞赛,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型建筑设计权的中国设计事务所,引起广泛瞩目。这次展览除了用壁纸的方式展示了MAD在过去两年中的12个设计作品,还有一个名为“北京的2050”的概念作品,以模型、影像的方式表现对北京这个古老城市的未来构想。设计中有电子感应地面的未来胡同、在CBD上悬浮的巨大建筑体以及在天安门广场周边营造的森林公园。他们展示的效果图上,国家大剧院藏在了一个“景山”中,广场上种满树木,将成为北京城中心最大的绿肺。

马岩松承认,这仅仅是一个概念性的想像,他期望以此引发针对北京和中国城市未来的想像。“不要只把目光看到2008年,我们应该设想一下北京长期的目标在哪里。”马岩松说。

1163590709117.JPG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7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吴良镛院士称北京畸形建筑是时代伤疤 [转]

吴良镛院士称北京畸形建筑是时代伤疤 四年前,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提出“大北京”的概念,引起社会各界对京津冀区域合作的重视。今天,吴良镛领衔的课题组发布《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提出“首都地区”和“新畿辅”代替原来的“大北京”概念。  八十四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认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与全球主要城市群相比整体竞争力不足;呈现出“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格局,区域协调程度不高;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建设缺乏“宜居”性,公共交通发展不足。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